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九回 明白人周瑜(1/2)
孙权大怒:这分明就是鲁肃找那徐庶掩盖。怪不得两人一同前来呢。
孙权有心不答应。可一想到曹操已经对周瑜宣战了。此时绝对不能再与幽州为敌了。为了大局一个鲁肃也不值当的。
孙权还是忍下了这口气。表面不动声色应允道:“好!就依徐先生之意!”
品性忠厚不善怀疑他人的鲁肃并没有觉孙权的不满可鲁肃得智慧却让鲁肃觉得徐庶如此言行很是别有用心。不过既然孙权已经答应了。鲁肃也明白这是孙权不想在此时开罪刘明与幽州撕破脸的忍让。
故此鲁肃也很是配合的应了一声:“尊主公令。”
然而鲁肃此举却让完全没有了往日默契的孙权更是不满。不过孙权城府甚深还是忍了下来。
徐庶在一旁看得明白忍住心中的得意拉着鲁肃告辞而出。
鲁肃虽然心中对徐庶如此做法有些不满。可为了不破坏安定团结的大局还是忍让了下来并没有继续与徐庶分辨责难。稍稍安排了一下就与徐庶同往江夏。
这回徐庶并没有再次乘着他那巨大的铁甲战舰那战舰的用处在给孙权他们看完了之后也就没有更多的意义了。
而那铁甲舰在大江之上逆流而行实在是太费劲了。没得耽误那些时间和人力还要平白让他人看笑话减弱铁甲舰的威吓力。
故此徐庶把铁甲舰和众多的护卫都留在原地只在当地要了一只小船带着四名高手护卫就与鲁肃前往江夏。
这一路上徐庶一改嚣张作风与鲁肃谈时局谈社稷。
谈百姓人生。其博闻广见。让鲁肃那是佩服无已。而这种感觉鲁肃平生也就在与诸葛亮的交谈之中有过。
不过诸葛亮的给与鲁肃地那种博闻广见。更多是诸葛亮博览群书学究过人所得。而徐庶给鲁肃地这个感觉却是经历许多事物后的人生的感悟。尤其是徐庶讲述的一些幽州百姓生活以及幽州的新鲜事物以及幽州针对各族实行的法度。
这都是让鲁肃耳目一新地。而且更是真实无比地。
说来也是徐庶和诸葛亮都曾拜在水镜先生门下虽然诸葛亮的天赋有可能高过徐庶一些但徐庶本就是才智过人之辈在水镜先生门下学习的时间又远比诸葛亮长。单从师承来说徐庶与诸葛亮却是不分上下的。而诸葛亮另有家学渊远可徐庶来到幽州接受地新鲜事物又远远不是诸葛亮所企及的。二者也是各有千秋。
但是。徐庶的人生阅历那却是诸葛亮比不了的。
虽然诸葛亮来到江南之后也是经常走访名流。可一来诸葛亮在老家琅岈的时候在诸葛亮老爹的安排下。苦读群书基本上没怎么与外界交触。二来。诸葛亮自比管乐在江南走访名流那也是走着上层路线。学术不怎么样的诸葛亮也是不屑一顾的。
而徐庶则不然少年之时徐庶好游侠拜在王越门下为了义气劫过法场避祸走江湖那绝对是经多见广。人生的感悟本就是诸葛亮比不了地。后来又弃武从文拜在水镜门下学万人敌。与水镜门下来自五湖四海的门人交流那更是阅历惊人。而其后奉师命辅佐刘备以及归附刘明更在幽州增长了见识。
如此鲁肃在于徐庶交谈的过程中会觉得徐庶比诸葛亮还隐隐的胜过一筹那也是理所当然的。毕竟一个人地才能和见识与他的人生阅历那是息息相关的。诸葛亮再是天才他没有亲眼见过幽州地那些新鲜事物只是听着传闻依托自己所学进行理解那也是比不过徐庶亲眼所见以新生的思维方式理解分析地。
虽然徐庶如此表现并没有什么太多的目的只是为了缓和与鲁肃地关系加深与鲁肃地交情。很是呈现了徐庶自身真实的一面。可这对鲁肃地o震撼却是巨大无比的。远胜于徐庶先前的那些手段。
想当初鲁肃本有投靠刘明之心只不过是因为与诸葛亮一席话令鲁肃深信刘明的变法乃是乱世的根苗只不过是因为刘明个人的实力过强并拥有众多良材的维持这才没有出现危机并呈现一片祥和景象。而若是刘明万一不在必呈现军阀割据民族混乱等等等等祸端。那时候造成的乱世可比如今还要恐怖危难万分。毕竟现在的局面已经逐渐呈现太平的迹象百姓的生活也安稳了许多。只要维持下去就是百姓最好的归依了。战国七雄不就是照样保持了数百年的安定局面。小说bsp;当时诸葛亮的这些言词说的鲁肃深信不疑这才改变了鲁肃投靠刘明的想法。而鲁肃本人却又一个有大志的人。从小就不安于现状想要有一番作为。
故此鲁肃才会想要在至交周瑜辅佐的孙策帐下有一番作为。虽然鲁肃因为奔丧没有在孙策在世之时大展拳脚可还是在孙权的极力邀请下保了孙权。
可如今徐庶的这番无心之话却动摇了鲁肃最初的根本令鲁肃对自己当初听信诸葛亮之言是否正确产生了怀疑。对于鲁肃这种有志青年来说人生的根本理念和抱负那才是他人生之中的最重要的。其重要程度甚至要远远过他自身的性命。
这一点就如同中华大地之上无数的有志志士为了理想不惜献出生命是一致的。
而且由于徐庶并没有在路上对鲁肃做什么招笼的言辞举止。鲁肃这个正人君子自然也就对徐庶减弱了防范之心。
更由于话语投机鲁肃对徐庶也有了几分知己的感觉。
不多日鲁肃楷同徐庶乘小船来到江夏。
原本鲁肃还怕徐庶见周瑜如见孙权一般的张狂。那周瑜虽然脾气甚好肚量甚宽可那却是对朋友而非强权。纵使周瑜顾全大局可却也不会屈于压迫的。可没想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