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5】 捉对厮杀(2/2)
相对于“镇海”号上不成熟的速射炮,伊东佑亨舰队里的240毫米和260毫米老式架退炮虽然射速是低,但人家好歹不会出问题,在这种距离上瞄都不用瞄那是一炮一个准。
十几分钟里“镇海”已经吃了三发260毫米炮弹,一发轰在了主装甲带上,毫无疑问它非常壮烈的碰了个粉身碎骨,第二发击中了前主炮露台座圈部位,虽然也没有击穿装甲,但直接造成那门4毫米前主炮彻底罢工,最后一发打得有点过于超前了,击中了“镇海”号的船头,在他的首锚仓上开了一个大洞,估计“镇海”号得换一批新的船锚了。总体而言“镇海”号受伤不重,除了船头的部分船员被弹片击伤外,基本没有伤亡。
而相反的,伊东佑亨舰队的几艘战舰情况就不怎么乐观了。“浪速”是一片火海,整个右舷都被熊熊的大火所包围,不时的还能看到,被打得面目全非千疮百孔的副炮炮位发生小规模的弹药殉爆。如果不是炮手们冒着大火将炮位附近多余弹药扔下大海,“浪速”可能已经在一次剧烈的爆炸中灰飞烟灭了。
就是伊东佑亨也被南洋水师的弹片击伤额头,说起来也是巧:一发127毫米榴弹准确的命中了“浪速”司令塔上的观察孔,弹片顺着一条小缝隙一拥而入,将“浪速”号司令塔里的人员是打得鸡飞狗跳人仰马翻,幸亏伊东佑亨的副官非常意外的当了他的人肉盾牌,不然此刻他也已经步坪井航三的后尘见天照大神去了。
双方旗舰的不同遭遇就是这场海战的一个缩影,南洋水师跟在“镇海”后面的“罗浮山”和“青云山”也都是装甲巡洋舰,虽然他们的装甲没有“镇海”那么厚、覆盖得那么全面,但是综合性能还是要强出“高千穗”和“秋津洲”不少,至少在防御中小口径的炮弹上,双方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所以在几艘大舰的对决上南洋水师几乎拥有一边倒的优势。
但是伊东佑亨舰队也不是完全没有还手之力,实际上在双方五艘主力巡洋舰排在末尾的两两之间的对决上,伊东佑亨的巡洋舰拥有极大的优势!
“东江”和“西江”巡洋舰虽然火力不弱,每艘船都拥有十二门127毫米速射炮,能同时有八门火炮向任意一舷射击,速度也马马虎虎能跑到18节左右,但是在防御上两舰就吃了大亏,因为吨位的限制它们也是防护巡洋舰,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穹甲舰。这种形式的巡洋舰完全是一种折中的产物,当时的炮战由于距离较近,意味着火炮的弹道都比较低平,船只的中弹部位也多是水线附近,一般而言应该给水线部位增加装甲保护。但是因为造价和吨位的限制,尤其是火炮威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增加水线装一则甲花费巨大,二则如果就这么水多加面、面多加水的无止尽增长下去,有所的船只都这么弄,那还真没有几个国家承受得起。
迫不得已之下只能进行一些取舍,所以聪明的设计师就想了一个很巧妙的办法,将船只的水平装甲甲板在靠近两舷的位置做成一个向下倾斜的斜坡。这样一来斜坡部位就能给水线部位提供一定的装甲保护。如此这般,水平飞来的弹丸必定以小角度击中倾斜的防御甲板,然后被弹开。再加上当时的锅炉都是烧煤的,在这个斜坡部位布置几个煤仓,有了几米厚装满煤炭的舱室保护,炮弹击穿煤堆之后再打穿穹甲那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就可以省掉死沉的水线装甲。
不过办法想得是不错,但实际效果却是比较有限的,因为随着炮弹威力的与日俱增,尤其是大中口径速射炮的普及,防护巡洋舰的穹甲和煤仓是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最后当然只能退出历史的舞台。
与“东江”号和“西江”号捉对厮杀的是“千代田”和“亩傍”,“千代田”就不说了,本来就是一艘小型装甲巡洋舰,虽然装甲并不厚但是相对于“东江”、“西江”装备的127毫米速射炮来说,基本上能做到有效的防御。“亩傍”虽然也是一艘防护巡洋舰,但是相对于“西江”号两千来吨的排水量来说,它大了足有一千多吨,虽然防弹能力不相上下,但是“亩傍”号装备了4门240毫米和7门150毫米火炮,攻击火力虽然没有“西江”号快,但威力简直有天壤之别,尤其是在这种近距离命中率极高的情况下。一时间李俊荷所在的“西江”号是连连中弹,情况惊险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