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6章 佛本是道(2/2)
惠能大有深意地瞥封弋一眼,又道:“封施主,你我同是觉灵,而且和尚和你也是一见如故,倾心相谈。刚才这番禅语,并不是和尚故意拿话来开解你。和尚也曾修得几分观人之术,你之五官完美无瑕,绝非福薄之相,外不寄傲,内润琼瑶,且眼内神光暗藏,决非池中之物,他日必定一飞冲天。”
李无忧听得大生好感,眼睛睁大至极限,喜道:“当真?大师你没有看错?出家人可不许打诳语哦。”
惠能微微一笑,从容道:“这个当然。”
李无忧呼出一口气,神色由忧转喜,俏目异彩莲闪,闪动着难以掩饰,似带点疯狂的喜息,激动而兴奋地道:“我说嘛,像先生这样天纵奇才的高人,肯定是上天的宠儿,决不会出现天妒英才的憾事。”
封弋心中一阵温暖,笑了笑,于人一种毫不在乎的潇洒,悠然道:“生死只是等闲之事,人人难逃此劫,早些迟些并不放在我心上。人生在世,生命之精彩在于过程,不在结果。未来的事,担心不来,生死有命,时不我与,明日事明日再说吧。眼下倒是有件心事,望大师解迷答惑。”
惠能道:“请说。”
封弋仍然记得下午在凉亭尚未谈完的话题,眼中精芒再现,道:“大师,你下午说,祝融鼎是佛门重宝,此话不知从何说起?”
惠能深无尽极的慧目闪起智能的光芒,道:“天下纷乱,人心思道,自古已然。当今虽有道、佛、儒三家并存于世,但若追源朔流,究其根源,佛教、儒教甚至之前的墨家、法家、农家等教派,其实都是源于道门。有因必有果,因从果生,冥冥中自有业力牵引。这一切因果原由不得不从道宗老子李耳说起。”
封弋与李无忧神态悠然的听着,神情静如止水,静待惠能即将说出的天大秘密。
整座华胥庙静至落针可闻。
自人皇伏羲窥破天道、始创文明以来,天下间真正懂道、得道的,除黄帝之外,便是老子,在道门通常称之为“黄老之道”,故又尊称黄帝为“道祖”、老子为“道尊”。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又名太上老君,相传是天界黄帝重返人间亲自传道的化身。
据说,当年老子母亲吃了李子,未精而孕,怀胎八十一年,自左腋下产老子,耳大垂肩,形如暮年,却天赋异禀,聪慧过人,故泉出九龙为其洗礼。
老子生而悟道,并于周都“守藏室”遇见禹鼎,识觉图录、窥破符文,继而得道。
皇帝问政,特赐倚柱,上朝议事不必跪拜。
孔子问礼,始有儒教,留下五德与六经。
骑青牛西至函谷,传五千言“道经”于关令尹喜,遂有道教之始,留下五行,开创五术。
后续又出关,入天竺,化胡王为浮屠,留下四谛真言,始立佛教。
儒、佛、道合而归一,寄托人心不再有分别,天下太平,其乐融融。
道佛一脉,佛本是道,根源在此。
道佛同宗,一切皆始于虚无,渐而有一,一生万法。
道佛相通,一切皆是自性,法于自然。
道说“清静无为,不老不死”,佛曰“无我无明,不生不灭”。
无论是修道,还是修佛,终极目标皆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更不在六道轮回之中。
再说,佛教之产生,一方面除了老子传道点化之外,另一方面还源于“祝融鼎”。
原来老子在守藏室发现禹鼎玄秘之后,知晓此物事关天下气运,实在不宜继续集中留在周都,便使用了调包计,然后找到禹鼎觉灵之人,一一相传。
老子传孔子礼学、传释迦牟尼佛学之时,便各自赠送了一尊禹鼎,分别是代表“水符”的共工鼎与代表“火符”的祝融鼎。
因此,佛与火有缘。
佛源于南方天竺,南方属火。
佛讲修心,心属火。
佛有大日,光明属火。
袈裟、香火等佛品都是红色,红亦属火。
……
自老子传道于释迦牟尼,祝融鼎自东周开始,便一直供奉在天竺的烂柯寺。
在佛门之内,晓得此秘事者只寥寥数人,而真正清楚其来龙去脉者,更只得老子和释迦牟尼两人。
冥冥之中,祝融鼎不仅护佑着佛学发扬光大,而且同时又安排着达摩东渡北上,将火种重回故土。
达摩顺应天命,最终将此秘事随衣钵一并传给了二祖慧可大师。
时至大唐,太宗于嵩山少林寺中得知此事秘闻,便命令玄奘法师前往天竺,明为取经,实则讨鼎。
几经周折,玄奘法师最终与戒日王会晤,并得到优渥礼遇。时逢五年一度的无遮大会,在五印十八个国王、三千个大小乘佛教学者和外道两千余人的见证下,玄奘法师开坛讲经,任人问难,但无一人能予诘难。一时名震五印,并被大乘尊为“大乘天”,被小乘尊为“解脱天”。此会之后,在戒日王允诺下,玄奘法师幸不辱命地携带七十五部大小乘法佛经,连同祝融鼎,皆一并带回了长安。
流落他乡的祝融鼎终于在一千年之后,再次回归中土,被太宗以隆重仪式供奉在五祖弘忍大师修行的东山寺内。
惠能大师携带禅门衣钵逃离东山寺后,祝融鼎亦随着上座神秀大师的离开,而被普寂大师迁至嵩山少林寺内。
十多年后,太后武曌称帝,便命人秘密将其运往神都,不想在途中意外被人截走,自此下落不明。
关于劫匪,众说纷纭,至今仍是一个谜。
有人说,是神秘诡怪的黑客。
有人说,是火轮教教主秋云天。
有人说,是燕子坞墨家钜子荆布。
有人说,是隐匿南方的惠能。
……
封弋、李无忧二人用心聆听,时不时地心中泛起历史重演的古怪感觉,脑海里浮现现一幕幕清晰的画面。前者更是偶尔还会询问两句,却句句有的而发,显示他对禹鼎的极大兴趣。
惠能大师之所以前来巴蜀,是因为他隐约感应到祝融鼎就在这里。
祝融鼎曾经唤醒了他火符觉灵的身份,纵使后来分开,相隔千万里,他也能感应到它的存在与方位。
那么,祝融鼎极有可能是藏在火轮教。
此鼎是否当年被秋云天劫走,已然变得并不重要的,反是它极有可能落入火轮邪王之手,让人不得不望洋兴叹。
封弋头皮发麻的思索着,现出一个苦恼的神情。
先是佛门祝融鼎,再是唐门帝鸿鼎,火轮邪王为何对禹鼎如此着迷呢?
这背后有什么惊天大阴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