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2/2)
开头说李鸿章是卖国贼、国之奸臣、让中国落后于世界的罪魁祸是中国近代史上媚外卖国的典型人物要是用京剧里面脸谱来描绘他的话必然是个大白脸了。
到后面就不对了这位自称“李大妖头”的满清重臣成了夹缝中求生存苦心为中国不至于沦落到殖民地的裱糊匠。至于不平等条约这是上层统治者要求签订的没有李鸿章也有王鸿章、张鸿章去签订。李鸿章是身在其位不得已而为之。
至于李鸿章作为领引导的洋务运动这也不再是“清政府一部分带有买办性的当权派采用一些资本主义生产技术以保持其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加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过程”(一九七九年版《辞海》关于“洋务运动”的解释)而是“洋务运动从其整体说是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兴办和展近代工商业及相应地展新的文化教育运动。”
按照新的观念李鸿章不光不再是卖国贼反而成了能清醒看待中国与外国之间差距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努力帮中国争取最佳结局的完人了。
杨沪生既不相信李鸿章一无是处也不相信李鸿章真的是忧国忧民之士。左宗棠是这样的人李鸿章绝对不是不然无法解释中法战争中左宗棠积极备战而李鸿章为何不支持抗战反而一直寻求各种途径想要妥协投降了。当然按照未来观点看既然中国国力不强不败求和是上上之策签订和约虽然付出不小代价总比人家法国总动员打将过来签订城下之盟要好。
以前对李鸿章只有书本上印象至于电视里李鸿章的形象那都是“小说家言”是万不可相信的(如大清统治者真为国为民着想而孙中山如果跟电视中所演一样是个小丑一般人物辛亥革命是决不能推翻大清王朝的。将一个国父丑化成小丑这也只有中国导演才能做出来)。
来到这个年代时间久了杨沪生不能不受到现在中国人的影响他总觉得自己不再是二十一世纪之人而是和十九世纪那些人没什么两样这让杨沪生很是苦恼。
正因为杨沪生来自二十一世纪他来的那个年代可以通过书本、电视、网络了解到大量知识而现在的中国人只能看四书五经。《红楼梦》?这个是淫秽的属于**当然一些富贵之家屋里有几本**也不为过只是这样的书属于让才子佳人落泪的对如何改造这个社会一点用场也没有。至于《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这样的书或者都是鬼怪神佛或者彼此勾心斗角或者煽动造反搞什么替天行道没一本介绍平等自由也没一本讲述如何展生产力将中国建设成强大的国家。
杨沪生来的时代这样小说也不少《我就是***》、《丰*肥*》、《**孤男寡女》这样小说在那些生长在快餐年月的少男少女中风靡小说主人公不是黑社会的流氓就是头上悬着一把刀的色鬼(这些人既然当了主角运气自然不错杨沪生以为他们的运气比自己还好)。当时人是如此形容这些小说的:拳头加枕头。
别人喜欢看这样的小说军人家庭出身的杨沪生喜欢看的是《**选集》、《**军事思想》、《世界军事》、《兵器知识》或者《战争论》、《中国战争展史》、《西方战争艺术》……这样的书籍对当时的人而言他也算剑走偏锋与众不同了。
这样也好如果杨沪生整天沉浸在魔法世界或者如何将那些没头脑的花瓶变成自己收藏品的色狼世界回到这个年代杨沪生只能痛哭上天害他不浅了。
就是看了那些书回到这个年月用场同样不大。
那些军事书籍主要说的都是战争而打仗显然不能光靠军队。部队在前面打后面要是没有人力、物力、财力支援再强大的军队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最终必然失败。
打仗需要钱知道如何兜***如何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杨沪生对如何搞钱却是外行。吹嘘自己是经济专家这自然不难可如何将乱坠的天花在短时间内变成现实这就不是他能力所能办到的了。
可能够给杨沪生带来钱财的史秉誉与容闳、洪仁玕领导的政府、参议院杨沪生却怎么看怎么不顺眼。尤其是参议院更是让杨沪生牢骚满腹。
在杨沪生眼里参议院里的这些参议员哪里是什么右派了?他们根本不代表广大人民群众而是地主、资本家的代言人嘛!
如果说作为反动政权满清政府是属于必须无情消灭的。那么杨沪生认为自己这个参议院也不是什么好东西里面窝藏着这么一大堆所谓“精英”。要是杨沪生能找到有无产阶级觉悟的先进代表这些“精英”也会让他扫到历史垃圾堆里去。
说起来这些参议员都是地方普选选出来的可杨沪生明白所谓普选不过是走个过场。乡下谁最有威望?不是穷人而是极少数地主、乡绅。这些人如参加普选他们很容易用一些小恩小惠收买穷人让大家投他们的票至于土地当然是除了口粮田都“卖”给了政府。只要选上议员他们就在新的中国再次有了社会地位。而没钱施恩的穷人如何能跟这些财主老爷比?到最后农村选上来的参议员绝大多数都是地主只有极少数穷人成了特例。而这些穷人出身的参议员到了参议院很快就让地主老财给同化了到最后用来点缀的这些人有等于没有。
城里也一样在温州参议院尝到甜头后城市里的那些商人对参加商会和参议院兴趣极大只要进了商会他们可以决定商品价格是多高——说到底就是搞垄断。如果进入参议院他们就能决定是否就某项商品进行加税或者减税。实际上对这些商人、工厂主而言只要当了参议员他们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国家在经济上动态而这些都可以在他们生意上体现出来。时间就是金钱这并非二十世纪末中国人才明白的道理。
自己参议院充斥着这样的“人才”“嫌富爱贫”的杨沪生要是看他们顺眼才奇怪了。
可真要与这些比未来许多白话文作家更懂得运用之乎者也习惯八股文讨论什么事情都喜欢给你来个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这让远不是古文大师的杨沪生常常听了瞠目结舌半天转不过弯来。
与这些人比谁作的八股文更花团锦簇杨沪生连比的资格都没有。想想看一个对英语只是一知半解的初中生让他到英国参加议院辩论那是什么感觉?杨沪生就经常有这种奇怪的错觉。
嘴皮子斗不过人家杨沪生可以用拳头来说话。
当然不是用武力揍得那些参议员哭爹喊娘虽然杨沪生很乐意暗中威胁一下参议员但这是上不得台面的只能偶尔而为之不能经常使用谁叫杨沪生一相情愿想将新中国建设成一个“民主”的国家呢?
战争年代参议员嘴皮子再厉害他也没有步枪狠。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同样的谁掌握了枪杆子谁就有了言权。杨沪生对这一点还是很熟悉的。
要想让这些参议员闭上“鸟嘴”山呼万岁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战场上取得一个又一个大胜让那些参议员知道谁才是强权人物知道自己的铁拳还是很有力量的。
这次山东那边传来大捷这自然是杨沪生期盼已久的好消息——为了这个好消息杨沪生一回到南昌就以调研的名义将参议员赶到农村散步去了。绝大多数参议员都跟农村有各种各样、千丝万缕的关系他们又如何需要专门搞一个劳什子调研?——今天这好消息一来与杨沪生想象完全吻合全场马上就是一阵高过一阵的万岁声。
可杨沪生没想到的是:邱明来的电报居然有这么多水分!
那么点清兵俘虏十万已经很了不得了失心疯一样愣报个二十万出来干什么?!难道多报了自己就会特别开心吗?看到摆在面前惨白得有些耀眼的纸条杨沪生不由暗暗叫苦。
看看面前让自己尴尬的纸条再看看下面站着的参议员们杨沪生似乎感觉到下面群情不再像刚才那么激昂了——也许这张纸条在上来之前已经让传递的那些参议员都看了个遍。了解了实际情况要是还这么激动肯定不正常。
“二十万……该死的二十万!……你邱明就不会少报一点吗?就是报个十五六万不也一样嘛!”杨沪生心里暗自嘀咕着看看纸条上龙飞凤舞的字迹这字可比杨沪生写的那些狗跳蟹爬字要漂亮多了。纸条上没有签名也不知道是谁写的这让杨沪生又是一阵堵心。“他娘的懦夫!有胆子跟我唱对台戏没胆子留下大名算什么英雄好汉?要是给我查出是谁写的我非……”
生气是生气但现在不是纠缠这张纸条的时候连任何解释都不能做——这种事情常常是越解释越麻烦杨沪生不是刚从学校毕业的那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小白脸他很明白人情世故。
将纸条搁到一旁杨沪生手撑着主席台很是威严扫了圈下面站着的参议员们语重心长地讲道:“战争年代很多事情非躲在后方安全地方的人们所能了解。要知道每一场胜利都是无数穷苦人家子弟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我们又如何能够不感激他们而总是想着要拖他们后腿呢?当此之时不管是前方还是后面大家更需要精诚团结。后方的坚定支持才能让前方将士鲜血不会白流……史副主席你继续说吧。”
说完杨沪生抄起搁在台上的电报和纸条转身走了下来让站在身后的史秉誉继续他的“调研报告”。
回到座位上的杨沪生环抱双臂很是沉稳地坐在那里。好象纸条带来的不快在离开演讲台后就不存在了。
不管怎么说前线打了一场大胜仗是不容置疑的。有了这场胜利杨沪生就不再像前段时间整天光是不好的消息萦绕在耳边让他说话都觉得底气不那么浑厚。
看看电报再看看纸条耳朵里听着史秉誉在前面一再恭维解放军乃虎贲之师是如何天下无敌是公民的子弟兵人民政权的坚定守护神。杨沪生微合上眼神游四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