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姥爷(2/2)
……姥爷走的时候是在早上的6点钟,就像他说的,他等不及见我娘最后一面了。之前我和姥爷的对话生在我的梦里,可我知道,那绝对不是梦那么简单——我醒后现自己自己依旧趴在姥爷的netg边,没过多会姥爷就不行了,监控仪警报大作。医生赶紧过来抢救——我在旁边静静的看着,其实我知道,那已经没有用了,姥爷——已经走了。
幸好二舅赶到医院时姥爷还在抢救,也算是见到了他老人家最后一面。而我爹娘和大舅赶到时却已经是上午1o点多钟了,此时姥爷的遗体已经被二舅用人力车拉回了家里。
按照我们这儿的习俗,人若是没有死在自己家,是不能进屋的。于是二舅和俺爹、大舅等人就张罗着在屋外的坝子上搭起了灵堂——至于我娘,则早已经哭得虚脱过去,做不得么事儿了。
虽说我国实行火葬已经很多年,但是在咱老家这种远离城市的山村里,大多数死人还是偷着土葬的;毕竟这人少山多,满山遍野都是没办法种庄稼的荒土,所以民政局也就睁只眼闭只眼了。家里人一合计,就还是决定遵从姥爷的遗愿,将他土葬。
农村的殡葬习俗可比城里复杂多了。像上次峰子去世,当天就被拉到了政fǔ指定的一个悼念堂,在那停放了两夜三天,就拉到火葬场直接烧了。但在农村,若是这样子搞法,肯定得被人在背后戳脊梁骨,说这是对死者的大不敬。姥爷是在医院去世的,若是在家里去世,在他去世前,家里人就得开始准备了。
先在老年人奄奄一息时,就要给他穿好寿衣。断气后,先撕破窗户上一空窗纸,称“放丧气”。家人则要一直朝着门口呼唤“回来吧、回来吧”,这是“叫魂”。死者手里握一只用莜麦面捏的bang,这叫做“打**ang”。入殓不能过当天晚上子时,若过子时就要等到第三天才能入殓了。
入殓后死者若是在家去世的就在客厅停五天方可出殡,在外边去世的只能停在屋外。入殓就绪以后,先在死者冲头的方向点一盏长明灯,这灯在头七以前都是不能灭的——若是灭了,就被认为不祥。然后在停尸netg前置一铁锅,随后便在锅中和大门外分别“烧倒头纸”和纸人、纸马、轿子。从死者咽气后到入殓这段时间内,严禁子女号哭,到烧倒头纸时子女们才开始放声大哭。与此同时,在死者家大门口朝坟墓方向焚烧“纸人车马”,意为送死者归阴上路。并在家门口悬挂“纸幡”(男亡挂左,女亡挂右。一看幡便知亡男或女),以示家人亡故。
出殡头一天夜晚,子女们得随鼓乐班子到村口“送鬼”。封棺时,孝子跪着双手将斧子递给人主,先由“人主”(死者是男,表叔为人主,死者是女,娘家人为人主)在榫钉上敲三下,表示无异议,之后才能将榫钉打牢封棺。出殡时,长子象征xìng的背起棺材的大头,次子打幡。如家无男丁,由同姓近亲或其他亲近者代替,“背大头者”和“打幡人”将继承死者的遗产。出殡后第三天上坟,第七日上坟,之后每隔七天上一次坟,共七个七,百日、周年上坟,丧事才算全部结束。
所幸现在这一套程序已经简化了许多,但再怎么精简,一些主要的程序还是少不了的,比如什么停天、哭丧、点灯、烧纸、出殡、打幡等等。好在姥爷十几年前就给自己预备好了棺木、寿衣等物品,所以入殓的过程并不麻烦。经过半天布置,一个简单却正式的灵堂就给搭了起来。
现在咱这村子里人本就不多,老邻居就更少了;再加上我们自家人丁也不太兴旺,所以赶来吊唁的人不太多;本来想给姥爷办一场简单而正式的葬礼,省略一些繁文缛节,让他老人家走得放放心心的,家人也不至于那么累,但在姥爷出殡的头天晚上,却生了一件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