第十四章 考题泄露,想和朕扳手腕?(2/2)
考生必须先通过县考、州考,然后才报送朝廷,参加礼部的大考。
考试及第者并不是马上就能当官,而是仅仅取得入仕的资格而已,必须再通过吏部举行的考试,及格者才能正式授官。
而吏部考试却有四个条件:“身、言、书、判”。
“身”是指容貌仪表,讲究的是“体貌丰伟”;“言”是指口才谈吐,讲究的是“宏词辩证”;“书”是指书法,讲究的是“楷法遒美”;“判”是一种公文判例,讲究的是“文理优长”,往往取一些州县和大理寺过去的疑难案件,“课其断决,而观其能否”,要求考生必须通晓事理、谙熟法律,如此才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断。
也就是说,要在唐朝政府做官,除了要通过县府、州府、礼部的层层考试之外,还必须通过吏部近乎苛刻的遴选。
既要长得五官端正、一表人才,又要口齿伶俐、雄辩滔滔,还要写得一手好字,最后还得精通人情世故和法律,能够对疑难案件进行准确的研判,而且“判文”还必须写得文辞优美、对仗工整、言约旨远!
什么叫人才?
这就叫人才!
能通过这种考试的人完全可以称之为出类拔萃、凤毛麟角!
后世的精英们,在他们面前都是浮云,当然前提是,政策得以落到实处,否则不仅是浮云,恐怕像九品中正制成为火烧云了吧。
由于吏部考试的门槛相当高,所以科举及第之后,屡试不中的人比比皆是。
而这样的人绝非少数。
有唐一代,进士及第后整整二十年都未能通过吏部考试、长期不能入仕为官的,比比皆是,大有人在。
李白的诗,谁能比得上,谪仙人不是吹出来的,但做官的时候,都人至中年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高兴中,又隐隐的透出一丝悲哀啊。
终于论着到我了,那轮不到的人怎么办?
譬如“文起八代之衰”著称的北宋大文豪韩愈,科举及第后,三试吏部不中,十年犹然布衣。
唐宋科考之严,于此,可见一斑。
但也正因为如此严格,它才能为国家选拔出真正的人才。
就像古中国和现今日本的功夫茶一般,复杂的让人瞠目结舌的程序和严格的手法的背后,是对茶文化的尊重。
可见,传统也并非没有意义。
※※※※※※※※可爱的分界线※※※※※※※※
仰着头,李治怔怔的看着太极殿的屋顶,回想起自己心目中关于科举制的发展历程,所幸这些自己还没有还给大学选修课的讲师。
低下头,撇了撇桌上的密报,李治舔了舔嘴,摇着头。
“新一轮的科举考试又要进行了,但没想到朕前天才做好的题目,才过两天,就泄露出去了,这是有人想故意拆朕的台啊。啧啧,看来这段时间太强势了,那些世家们,想和朕扳扳手腕啊。想恢复九品中正制?开国际玩笑,朕不仅要将科举进行到底,还要狠狠的改改题目。嗯明年,是不是要实施新的课程,化学、数学、地理、历史、物理都要纳入课程,哎呀哎呀,还是快点做吧,要不然脑子里还剩下的一点存货都快忘干净了,让我想想,微积分?算了,还是加减乘除来的容易点。先出个九九乘法表啥的”
嬉笑的看着桌上的密报,眼中的厉色却是越来越盛,果然啊,还是有些不安分分子的,眼光很深远嘛,看得出科举制是釜底抽薪之举,欺负朕才十五岁啊。
人康熙八岁登基,十四岁掌权,老子还比不上那个大辫子?
“小桂子,去,让孙伏伽给朕滚过来,这事还得他这位状元爷来办的好。”
“喏”一边躬身的小桂子,应声离去。
“试题泄露?老子这回的面子是丢大了,但你们也别好过,七宗五姓就牛.逼了?没能耐的装逼,是傻.逼;有能耐的装.逼,是牛.逼,在朕面前,你们通通都是傻.逼,哼”
不屑的冷哼了一声,随即又想了一下,“还是回去问问自己啊媳妇的意见,一人计短,两人计长嘛,自家媳妇可是玩政治,下黑手的行家。”
想完后,也不再等了,就往翠微殿走去。
※※※※※※※※可爱的分界线※※※※※※※※
求推荐、收藏和打赏,可以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