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定策御书房(上)(2/2)
“草民以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luàn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许言恭敬道。
楚棣双目一亮,复又缓缓合上,反复地回味着许言这几句来自前世的经典治国之策!忽然开口问道,“你以为我大楚的百姓还不够富有?”
许言含笑道:“陛下,我大楚的百姓只能算是安定,但还谈不上富有!”许言看楚棣面sè一滞忙缓和道,“不过,在此luàn世,陛下能把楚国治理得如此清平,也是难能可贵了!”
“如今我楚国民有余衣,家有存粮,如何还谈不上富有?”楚棣辩驳道。
“陛下!”许言笑着回答道,“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百姓家中存有余粮,如果粮食不及时的吃掉,总是会cháo湿腐烂掉,被虫蚁蛀蚀掉的,百姓每年的余粮堆积起来,却不能转换为其他生产生活物资,那么这些粮食只是一堆废物,百姓并不能从多余的粮食中得到额外的好处!”
“如何不能置换呢?有了多的存粮,百姓自然可以去置换自己所需要的物资!”楚棣问道。
“陛下,你想,楚国的百姓家中都有余粮,谁会去置换来自己原本就有多的粮食呢?”许言反问道,“楚国百姓现在需要的是真正可以通换其他物质的东西,说直白了便是本国流通的铜钱,各国流通的白银、黄金!而目前楚国收购百姓多余的粮食的,只有粮商,可我楚国北面、东南两处商道被堵,粮商商路不通,收购来的食粮也只能积压着,如此只能不收或者低价收购,如此一来,谷贱民伤,又如何能让百姓卖粮而多些收入?”
楚棣沉默不语,皱眉在思索着什么!
“那你以为如何才能富民?”楚棣开口询问道。
“草民以为要富民,便要朝廷积极鼓励创新,扶持商业,开辟新的商道!”许言看楚棣似有不解,便仔细解释道,“还是拿百姓的余粮为例,楚国的百姓不缺粮食,可据臣所知,在梁国,粮食却是非常的紧缺,那么我们百姓多余的粮食便可由商家统一收购起来,再贩卖到梁国去!”
“可目前梁国封锁长江水道,楚国的商人如何能贩卖过江?”楚棣问道。
“陛下!”许言微微一笑道,“草民之是做个比方,梁国不行,还有其他的地方需要粮食,南蛮需要,西胡、东胡过冬的时候也要需要粮食!据我所知,我楚国南面的海洋上,亦有许多岛屿小国,他们也会需要我们的茶叶、丝绸、瓷器!这便是草民说讲的,开辟新的商道!”
“哦,南面大海之上,还有许多的小国?”楚棣一惊,这确是他从来没听说过的。
“正是!”许言肯定的点了点头,虽说东南沿海的商家主要是来往于琉球国(台湾岛),许言相信肯定有船队远行过南海深处。就算没有去过,到时朝廷组织一支船队一路探访过去,学郑和下西洋,也是一番创举!
“那创新又是如何?”楚棣复问到,言到此处,他好似把握到了些什么。
----------------------
江南确实不擅长写这些策论,只能是个人浅薄的想法,诸位权且一笑而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