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五回 屠杀(1/2)
天还是那个天太阳还是那个太阳。可原本亮丽无比的天色随着万马奔腾征尘满天最终也无可奈何的昏暗起来。
如此变幻的天色也可以说是轲比能此时内心活动地真实写照。
原本轲比能是满怀信心地看着联军兵马的出动可是随着联军兵马的前进和幽州军马的巍然不动轲比能的心情也就越来越不好。虽然轲比能还没有看出到底那里不好。可轲比能的心头预兆越来越严重。尤其是幽州军中旌旗密布让轲比能难以察觉幽州军到底是如何布置得。这就更加深了轲比能的心理负担。
隆隆的马蹄声越来越凶猛一拥而上快无比鲜卑骑兵终于压过了半场而轲比能一直不太好的预兆也终于化为了现实。
就在鲜卑骑兵跨过半场的时候幽州阵型紧闭的旗门也刷的一下打开了。露出了里面刘明最新制造的秘密武器。
当时远处观望的轲比能就被镇住了这是什么东西?怎么这么恐怖?
轲比能不知道鲜卑人没见过。可这要是中原的老百姓看见那绝对会撇着嘴说:哦不就这东西嘛。不就是压谷子的碌碌嘛。
不过眼前刘明使用的这个碌碌那绝对要比普通的碌碌大的多。而且还是碌碌在前牛在后。如果形象一些地说那他更像现代修路的压道机。而且还是改装版的压道机。
这些庞然大物在不配备作战装备的时候可以填充土石充当碾压路面压道器械。他们每个单独测量那都是宽一米五直径三米的圆形滚筒。但是这只是单独测量作为刘明手下高级人才马钧的高科技产品这些滚筒的轴心部位率先应用了轴承技术。而且由于中轴部位可以保持不动更可以把数个滚筒连接在一起。
就像如今。八个压路的滚筒连接在一起。那宽度足有十五米。而且滚筒连接的部位之间还装上了两米五的冲城巨木。那些冲城巨木探出了滚筒外圆足有一米。而在这一米的冲城巨木上则丫杈着六把弧形的利刃。这些利刃的长度倒不算太长只有六十公分左右。但是其厚度和宽度那都远一般的钢刀显得格外的坚韧锐利。
尤其是这些利刃的刀锋冲前配合他那几乎完美的弧形非常便于削、抹。而那些冲城巨木的顶端也被打磨的非常的圆滑只会把撞倒的任何物体撞倒、撞飞而决不会产生任何的贯穿效果。
由这些东西护住了整个滚筒的前方任何拦在滚筒前方的生命那就好像收割机前面的稻谷一样瞬间就会七零八落。而凡是跌倒在滚筒前的物体那也都会被碾压成平整的路面。
这就是刘明威力无比的清道夫二号。
这些东西之所以被命名为清道夫二号那是因为这已经是第二代的改良产品了。
当初刘明与董卓的一战。刘明虽然以火牛阵战胜了董卓的疯狂战车可李儒的那种骑兵配合战车的作战方式却极大的震撼了刘明。
在刘明早年的训练当中现代步兵集团作战模式当中步兵配合装甲车的作战模式那可绝对是一大主流方向。所以刘明在看了李儒的骑兵配合战车的作战方式后立马就萌生了这种以冲撞、碾压为主的战斗构思。
只是火牛阵的消耗攻击以及疯狂战车的无人道攻击都不符合刘明的节俭实用的作风。于是第一代的清道夫产生了。刘明利用小白鼠踩滚筒的原理设计了第一代清道夫的驱动系统。以次来确保作战的莽牛可以重复利用。
第一代的清道夫那种滚筒的个头更庞大光是滚筒半径就有两米。里面放一头莽牛以中轴束缚牛身利用滚筒滚动滚筒里面的莽牛则需要不停的奔跑来获得平衡以此来驱动滚筒前进。
但是这样一来悬浮的撞木没有平衡物以及支点很容易被敌方砸向地面成为滚筒前进的障碍滚筒也就只能以碾压为主串联起来的滚筒就更像是一根巨大的滚木。从而缺乏了削砍得杀伤力以及威慑力。
而当马钧知道刘明之所以把莽牛藏在滚筒里面只是为了避免莽牛的损伤。马钧撇了撇嘴说道:“不就想让牛别伤着嘛。把牛搁在后面不就得了。”
于是第二代的清道夫也就诞生了。在马钧的建议下改以莽牛从后面推动而刘明更在每个莽牛滚筒前面挂一幅红色的布幔。平时卷起用的时候把所有的红色布幔放下以此来刺激莽牛进行疯狂的冲锋。
现在八千头莽牛八千辆清道夫每八辆为一组串联成一个宽十五米的整体车阵。每个车阵之间留有五米的空隙一千个清道夫车阵一字排开延绵不下四十余里。
虽然这种阵型比鲜卑那面四十万骑兵组成的五十余里的阵线稍微还短了一些但是作为中路突破那却是足够了。
当刘明这面所有的旗门撤下之时那些莽牛前面的红色布幔就都垂了下来。紧接着牛群背后又是一阵鞭子的刺激。当时所有莽牛的眼睛全都红了起来。‘哞哞’咆哮着四蹄蹬开疯狂的冲刺起来。
一排排清道夫战车由缓到快越滚越快。隆隆的向前推进着。而跑在前面的鲜卑骑兵在看到这一幕之后立马就心胆俱裂。
如果说当初董卓的疯狂战车虽然恐怖可那也好理解毕竟还是有马在拉着跑的。可现在刘明这个清道夫牛都是藏在滚筒后面的高大的滚筒完全挡住了牛的存在。让这些从来都没见过这些东西的鲜卑骑兵完全不知所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