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回 围城打援(2/2)
故而在主动出击的同时主公又提出了尽量避免攻城战的战略构思。可是就算是不作攻城战袁绍还有五十万的大军。虽说在决战的时候袁绍肯定不可能派出全部的兵马他必然也要留一部分的兵马留守冀州各地。可是那袁绍也最少能派出四十万的大军。虽然以幽州兵马的强横实力一样可以赢得最后的胜利。可那也绝对是一个两败俱伤的局面。也就不可能在应付随之而来的董卓兵马了。
最后大伙制定出了这个完善的计划动用了安排在袁绍内部的内线人员使其影响袁绍谋士的思路和判断。其中已经投靠主公的冀州当地豪族的功用那也是功不可没。这是一场引导中的战斗袁绍的一举一动始终是按着自己这边的意思在行动。
胜利的果实总是使人高兴的。刘明、贾诩都心满意足的准备着招待袁绍第二波援兵的到来。
可袁绍的渤海城那里却又一次的经受了考验。
幽州大营修筑好了之后虽然从来没有进行过攻城的行动。可是劝降的喊话却从来没有停止过。而且每当夜晚来临的时候更是有大量的宣传单劝降书随着弩箭射入了城里。弄得渤海城里人心惶惶。而现在朱灵的人头更在幽州大营前面挑起来了。渤海城中的压力更大了骚乱也更大了一场暴风雨在酝酿。
要知道虽然刘明的兵马全都不在这些营帐当中可这绵延几百里的大营那也绝不是空营一座。淳于琼和周昂他们也不是傻子当然不会看错了。
可是刘明的兵马虽然没在这里但是幽州还有修路大军呢那可也是不少于二十万的数目。刘明可从来都是要求部队打到哪这后续的道路就要修到哪的。此时的幽州大营正好给这些修路的工程队用。而且除了这些工程队之外还有隶属于幽州商会的大量的奴隶商人也住在这里随时等待着刘明军队抓到俘虏之后就进行买卖。
这些人熙熙攘攘的再加上那些俘虏当然就不下三十多万了。而淳于琼他们远在渤海城里当然也不可能分得清楚了。而且在淳于琼他们的观念里小兵就是杂役杂役就是小兵。二者是没什么区别的都得听自己的命令活着。谁知道幽州那里工程大队是隶属于后勤部的从来都是和兵部是分开的各自独立核算互不统属的。所以淳于琼他们也没看错。只是制度不同导致的观念也就不同。而此时的效果也就不同了。
渤海城在骚乱而袁绍的第二路大军也快到了刘明的伏击地点了。
这第二路的大军由张合、高览率领。带领了十万的大军。以许攸为军师。浩浩荡荡的前进着。
虽说朱灵的第一路大军已经被刘明全歼了没有一个漏网之鱼。可是此时多谋得许攸已经感到有点不对了。三路大军分头出兵要求是尾呼应这朱灵身为第一路的大军那应该每天都给自己这第二路报告进程的。这都三天了。怎么一点的消息都没有呢?而且按着路程推算现在朱灵应该已经带着大军和淳于琼他们会合了。那就更应该给自己这第二路的大军报告一下战况以及幽州军队的动向了。难道这第一路的大军已经遭到了什么不测了?
许攸把自己的猜测告知了张合、高览。
张合、高览也觉得事情有些不对劲。可是现在这一切都是猜测也没什么真凭实据。一切只能以小心为上。
张合、高览的十万大军行进的更谨慎了派出去的探马也更多更远了。
付出总有回报。还是那道山坡张合、高览的探马已经现了山坡后面十余里有敌军兵马的动向。
按着探马的报告以及朱灵当初的汇报许攸推算:幽州十万的兵马除去用于围困渤海城的兵马此时用于拦截援兵的兵马最多也就在三万到五万之间。幽州主力不可能抽调出一半以上的人手在这里堵截。否则的话淳于琼他们也不是一些庸才肯定会对他们进行分而食之的。那样的话这支伏兵的后方就太不稳定了。孤军深入必然灭亡。至于朱灵也肯定是因为大意中了他们的埋伏突袭这才全军覆没没有了消息的。
可惜!许攸虽然多谋可他哪里想得到淳于琼、周昂他们已经被刘明的修路队给吓住了。根本就不敢外出。而他得到的情报又以错误居多呢。
于是许攸分析完了之后。张合、高览还是大为认可的。认为事实就应该是这样。于是针对这一点许攸建议张合、高览转过这个小山坡之后先不要忙于前进整合好队形。摆出攻击阵势一举击溃敌军。
计划的挺好执行的也不错。敌军也看见了。就在那两个土坡之侧。
可是就是这两个土坡的地形就有点出乎张合、高览他们的意料之外了。张合、高览和朱灵一样也对这一块的地形是比较熟悉的。转过先前的那到小山之后那就应该是一马平川的平原大道。怎么会突然出来两个不大不小的土坡矗立在道路的两侧呢?
张合、高览百思不得其解。可现在不是考虑这个的时候既然已经现幽州的兵马了。那就应该赶快把他们全歼了。立下这个功一件。
由于张合、高览估计自己的兵马要远远的过了对方的部队。故而张合、高览也没准备讨敌叫阵鼓舞士气。呐喊一声。就指挥兵马全线冲上准备一战成功。
可是突然间异变生了。
点击察看图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