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左右(2)(2/2)
年青军官旁若无人地分析,田元琛却是一个字也不肯放过。听到这里,田元琛抬起头来,迷惘地问道:“按王辖所言,那就是我军干脆自保,不前去解救沧州了?”
“大人休要性急。我军第一个战略目标,不是解救失陷的沧州城(下官预测,沧州城早就沦陷易手),而是,去解救沧州城中的武官。
王十将现在可谓是进退维谷之中。若他率领武官逃离沧州,倒是省事,可是,日后当着宗盛等官地面前,如何给朝廷交待?不逃是对地,但我军必须经过一两场小规模的战斗,解救他们出来,这方能堵住宗盛等官的口。
经过一两场小规模的战斗来解救他们,这只是我军的一厢情愿。因为,青州贼军,绝不配合我们,而贼军欲引蛇出洞,置我军于死地而后快也。
救,当然得救。因为,伸头是一刀,缩头也是一刀,这缩头的一刀,却是来自朝廷的。
下官认为,解救沧州武官,打通乾符寨与沧州之间的通道,正是我军的首要战略目标。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即刻,我军可起兵赶赴沧州。
只不过,我们只能派出二千兵马,前去打头站。
这二千兵马是诱饵也。通过这支队伍地运动,以探明兵营与沧州之间所潜伏的贼军兵力及战略意图。
通过伸出这一只手来,看一看,贼军战略意图,是只得到沧州城呢,还是意欲全歼我军,占领沧州全境。”
田元琛道:“贼军肯定是,全歼我军,占据沧州全境也。“
“大人。这可不一定。青州贼军前来攻取沧州城,可不一定是要占据沧州全境。贼军刚刚经历大战,可能面临过冬的粮草困难。只拿下沧州城,来解决燃眉之急。
若贼军是为了占领土地,扩大其割据的范围,为何不就近夺取济州、兖州?为何要横跨州县来取我沧州?”
田元琛还是不解道:“王辖所言岂不自相矛盾,贼军攻取济州、兖州。不是一样可以得到补给么?”
王辖不急不缓道:“高太尉刚刚攻打过青州,只怕济州、兖州等青州东面的各个州县,因为应这支庞大地朝廷军队,库中地钱粮早就耗尽。
既然是找补给的。贼军当然不辞辛苦。千里奔袭我沧州城了。”
“贼军为何不将沧州抢劫一空,然后就掉头离去?”“这就是青州贼军与其它绿林盗贼地区别所在。他们不但要抢,而且要凭着实力,来不慌不忙地抢。
这恐怕也是大盗与小贼的分际。大盗,打家劫舍,搜括钱财时,却还要求自己注意形象,注意姿势,尽量不要露出贼相来。”
“如此说来。这伙逆贼,现在却蹲守在那里,并不急着去叼起食物,而是极有耐心地等我军前去。这究竟是一伙什么样的悍匪啊?!”
当日中午,沧州营中。二千兵士匆匆进食之后。便在一名刘姓虞侯地率领之下,作为官军的先遣队。驰援沧州。
从乾符寨到沧州的驿道,正是捷地减河的北河堤。捷地减河一直通往沧州城的西北角,在达到沧州城西北角地大镇长芦镇后,经减河上的一座石拱桥过河,然后向东南方向走上四、五里远近,就到达沧州城的北门。
捷地减河,河宽百米,尽管河水深达十数米,但由于是人工河,所以沿途都修建有石桥。
捷地减河北堤,即驿道,是一条有十米多宽的大道。然而,与北堤相趣成趣地是,河地南堤,只有一条羊肠小径,且南堤之上,黑压压的都长满了刺沙树,据说,每逢天阴或傍晚,这小径之上,时常有豺狗之类的食肉兽出没。就在刘虞侯带着二千兵马,急急奔赴沧州城时,另有一支队伍正沿着驿道向乾符寨方向缓缓而行。这支数百人的队伍,一边慢慢往前移动,一边向四处张望,似乎在寻找什么东西似的。
这支队伍,正是青州军秦明大军的一支先遣部队,领头的便是锦毛虎燕顺。
当日上午辰时前后,燕顺就和周通二人赶到沧州北门。留下周通及一百来名兵卒于沧州北门蹲守后,燕顺便带着余下的六百名士兵,沿着驿道,查看地形,全神贯注地寻找伏击敌人的地形。
未过河前,燕顺一行只发现驿道两边皆是村庄与散户。过了河后,在捷地减河地北岸,走走瞧瞧,燕顺心里早就不断地升腾起一股股凉气。原来,捷地减河的北岸之下,沿途都是平的农田。而远处群山及山林什么的,离河岸最近的,也有二、三里。
官军地这条必经之路,周围平坦如砥,何处藏身,能打什么游击啊!
正当燕顺领着队伍,在驿道上探头探脑,心怀沮丧之时,一匹快马迎面飞来。
来者是一名带路地青州斥侯。近前,斥侯翻身下马,神情紧张地报告道:“燕将军,再别往前走了!前面与这里的地形无有半点区别,而沧州兵寨有一支援兵已然上路,正迎面快速赶至,离此地恐怕只有一个半时辰地脚程。”
“老天,游击战场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