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回 古代追星族(2/2)
刘虞气愤之下也顾不上数说刘明的无知竟然把一本狂徒的涂鸦之作拿来献宝信手翻开了书籍就欲寻找著书之人的姓名。可刘虞找到之后观点立马就改观了心情激动之下捧着书籍的双手竟然有了点颤抖。
刘明见状连忙扶刘虞坐到椅上失声询问道:“伯安兄你怎么的了?”
刘虞不理刘明的问话用手指点着那本《三礼注》惊声问道:“此书果真是康成公写的?”
刘明这才明白刘虞是怎么了感情这刘虞就象现代的追星族一样看到自己偶像的签名有点兴奋过度了。于是刘明含笑的点头说到:“正是康成公的著作。”
刘虞一听刘明此言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是落了地了。刘虞再看这本书可就不象刚才的那样轻视了那真是如获至宝呀手抚其书爱不释手。嘴里还不断的念着:“宝书呀宝书。果然是好宝贝。”
这刘虞现在虽然还没看到这《三礼注》的内容可就冲着注释之人康成公的名号刘虞就觉得这书错不了。刘虞对这个康成公可是仰慕已久知之甚详了。这个康成公本来姓郑名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省高密县)人。生于顺帝永建二年其家世原本显赫无比。其远祖名叫郑国字子徒乃是孔子的弟子其后世封为朐(qu渠)山侯。郑玄的八世祖郑崇字子游。为高密大族哀帝时官至尚书仆射那郑崇为人刚直不阿很受哀帝的信任和重用常与当时的宦官、幸臣董贤等争斗后来遭到佞臣诬陷惨死狱中。到了康成公出生时郑氏家族已经有些败落了康成公的祖父郑明、父亲郑谨都没有出仕只在乡间务农家中生活也比较贫寒。可这一切并没有妨碍康成公的学习这康成公自幼无比聪颖又性喜读书勤奋好学。并喜读书数之学到**岁时就精通加减乘除的算术不但一般的大人比不过他即便是读书之人如果不是专门学习书数者也是赶不上他的。到了康成公十二三岁他就能诵读和讲述《诗》、《书》、《易》、《礼记》、《春秋》这儒家“五经”了。同时他还喜欢钻研天文学并掌握了“占候”、“风角”、“隐术”等一些以气象、风向的变化而推测吉凶的方术。至16岁的时候这康成公就不但精通儒家经典详熟古代典制而且通晓谶纬方术之学又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在当地声名远播被大家称为神童。后得当世名士杜密的资助从师第五元先(第五是复姓)先后学了《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统历》、《九章算术》等俱达到了通晓的程度后又从师东郡张恭祖学习了《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等书身兼今古两家经义之长已经算是一代宗师了可他还不以此为满足又从师陈球受业学习了《律令》。而在最后关东境内再无人可指教于他的时候他又毅然离开故居千里迢迢西入关中拜扶风马融马大家为师以求进一步的深造。当康成公在马大家门下习艺七载因母亲年事已高需要归养的时候马大家深有感慨地对弟子们说:“郑生今去吾道东矣!”此时可以说就算是连马大家自己都自认不如康成公了。而之后这康成公本应受朝廷征用入朝为官可惜这康成公又受党锢之灾遭到禁锢。可就算是如此这康成公还在禁锢期间遍注群经一统当今的今古经义之学。这经义之说讲究的就是“师法”和“家法”。严守经师之说毫不走样叫做师法;而同一经师的不同学生又各自为家故师法之下又讲家法在遵从师法的前提下才能成一家之言。所以师法是追溯渊源的家法是对师说的引伸与展。可如此一来“疏不破注”叠床架屋之下致使一经就有数家一家又有若干说各讲各的一套谬误百出使后进学者不知所从。繁琐、支离、教条成了经学的突出弊病。而在此之下今古经义之争就是最为的强烈。自那先秦始皇焚书之后有一些年老儒生凭记忆背诵出来一些经文用当时通行的文字(隶书即今文)记录并整理出来被称做“今文经”。而在本朝成、哀之世刘向、刘歆父子校理秘书又现了一部用古籀文字书写的《春秋左氏传》再加上由孔壁所得的《逸礼》、《古文尚书》和当时尚未立于学官的《毛诗》如此便成了古文经的主要经典。研习今文经的叫今文学派而修读古文经的就叫古文学派。由于两家不仅经文有所不同就是其经义注解、观点等等也是相差甚大所以两家势成水火相攻如仇。而当康成公的经义注解出现以后原来各守门户的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便逐渐不再为人们所信了。这康成公不仅集古文经学之大成而且使古文今文融为一炉独创了一个新的学派——郑学。世人转而崇尚郑学使之逐渐成为“天下所宗”的儒学。想当初康成公所注的古文经学费氏《易》流行则今文经的施、孟、梁邱三家《易》便废止了;康成公注释的《古文尚书》流传则今文经的欧阳、大小夏侯三家《尚书》便散失了;后来康成公笺注了古文经的《毛诗》则今文经的齐、鲁、韩三家的《诗》也就不显了。就来当世今文经学大师何体他用17年的时间写成了《公羊春秋解诂》一书。从他的《公羊墨守》、《左氏膏盲》、《谷梁废疾》三文中可见他认为《春秋》三传中只有《公羊》义理深远象墨子的城防一样无懈可击。而《左氏》与《谷梁》二传则存在严重的缺点根本不值得研究。而康成公乃针对他的观点著《墨守》、《针膏肓》、《起废疾》以驳斥之。他认为三传各有其优缺点《公羊》并非十全十美。那何体读了康成公的文章后也只得叹服的说道:“康成入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由此可见康成公对何体的批驳是多么的有力致使所有的经师和学者们皆是十分的惊服。而从此京师之人称何体为“学海”而称康成公为“经神”。皆不敢直呼其名。而自己在来冀州之前由于取消了党锢那大将军何进就先想到的是征辟康成公入朝为官以壮其声威。而那康成公所在的州郡官吏皆奉大将军意胁迫康成公起行那康成公不得已只好入朝去见大将军何进。而大将军何进也对康成公礼敬有加设几、杖之礼以待之。可康成公为保其名士节操羞与外戚闭寺为伍拒不穿朝眼只穿普通儒者的便服与大将军何进相见。仅隔了一夜未等授予官职就逃走了自己希得一见。可眼下自己竟能看到康成公的新书《三礼注》真是福气呀。
刘虞遥想康成公的身影双手颤抖的翻开《三礼注》仔细地观看书里的内容真是字字珠玑句句精辟。妙不可言可就在刘虞要沉入经学的海洋当中之时刘明在旁边话了:“伯安兄小弟的这个物事可好?伯安兄可愿分享之?”
刘虞这才惊醒过来连声说道:“好好好。真是好宝贝。愚兄既然知道了贤弟有此宝书就算是贤弟不愿与愚兄分享愚兄也会厚颜相求的。此次贤弟将此宝书与愚兄分享愚兄就承贤弟这个情了待愚兄回去之后立即焚香净面沐浴更衣把此宝书恭抄一遍绝不会有损贤弟宝书分毫的。”
刘明一听笑了出来连忙说道:“伯安兄何必还要抄录。此书就是小弟送与您的礼物。”
刘虞一听勃然做色的说道:“嗳。君子不夺人所好。难道愚兄是贪图他人宝物的人吗?此书如此贵重乃是经学之重典法理之正根。愚兄能够抄录一份以作传家之宝使我之后人不致偏离经学之正途这就是愚兄的福气贤弟的恩泽了。愚兄哪还能将此书厚颜收下。”
刘明一看刘虞这个劲就知道自己的一番心思白费了那个康成公的名气太大了把自己的得意之作全都掩盖住了看来自己只能再提点一下刘虞了。当下刘明指这书上的字迹说道:“伯安兄难道你就没看出来这书上的字迹如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