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廷议新政(2/2)
“众位爱卿,今日将诸位召来,乃是有要事与诸位相商。”李隆基今日心情大好,穿着一身玄黄团龙袍,头带平天冠,笑mimi地问向众人。
众人面面相觑,除了裴光庭事先有些猜测之外,其他人都是不知皇帝要商议的是什么内容,一个个你看我我看你默不作声,只有等着皇帝解迷了。
皇帝站起身来,慢慢走向前,自身后出来两名内侍拿了一卷物事,缓缓将它打开,众人放眼看去,却是一副大唐疆域图,此图乃是开元初年由钦天监正一行大师亲自率人测绘的,是大唐讫今最精确的一份地图。
“各位不用瞎猜疑了,这就是我们大唐的地形图。”看着下面议论纷纷地人群,李隆基朗声说道,众人马上就肃静下来了。
李隆基满意地看着众人,一边用手比划一边说道:“长久以来,我大唐治理周围边疆地区,一直是采用都护府羁糜而治的方法,这种做法从前朝大隋一直流传至今,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至今累计有安东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安南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单于都护府、黑水都护府与渤海都护府等七大都护府,围绕在大唐的北、西、南三个方向。此法有利有弊,利在朝廷对边疆地区不用共太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就可以控制该地区,弊端是中央朝廷对地方的影响力也较小,如果地方羽翼丰满的时候,很有可能会脱离朝廷的控制,寻求自己独立的机会。比如说,此次的安南梅叔鸾的造反就是很好的佐证,就是因为中央朝廷对安南的影响力太低,当地百姓根本不知有大唐,所以梅贼才能如果轻易的成功起事。为了根治这一制度上的顽疾,不知诸位卿家有何良策?”
原来是这样,下面众人纷纷交头接耳起来,既然是议事,自然要寻找知心人商量了,于是下面众人三五成群聚集在一起,想互相讨论出个良策,好博得皇帝的青睐。
“陛下,臣有本奏。”裴光庭一听大喜,自己是有备而来,比那些仓促之下听到消息的人多了几天的思考时间,应该是比他们的计策要成熟一些的。
“好,裴爱卿有何良策,快快道来!”皇帝也隐约猜到了这个意见的提出者到底是谁,所以对于裴光庭能够这么快就应答倒不是很吃惊,倒是裴光庭的一些政敌见了,愤愤不已。
“启奏陛下,臣以为:在边境都护府的内围,设立一些地方机构,比州县大,如同中等道左右大小,负责周围地区的政治、军事的集中整合,称之为节度,设节度使一,副使二名。这样如果边境有事,也可以最快度救援,也算是大唐的第二道屏障。”裴光庭缓缓说道,皇帝听了面露笑意,除了少数地方不太一样,大部分还是与惠妃所说类似。
其他人等听到裴光庭如此说便暗觉不妙,裴光庭如此说,一来是为了得到皇帝的重视,二来此事皇帝必然不能亲历亲为,必须派人去管理,而提出意见的他要么是亲自去管理,要么就是挑选管理者的最佳人选。只是不论哪个差使,都是十分的重要,这也是其他人如此紧张的原因。
李适之赶忙上前说道:“皇上,臣以为此事有些欠妥。”
“哦,说说看。”李隆基今天是来者不拒,想说你就说吧。双手一拢,不管你们了,先打吧,打完我再来收拾残局。
“如果按照刚才裴大人的说法,我们至少还需要几年的时间才能将这些周边地区真正的变成节度使,然后再厉兵秣马,那样耗费的时间是不是稍微长了一些?臣觉得,没有必要如此兴师动众,不如还是原来的行政划分,只是在边境的州县布下重兵即可,一样可以起到御敌的作用。”李适之问道。
这时,拥护两人的都有,甚至为了各自的意见不和而不惜争吵,就差掀总成本算清楚了。
“父皇,儿臣有话想说。”李瑛站起身来,躬身行了个礼。
“皇儿有何事便说吧。”对于李瑛,李隆基还是挺亲切的,在他身上让李隆基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
“谢父皇!”李瑛站起身来朗声说道:“蒙圣上厚爱,本王率领安南远征军奔赴安南都护府平定叛乱。在那里,本王接触到了朝廷对周围民族地区影响力的原因,那就是羁縻而治。以前,对周边地区只有通过当地的瑶王、头人等才能找寻得到,这极大的阻碍了周边地区与朝廷之间的联系。所以改土归流的政策,才是最应该现在提上日程的。”
此言一出,众人都觉得很惊讶,与李瑛走动比较近的大臣多少还听说过一些,其他许多人竟然还是第一次听说“改土归流”之类的词汇,一时间插不上嘴,差点没急坏他们,看来只得等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