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幻魔法 > 武当高手在异界 > 资料,不影响更新(武当)

资料,不影响更新(武当)(1/2)

目录
好书推荐: 明宦之风流无边 宅龙攻略 末世之美女保镖 DOTA之电竞人生 玄天魔尊1 随身完美修仙传 DOTA之刺神传说 大娱乐家 网游之狂暴死神 网游之GM也疯狂

ps:只是想找个地方保存一下而已,word不保险,重装了一遍系统资料全木有了,悲催o(n_n)o,给自己看的……

一)武当山简介

武当山位于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境内,古名太和山,山上有七十二峰。虽然唐代时武当山上就开始建造道观,但真正的黄金时期却是在明代。如今武当山的道观建筑群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北崇少林,南尊武当”,与少林功夫齐名的武当派武功由张三丰创设,是为“内家拳法”,属于太极拳法,刚柔相济,有后发先至、四两拨千斤的特点。武当山与少林寺均因精湛渊博的武术为世人所尊崇,亦是武侠小说中重要的名门正派之一。

景区面积古称“方圆八百里”,现有321平方千米。东接历史名城襄阳市,西靠车城十堰市,南依原始森林神农架林区,北临大型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库。武当山成为著名的仙山福地如同全国其他名山一样,有赖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优势。武当山的地理方位,东经110°56′15〃—111°15′23〃,北纬32°22′30〃—32°35′06〃。处于中国腹地。这里方圆八百里,高险幽深,飞云荡雾,磅礴处势若飞龙走天际;灵秀处美似玉女下凡来,武当山不仅拥有奇特绚丽的自然景观,而且拥有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可以说,武当山无与伦比的美,是自然美与人文美高度和谐的统一,因此被誉为“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武当山,作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4a级旅游区、全国武术之乡、全国八大避暑胜地之一,其古建筑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并先后荣获“全国文明风景名胜区”称号和“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称号。

武当山,是著名的山岳风景旅游胜地。胜景有箭镞林立的72峰、绝壁深悬的36岩、激湍飞流的24涧、云腾雾蒸的11洞、玄妙奇特的10石9台等。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被誉为“一柱擎天”,四周群峰向主峰倾斜,形成“万山来朝”的奇观。武当山的药用植物丰富,在《本草纲目》记载的1800多种中草药中,武当山就有400多种。据1985年药用植物普查结果,已知全山有药材617种,因此,武当山有“天然药库”之称。

武当道士武当山被世人尊称为“仙山”、“道山”。《太和山志》记载“武当”的含义源于“非真武不足当之”,意谓武当乃中国道教敬奉的“玄天真武大帝”(亦称真武帝)的发迹圣地。因此,千百年来,武当山作为道教福地、神仙居所而名扬天下。历朝历代慕名朝山进香、隐居修道者不计其数,相传东周尹喜,汉时马明生、阴长生,魏晋南北朝陶弘景、谢允,唐朝姚简、孙思邈、吕洞宾,五代时陈抟,宋时胡道玄,元时叶希真、刘道明、张守清、张三丰均在此修炼。

武当山之盛名,还得益于它远离繁华喧嚣的宁静、清秀和奇异的风光。登上海拔1612米的主峰“天柱峰”,置身云端,所有尘世烦忧尽消于足下。环顾四周,七十二峰凌耸九霄,且都俯身颔首,朝向主峰,宛如众星捧月,俨然“万山来朝”。元人有诗曰:“七十二峰接天青,二十四涧水长鸣。”武当山天柱峰一带,山高谷深,溪涧纵横,身入其境,会有俗念顿消的出世之感。

历史渊源

武当山被世人尊称为“仙山”、“道山”。《太和山志》记载“武当”的含义源于“非真武不足当之”,意谓武当乃中国道教敬奉的“玄天真武大帝”(亦称真武帝)的发迹圣地。因此,千百年来,武当山作为道教福地、神仙居所而名扬天下。历朝历代慕名朝山进香、隐居修道者不计其数,相传东周尹喜,汉时马明生、阴长生,魏晋南北朝陶弘景、谢允,唐朝姚简、孙思邈、吕洞宾,五代时陈抟,宋时胡道玄,元时叶希真、刘道明、张守清均在此修炼。

武当山之盛名,还得益于它远离繁华喧嚣的宁静、清秀和奇异的风光。登上海拔1612米的主峰“天柱峰”,置身云端,所有尘世烦忧尽消于足下。环顾四周,七十二峰凌耸九霄,且都俯身颌首,朝向主峰,宛如众星捧月,严然“万山来朝”。元人有诗曰:“七十二峰接天青,二十四涧水长鸣。”武当山天柱峰一带,山高谷深,溪涧纵横,身入其境,会有俗念顿消的出世之感。

武当山古建筑群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据统计,唐至清代共建庙宇500多处,庙房20000余间,明代达到鼎盛,历代皇帝都把武当山道场作为皇室家庙来修建。明永乐年间,大建武当,史有“北建故宫,南建武当”之说,共建成9宫、9观、36庵堂、72岩庙、39桥、12亭等33座道教建筑群,面积达160万平方米。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又进行扩建,形成“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楼台隐映金银气,林岫回环画镜中”的建筑奇观,达到“仙山琼阁”的意境。现存较完好的古建筑有129处,庙房1182间,犹如我国古代建筑成就的展览。金殿、紫霄宫、“治世玄岳”石牌坊、南岩宫、玉虚宫遗址分别于1961年、1982年、1988年、1996年、2001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除古建筑外,武当山尚存珍贵文物7400多件,尤以道教文物著称于世,故被誉为“道教文物宝库”。

武当山的宫观、道院、亭台、楼阁等宏伟的古建筑群,遍布峰峦幽壑,历经千年,沐风雨而不蚀,迎雷电竟未损,似是岁月无痕,堪称人间奇绝。

武当道乐“戛玉撞金,鸣丝吹竹,飘飘云端”,但凡亲耳聆听者皆肃然起敬,尊之为“仙乐”、“梵音”。

武当武术,又称“内家拳”,源远流长,玄妙飘灵,是中国武术的一大流派,素有“北崇少林,南尊武当”之说。它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炼气凝神,刚柔相济,内外兼修,是极好的健身养性之术。富有神韵的武当道教音乐,具有中庸、委婉和庄重、典雅的特点,与武当武术同享盛名。武当传说故事、民歌、民俗风情等丰富多彩,异彩纷呈。

武当山神奇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人文景观融为一体,其物华天宝又兼具人杰地灵的特质给世人留下极大的想像空间。作为中华民族大好河山的一块瑰宝,令世人神往,让我们走进钟灵毓秀、自然天成的武当山,去感悟她的玄妙、空灵和神韵。

武当山建筑

武当山古建筑群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据统计,唐至清代共建庙宇500多处,庙房20000余间,明代达到鼎盛,历代皇帝都把武当山道场作为皇室家庙来修建。明永乐年间,大建武当,史有“北建故宫,南建武当”之说,共建成9宫、9观、36庵堂、72岩庙、39桥、12亭等33座道教建筑群,面积达160万平方米。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又进行扩建,形成“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楼台隐映金银气,林岫回环画镜中”的建筑奇观,达到“仙山琼阁”的意境。现存较完好的古建筑有129处,庙房1182间,犹如我国古代建筑成就的展览。金殿、紫霄宫、“治世玄岳”石牌坊、南岩宫、玉虚宫遗址分别于1961年、1982年、1988年、1996年、2001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除古建筑外,武当山尚存珍贵文物7400多件,尤以道教文物著称于世,故被誉为“道教文物宝库”。

武当山的宫观、道院、亭台、楼阁等宏伟的古建筑群,遍布峰峦幽壑,历经千年,沐风雨而不蚀,迎雷电竟未损,似是岁月无痕,堪称人间奇绝。

武当道乐“戛玉撞金,鸣丝吹竹,飘飘云端”,但凡亲耳聆听者皆肃然起敬,尊之为“仙乐”、“梵音”。

武当武术,又称“内家拳”,源远流长,玄妙飘灵,是中国武术的一大流派,少林武术有“禅武”精神,武当武术则“真武”精神,素有“南尊武当,北崇少林”之说。它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炼气凝神,刚柔相济,内外兼修,是极好的健身养性之术。富有神韵的武当道教音乐,具有中庸、委婉和庄重、典雅的特点,与武当武术同享盛名。武当传说故事、民歌、民俗风情等丰富多彩,异彩纷呈。

武当山神奇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人文景观融为一体,其物华天宝又兼具人杰地灵的特质给世人留下极大的想像空间。作为中华民族大好河山的一块瑰宝,令世人神往,让我们走进钟灵毓秀、自然天成的武当山,去感悟她的玄妙、空灵和神韵。

武当山名胜

净乐宫:武当山八宫之首,始建于明代永乐11年的武当山净乐宫,因1958年兴修丹江口水库时淹没在水库之中,宫中的牌楼、龟驮碑等一批文物搬迁至丹江口。2002年,丹江口市引资7000万元,全面实施净乐宫复原工作,经过2年多的施工,一期工程广场、山门、御碑亭、三大殿及配殿等已初现雏形,再现了当年净乐宫的宏伟气势,成为丹江口南水北调工程地上文物搬迁复原的范例

玄岳门:是“治世玄岳”牌坊的俗称,为三间四柱五楼式的石建筑。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高12米,宽12.8米,石凿榫卯而成。正中坊额上刻着嘉靖皇帝亲书“治世玄岳”4个大字,笔势隽永刚健。

玉虚宫:全称“玄天玉虚宫”。建于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建造宫观庙宇2200间,嘉靖三十一年又经修葺,是武当山古建筑群中最大的单元。后来大部分毁于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现存部分建筑和遗址,还建有重达百吨的“龟驮碑”亭四座。

磨针井:又名纯阳宫。坐落在老营以南12公里处,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现存磨针井为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重建,1984年修葺如初,有厢房50余间,面积1700平方米。

太子坡:又名复真观。明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修建。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二十三年、二十九年曾三度重修。现基本保持当年规模,是武当建筑群中的一个较大单元。

南岩:为道教所称真武得道飞升之“圣境”,是武当山36岩中风光最美的一处。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重建,有宫殿、道房、亭台等大小房间150间,赐额“大圣南岩宫”,到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扩大到460间。今存石殿,南天门,碑亭,两仪殿等建筑。

琼台观:位于天柱峰东南麓约10公里,垂直距离1350米,分为上观、中观、下观。在元代时,称为“琼台宫”。明清时修葺扩建有24座道院,庙房数百间。至清咸丰六年(1856年),毁于兵火。现已修复部分庙房。该处系武当山客运索道的起始点。已成为重要的游客集散地。

紫霄宫:建于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原建宫殿、廊庑、斋堂、亭台等860多间,赐额“太元紫霄宫”。紫霄宫背依展旗峰;面对照壁、三台、五老、蜡烛、落帽、香炉诸峰;右为雷神洞;左为禹迹池、宝珠峰。周围山峦天然形成一把二龙戏珠的宝椅,明永乐皇帝封之为“紫霄福地”。

金殿: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海拔1612米的武当天柱峰之巅,建于明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进深为三间,高5.54米,长4.4米,宽3.15米,全为铜铸鎏金。是世界罕见的铜建筑精品。

武当山诗词

登武当

民国李品仙

为寻胜景武当游,步步崎岖兴不休。

四面烟峦归眼底,疏疏林叶万山秋。

游天柱峰

民国方振武

万丈雄山势欲奔,峰高五岳接天门。

秦皇汉武封禅日,不爱虚荣亦自尊。

禹迹池

民国白衣道人

导定山川感禹迹,功高万古震乾坤。

休云福地王难到,迹遗池中尚有痕。

太和途中遇雪

清赵松云

云生足底雪沾衣,顷刻梨花遍翠微。

群蟑争翻银立浪,老松欲化玉龙飞。

迎恩宫

清王钦命

危垣残宇策征轺,望阙迎恩事已遥。

雨暗垂杨迷古道,沙回断岸锁荒桥。

画栏空舞巢新燕,老衲闲归恋旧瓢。

日暮天涯问往事,几声啼鸟杂悲箫。

登太和山

清乐醒

嵯峨众派独??,应是昆仑第一峰。

四大名山皆拱极,五方仙岳共朝宗。

鸟啼隐隐闻天语,鹤影翩翩度晚钟。

我正欲寻招隐地,桃源洞口白云封。

紫霄寒夜

清赵松云

喔喔天鸡夜气清,木鱼时听步虚声。

清修苦志人何在?惟见长空孤月明。

武当山天门道中

清杜大宾

亿万金钱耗费时,人间构出洞天奇。

而今半付颓垣草,空使苔荒永乐碑。

答永乐皇帝

明张三丰

天地交泰化成功,朝野咸安治道亨。

皇极殿中龙虎静,武当云外钟鼓清。

臣居草莽原无用,帝问刍荛苦有情。

敢把微言劳圣听,澄心寡欲是长生。

太和山

元虞集

雪树生香佩满巾,紫霄最上集仙真。

苔荒鹤还浑无路,柳暗笙声不见人。

瑶圃月寒通白晓,丹台云暖驻长春。

莫叫流水山前去,恐似桃源客问津。

题太和山

唐吕洞宾

混沌初分有此岩,此岩高耸太和山。

面朝大顶峰千丈,背涌甘泉水一湾。

石缕状成飞凤势,龛纹绾就碧螺鬟。

灵源仙涧三方绕,古桧苍松四面环。

雨滴琼珠敲石栈,风吹玉笛响松关。

角鸡报晓东方曙,晚鹤归来月半湾。

谷口仙禽常唤语,山巅神兽任跻攀。

个中自是乾坤别,就里原来日月闲。

此是高真成道处,故留踪迹在人间。

古来多少神仙侣,为爱名山去复还。

天津桥

明方升

平桥通九渡,仙迹想群贤。

旆动烟云外,兵连草水间。

宁辞将命辱,共得入仙便。

回忆田横客,空思向海边。

晓登天柱绝顶

明徐中行

万丈奇峰展翠屏,千寻飞阁俯明庭。

金容日映扶桑赤,仙掌云开太华青。

已见祠坛封玉检,堪从石室问丹经。

尘中漫道无仙骨,不妄元曾署岁星。

玉虚岩

明胡泼

竹杖芒鞋洞府游,玉虚仙景更清幽。

自从混沌初分后,明月清风几万秋。

入南岩岩下

明章焕

误入武当路,频疑别有天

深洞千仞落,飞阁一巢悬。

鸣泉当窗急,长松拂幛眠。

此中能避世,箕坐已忘年。

题梅武当榔梅

明魏良辅

冻梅偷暖着枯芽,石径云封第几家?

雪色风香尤会意,青鸾衔出过墙花。

雪天同林君梅窗登太和

明叶九金

直上天门景更幽,金城台殿甲中州。

丹梯万丈云霞杳,自浪千层雪雾收。

点点秦山横地出,悠悠汉水接天流。

银河夜色清如许,蓬岛何须海上求。

武当道中杂咏

明洪翼圣

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

楼台隐映金银气,林岫回环画镜中。

门裂双岩容马度,天开一径许人通。

当年丹灶传犹在,羽翮何由矗碧空。

龙泉观

明王世贞

摩天群峭石骨,护壁万泉松髯。

过桥泉声忽怒,破宝风意时尖。

一、武当武术养生特点

1)武当武术养生的思想基础是重视今生

武当武术是以道家思想为核心。而道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重人贵生”是道教的精义。道教对人生是执着的现实主义态度,极为重视人的今生,强调现世报和立地报。道教认为,生长、生命、生存,是生道的本体。主张生道相守、生道合一、得道飞升、长生久视。因此,养生术成了道教精萃,立足之本。宋代著名学者邵雍在《皇极经世》中分析道:“人之所以能灵于万物者,谓其目能收万物之色,耳能收万物之声,鼻能收万物之气,口能收万物之味”。因贵生,而以生为乐,追求长生,从而养生,形成了武当武术养生的思想基础。

武当武术养生的核心是“精气神”

武当武术理论极端重视人体精气神的修炼和互相依存的关系。认为“精”是根本,是构成人体和促进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气”又是“精”的载体,“精”“气”的形成流布全身,不断补给人体生理活动的能量。“神”是“气”作用的表现和结果。源源不断的“气”的作用,使人的神——思维、意识及其活动得以产生和维持。所以,“养生之道,要在养气”,“道以气为宗”。炼养为了养气,养气为了养生,养生为了长生。即“与天地同其元”。从而逐步形成了“道寓术中”、“内功外拳”、“内外结合”、“内外兼修”的动功特点,产生了“外炼筋骨皮,内炼一口气”、“内三合,外三合”、“气沉丹田”、“抱元守一”等各种练功要求,提出“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建立了“以丹田运炼为核心,以经络气血畅通为要求,以提高系统功能为重点”的有序化程序。通过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的过程,达到精气神三宝相聚凝,身心性命相平衡为目的。另一方面又利用人体“外拳”动作去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使武术招式训练与养生有机结合,实现还精补脑的功能,从而增强生命活力,达到“长生久视”。如练拳时要求动作圆柔,松而不懈,身正体舒,谓之“调身”;要求动作柔缓,升降开合,气沉丹田,呼吸均匀深长,谓之“调息”;要求腰脊带动四肢,内劲节节贯通,达到导引经络、通畅气血的效果;在以上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调心”、“心意领行”、“神舒体静”、气贯全身,力求有意识的和能动的控制要领和综合作用,才使人体通过练拳真正达到阴平阳秘,心静体舒状态,改善神经系统功能,取得健身养生之功效。

值得强调的是,道教气功与武术动功的结合是武当武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也全面展示了其功能效果和养生修性的社会宗旨,进一步完善了养生健身说的理论体系。

3)武当武术养生观是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道家世界观。天人合一是说人与自然本质上是相通的,是自然的一部分。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不违自然,方能获得生存与发展。庄子更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古人认为,人乃自然精华所凝。即“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因此,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是天人相通,人与自然皆由气所构成,因而有内在运动规律,人的生命活动只有符合这一规律才能健康、平衡。二是天人相类,即人体结构与自然构造具有相似性。如日与心相类,水与肾相类。人体本身含有大量的自然信息,自然的种种变化会影响人的生命活动。这正是武当武术养生的人与自然的整体性。

武当武术的养生功法约千余种,功法的形式也多样,如以静为基调的静功、桩功;以柔为特形的拳功;动静相兼的动功等,都强调自然,注重养气,天人合一。尤其外丹、内丹、行气、存思、守一、服气、服饵、导引、行跷、吐纳、咽津、内视、内观、胎息、呼吸、辟谷、调息、藏精、房中、守庚申等养生方术。在套路练习中也“效法自然”,如玄龟戏水、猿猴坐洞、青龙回首、黑熊反背、金蛇绕梁、灵猫捕鼠等,以及五禽戏、导引图、龙守、虎引、龟咽、燕飞、蛇曲等仿生动作与功法,“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悟化,从主体上反映,为形神作用,溶技击的身体与意念活动为一体;从客体上反映为动静结合,拳功结合,求得人体心理意识上的平衡,达到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效果。不仅如此,还将练功的场地、方向和时间的选择也要阴阳合顺,自然和谐。使身体内部阴阳平衡和脏腑经络与五行相合,使人体与日月、星辰、天地万物、四时气候、地理等外在的自然环境协调起来。从而达到人体自身、人体与天体自然的平衡,增强健康水平。

二、武当武术技击特点

武当武术的拳功架势已由最初的八门五手,逐渐形成较为系统的技术体系和众多门派。武当武术的技术层次有“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还道”的阶段。其战术以静御动,以柔克刚,以小制大,以逸待劳,以退为进,以守为攻,刚柔并济,攻守同一,曲中求直,后发先至。动作特点是不尚拙力,顺其自然,注重行圆取象,炼气凝神,尚柔文静,不躁不僵。静若山岳,动若江河,行如蛇,动如羽;沉肩坠肘,虚胸实腹,松而不垮,停而不滞,中心安适等。

武当武术在继承古代武术攻防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易》中的某些原理,参与道教内丹功法的经验,逐渐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其显著的技术特点是“拳法自然,拳法阴阳,拳法圆柔”。

1)拳法自然

道家以老子“道”的本体说作为认识论的基础。认为万事万物皆生于“道”,认为人、天、地、道的关系是: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而道则是顺乎自然规律而自成法规的,这就是老子说的“道法自然”。武当武术在老子“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影响下,亦强调自然,且强调“效法自然”。也就是说,武当武术视效法自然与否作为区别其它拳派的本质特征之一,“效法自然”作为筑建武当武术理论和技术体系的根基。

其一,强调“心息相依,任其自然”。其意在于追求自然、返朴归真,体现了道家“天人合一”的观点;从而达到道的目的。武当武术在其形成的发展中,远取诸生,象其形,取其意,学其长,利其用。对生物非生物从动作、器械、方法、特点等全方位仿效。就是每一个动作名称也都是“自然”的。这正是武当武术返朴归真对道家“天人合一”观念的运用。练习生物非生物得以延伸的合理动作,求得与自然的同步和谐统一。如战国时期的导引术,通过摇筋骨、动肢体、调呼吸,来锻炼身体。东汉末年华佗模仿鸟兽动作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五禽戏”等等,都是在仿生返朴形成和发展中,又创造了人类极大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发展了人类适应自然界的办法和技巧,反过来能动的改造了自然,成为自然的主人。

武当武术“以形喻势,内外合一”,正是民族意识在身体运动方式上的积淀和显现,是人们崇尚生、崇尚自然,求得人与自然的共鸣和统一。

其二,以太极、阴阳、五行、八卦、九宫等观念运用于武当武术全过程。如武当太极拳、剑,“拳名太极,实无极,自然之运行,阴阳自然之而合”,就是以拳来表现人与自然的合一,所谓“拳为小道,而太极大道存焉”。即拳为道,道在拳中。以太极图为例,它是一个整体。要求武术动作“劲整”,一动无有不动”、“牵一发而动全身”、“内不动,外不发”,总须完整一气。它又是一个圆体,运作则要求“非圆即弧”,“触处成圆”,处处成圆、内气充足,体现“挨到何处何处击”的技击原理。它还是呈阴阳鱼状,动作则要求虚与实,开与合,快与慢,刚与柔结合,走螺旋式,在动态中变化发展。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为其根。

另外,古代先哲们从物质世界中抽象出水火木金土五种性质不同的物质,作为构成万物的元素,称为“五行”。第一,以五行结合人体。以五行配五脏属“内五行”,以五行配五体和五官属“外五行”,使内五行相合,外五行相顺,依其五行相生相克之数,调节阴阳平衡,达到养生之目的。第二,以五行的形态、性能和方位为基准,将基本拳式组成五行系统。如五行分布五方为南方火,北方水,东方木,西方金,中央土。恰如人体的前后左右中五个方位,将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为五行。使拳式动作紧扣五行之理,一招一势阴阳相参,在八卦阵中千变万化,在太极圈和四方四隅中变化,形成九宫穿游的格局。这是内外合一、天人合一的提炼和升华,此乃一曰健体,二曰防身,是修炼之宗旨。

其三,武当武术遵循人类与自然界是统一的可贵思想,在行拳用劲上,强调中正、放松、安适、慢柔、轻匀、不僵不拘、不偏不倚,贯注丹田,绵里藏针。在部位要领上规定,顶悬,含胸,拔背,沉肩,垂肘,舒腹,活腰,敛臀,圆裆,纵膝,轻脚;精神上“内宜沉稳,神情内敛”等等,这些独特的要求运动要领,正是武术拳家们与大自然合拍同韵的表现。故一切人事,只要顺应自然,不违自然,即能获得生存与发展。

拳法阴阳

武当武术深受道教阴阳对立统一思想的影响,形成了“拳法阴阳”的技击理论。

阴阳对立统一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是《易经》最基本的思想。《易系辞》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变化,无不是相互对应的阴与阳相互作用的显现。《说文》解释“易”字说,“日月为易,象阴阳也”。《八卦图》还用“—”、“——”,分别代表阳阴。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结合,于是产生了生生不已,无穷无尽的变化,八八六十四卦就是阴阳变化的表述。

武当武术从理论和技术上都极力推崇阴阳。从拳技上讲,武当拳功的一招一式都是以阴阳为根本的。“阴阳”之理在武术运用事例较多,如《吴越春秋》中记载越女传剑的故事。范蠡给越王介绍一位民间女剑术家,越王问剑道如何?女曰:“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道有门户,亦有阴阳,开门闭户,阴衰阳兴。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具之似好妇,夺之似俱虎,布形候气与神俱经。杳之若日,偏如腾兔,追形逐影,光若仿佛。呼吸往来,不及法禁。纵横逆顺,直复不闻。斯道者,一人当百,百人当万。”这简单的论述,便阐明了动与静,快与慢,攻与防,虚与实,内与外等矛盾双方的关系。说出了整个武术理论。黄百家《内家拳法》说:“其中分阴阳,止十八法,而变出即有四十九”。这是阴阳相济而化生的意思。王宗岳《太极拳论》说:“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又说,“粘即是走,走即是粘”。先秦时期,庄子曾较早地使用阴阳思想描述过技击制胜之道,“且以巧斗力者,始乎阴常卒乎阴,大至时多奇巧”,这时阴阳是指“明暗”。在交手中运用阴阳对立战术,武当武术强调把敌我双方当作阴阳对立的整体来看。根据攻守、进退、前后、左右、上下、动静、刚柔、起伏、显藏、顺逆、内外、开合等阴阳双方变化规律,根据双方动作特点,采取相应对策,以便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明于阴阳变化,就可以利用一切有利位置、方向、角度、位势,或腾挪闪展,或借力打力,或四两拨千斤,使自己避开死地,使敌落于困境,使犯者应仆,这是武当拳功技击方法真谛所在。

3)拳法圆柔

武当武术以圆柔对其动作要求,是对“道”动行规律哲学思想的扩展和延伸。

“道”是万物之始,万物之源。万物由“道”产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天下万物的演变发展,变化越伸展,就离“道”越远,而最后仍然要返回于“道”。也就是说,道的动行规律是一个圆圈。太极图也是一个阴阳转化的圆圈。既然天地万物和道的关系是一个互相转化的圆圈运动,那么武当武术要达到养生健身的效果,自然就选择了这一具有生命力的优化模式,这也正是武当拳功重视圆圈运动的根本原因所在。

太极图是圆的,所以武当拳功在各类拳种动作及运行轨迹上极重视“圆”“弧”的模型。如武当内家拳有的要求“胸腹要圆气下沉,脊背要圆是猴形,虎口要圆如三角,三圆齐出是真形”。有的则以圆为法,运行轨迹是大圆套小圆,小圆练成无圆,即使无圆,也是外无圆而内有圆——意念中的圆。内圆指内气的运行要圆活,切忌努气、闭气、憋气;外圆指肢体运行轨道。还有如武当太极拳运行路线又多是平面或空间的小圆、大圆、椭圆、平圆、弧形、螺旋形,其动作又是环环相绕,处处圆活,似曲非曲,似闭非闭,忌直,忌角,忌滞,忌硬。“触处成圆”,达到“圆融精妙,方为佳境”。“周身处处皆太极”。使全身处处都有?劲,处处都是螺旋中的球体,从而体现“挨到何处何处击”的高深境界。武当内家拳呈现出的螺旋抽丝劲、旋拧的钻劲、缠绕的。

太极功是武当张三丰对太极老架的一种辅助所开创的内丹功法。其内容包括:太极桩功;太极坐功;和太极丹道法。在此推荐给大家。在这里我先介绍一下太极桩功法。其对太极拳的练习有很大帮助。可以当成太极拳的配套功法。

一、无极桩:身体中正站直,百汇正直向天。心静,放松。舌抵上腭,下咽。松腰收臀,两膝微曲,两肩下沉,两臂下垂。要点是心一定要静,无思无为,十趾抓地,无极体松。功能:滋养大脑,调节神经,疏通经络,壮元筑基。

二、混元桩:两腿开立与肩齐,两膝微曲,两臂在前胸成抱球状。头要有如丝牵顶之感,背要有虚考长杆之感,周身有如拔丝,身体感觉如在空中,脚似踩水。要点是心静体松,呼吸深沉细匀。功能:调节神经,壮血气,增加手之棚劲。

三、立圆桩:

1)立圆本功:1、挺胯提手:两腿开立,要胯前挺,两臂后挺,两手上举与肩同宽,曲腕,手指微张,手心向下;随着两手上提,脊柱向上挺拔,吸气。头向上顶。要点是目视前方;2、松胯落手:上动不停,要胯向后收,两手向前伸、向下落在身体两侧,全身放松,呼气。要点是目视前方。功能:提高腰的柔顺性与力的素质。伸拔脊柱,使气易入骨入髓。

、立圆双推掌:1、立圆提手:象立圆本功一样双手划一个立圆,再划个半圆,两手体至胸前合抱,曲肘,肘尖斜向下,指尖向上,掌心相对,吸气。要电视目视前方。2、双推掌:两手成掌向前推,手心相对,收胯,呼气。要点是目视前方动作要连柔,推掌发柔劲,推到顶时发力。功能:发展两臂推力和身体冲撞力。

3)、立圆采:1、立圆提手:两手划一个圆直至举上。2、下采:身体重心降低,两腿下蹲,两手成拳下采至档前,拳心向下,呼气。要点是目视前方。下采到底时发力。功能:发展采劲。

4)、立圆劈掌:1、立圆提手:同前立圆提手。2、劈掌:右掌经上举向下劈击,掌心向左;左掌同时迎击右臂内侧,至右肩前,掌心向右,呼气。要点是目视前方。劈掌要猛要快,用鞭打劲。功能:发展劈劲。

、立圆戏珠:1、立圆提手:同立圆提手。2、两掌戮击:两掌向北前剹击,掌心向下,呼气。要点是目视前方戮击要猛,方向是敌目。功能:提高对敌目的攻击。

四、平圆桩:

1)、平圆本功:1、左平圆:两腿开立与肩同宽,两手抬起平按掌,曲肘,掌心向下与胸平。两掌同时相左——向右回至胸前划一个平圆。要点是以腰为轴,目视前方。2、右平圆:同左平圆,方向相反。要点是动作要协调自然,两腿微曲。功能:提高两臂与腰的旋转力及横挒力。

、平圆捋:1、平圆左捋:两腿开立,两手同左平圆一样划圆。两手向左下方左捋。要点是目视前方。2、平圆右捋:同平圆左捋,方向相反。要点是以腰为轴。功能:发展捋劲。

3)、平圆采:1、左平圆采:两腿开立,两手同左平圆一样划圆。两手下采。要点是目视前方。2、右平圆采:同平圆左采,方向相反。要点是以腰为轴。功能:发展采劲。

4)、平圆挒:1、左平圆左挒:两腿开立,两手同左平圆一样划圆。两手向左横挒。要点是目视前方。2、右平圆右挒:同左平圆左挒,方向相反。要点是以腰为轴。要点是挒时要与腰胯旋转一同进行,幅度要大。功能:发展横挒劲。

、平圆肘:1、左平圆左肘:同左平圆左挒,两腿半蹲,左手成拳平曲肘。要点是目视左前方。2、右平圆右肘:同左平圆左肘,方向相反。要点是横肘是要发力。功能:反展肘击的力量与速度,提高攻击力。

6)、平圆靠:1、左平圆左靠:上肢动作同左平圆左挒,两腿半蹲,左划时左脚向左滑一步,右脚跟上。左臂内旋曲肘,前臂立起向左靠,拳眼对膝右手在左前臂内侧助力。要点是目视左前方。2、右平圆右靠:同左平圆左靠,方向相反。要点是靠时要发力。功能:发展靠劲。因为时间长了,只能把我所记下的全写下来,不过这个桩功是对太极拳的各式有帮助的,不会对身体有不良影响,大家不必担心

内家拳功,源于道家,道家主张清净,无为,养生,全形。在内功修炼上有二:一是养气,一是练气。养者,涵养培养之意,练者,锻炼运使之意。夫气,以心为体,心以气为用。练气与养气,虽同出一气之源,但有虚实动静及有形无形之区别。气者,即中气也,中气者何?即道家所谓“元阳”,医经(黄帝内经)所谓“元气”,以其居人身脏腑之内,故国(武)术家名之曰“中气”,此气即人先天真一之气,为全身营养活动之根源。静坐家修养之。假名“内丹”,国(武)术家锻炼之,则名“内功”。今将武当元始派秘传的内功修炼公诸于世,广结善缘。

一、丹田功

本派丹田功之法称“点火炼丹炉”(武火急烹与文火温养),采用的功架叫“立鼎封炉桩”(丹炉桩与金鼎桩)。此仅将“丹炉桩”与“武火急烹”介绍如下:

丹炉桩

因其形似炼丹炉,故名。两腿两脚并齐站立,双膝弯曲下蹲,但不超出脚尖。两成掌,相叠贴盖于小腹丹田处。要求:舌抵上腭,精神贯注,气沉丹田。

武火急烹

本法具有神速功效,能在较短时间内激发丹田神火(真元),打通全身滞碍之处,丹田有热气鼓荡之感。

1、按上述姿式站好,双目垂帘,留一点光亮感,眼观鼻尖,由鼻尖观心窝,由心窝观脐下小腹丹田内,想有一黄色“呀”字。燃烧以热。

2、松静观想,待呼吸平和,乃用鼻轻轻吸清气一息,深吸至满,同时小腹上提内收;气足后,猛从喉部咽下一口气,如咽物将气送往小腹丹田内,紧紧压往,提闭谷道,保持不呼不吸。如有漏隙,则仍用鼻息收之。一气下来,必令全身发热,闭气当尽全力,但不可故意用力强憋。

3、实在闭不住时,仍不能一气吐出,吐快了,心气顿散,上气发虚,更不能松驰,一松弛,督脉气能突然失昏,必使头晕目眩,眼显金花,身体大虚。正确法应该紧握两拳,然后渐渐发声吐气,发“呀”音,这种音能使头部气能下潜小腹作功点,使气益中。每次闭息吐声后,需略有休息,使心脏狂跳渐缓,呼吸平和时,再行下一次闭息。

4、如上法闭上三至七遍,全身经脉大通,小腹内“呀”字黄色火焰引动腹内暖气洋洋,开始作主自己运动,此际宜放松,姿式不变,呼吸细匀而长,仍不时行轻微的咽气闭息,以打通尚有淤滞之细微脉结。

练习此法,在各个阶段,会有不同的反应,1小腹内有跳动感。2有,愈胀愈充实。3热气滚动感。4热气鼓荡感。5强烈鼓荡感:开合,渐渐大起大伏,强于肺呼吸,渐渐肺呼吸停止胎息产生,全身渐发热发胀。至此,宜行“日月精华”之法。练此功期间必须禁止,否则丹田气无法升华,通关透窍无能为力。同时还要做固精止漏之功,以防夜失走丹。

此功虽是入门下手法,但病弱者不宜,另有法门;心脏功能不好者,禁炼;老年者当须行“生精”法。

二、周天功

习本派周天功可直接通周天,无须用意引气。小周天指打通任督二脉而言,只要按要领做,气就从命门开始沿督脉上行,在小周天路线上进行循环;大周天指十二经脉的循行,依法练习,气就自然沿大周天路线运行。

1、小周天功

1预备式:两脚开立大于肩宽的两倍,两膝弯曲,坐胯松腰,成马步蹲桩。同时两臂从体侧缓缓上举,手心向上,直臂举至头顶上方时,反掌相合,慢慢下落,合掌当胸,略停片刻。然后按小指、无名指、中指、食指、拇指的顺序逐对分开,双手放下,垂于体侧,并步直立,松静站好。

2正功:两脚分开,与肩同宽。两手从体两侧向上平举,上举时手心向下。转腕,手心向前,呈弧形向胸前合拢。中指相接,其余指头放松伸直,手心转向胸,目光注视中指相接处。两掌拉开,手势不变,两中指相距15厘米左右。接着连续均匀缓慢地使两手打开又靠拢,中指拉开又碰上。

3收势:两手合掌松静站立,半分钟后,两手分开侧平举,手心向上,缓缓向上环抱,至头顶时垂腕手心向下,十指相对,沿身前中线慢慢下压至腹前。如此连做三次,目光平视远方收功。

初练者一般开合二十次左右,气就在小周天运行一遍,优者开合八次左右运行一遍。从未练过气功者练习此功时,可能出现命门发胀,或头顶加压重物,或胸发闷等情况,这是正常现象,只要坚持练习,会很快消失。出现胸闷时,可捣中指靠指尖一节横纹处,意想涌泉,会纠正的更快些。至于出现身体摇晃两手似有吸力,指泛虚光,这些都是气机开动表现,应顺其自然,不必担忧。

2、大周天功

1预备式:同小周天功。如做完小周天功接做此功,则可不做预备式。

2正功:两脚分开,松静站立。两手抬起,手心向上,高与脐平。肘自然靠在两腰旁,注意不要露出后腰。缓慢进行深呼吸,吸气时想涌泉穴,呼气时想劳宫穴。初练者深呼吸九次左右,气就可走一遍大周天,佳者四五次即可。

3收势:同小周天功。

习练此功者会感到涌泉象吸进什么东西似的,内劳宫发胀,身体摇晃,这些为正常现象,不必管它。如感原有的疾病仿佛重了一些,这是气功练习中的负反馈现象,千万不要管它,继续练习就会好的。

三、运使功

通过上述功法练习,脉通气行,再运劲使力,具备更高能功夫,既能发气治病,又可硬功技击。各门练法不同,其理则一,习者可参考别派功法,如“红砂手”、“易筋经”等。

限于篇幅,此仅将本派混元八式名称列如下:

飞龙吸水环球守宫二郎追踪猛虎出洞熊豹拖食三指碾金双肩夹石双掌推月

剑法述要

剑道之道。全凭乎神。神足而道成。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神练成道。剑神合一。是近道矣。武当剑法。外兼各家拳术之长。内练阴阳中和之气。习此道者。当以无漏为先。养气。寧神抱一。同时学习内家拳为之基础。基础概立。然后练习剑法。方得事半功倍。盖使剑亦如使拳。不外意气为君。而眼法手法步法身法腰法为臣。是故令其闪展腾拿之轻灵便捷。则有如八卦拳。其虚领顶劲。含胸拔背。鬆腰活腕。气沉丹田。力由脊发。则有如太极拳。而其出剑之精神。勇往直前。如矢赴的。敌剑未动。我剑已到。则又如形意拳也。

剑法十三势

武当剑法。大别为十三势。以十三字名之。即抽提带格。击刺点崩。搅压劈截冼。亦似太极拳之掤履挤按。采列肘靠。前后进退。左顾右盼。中定也。此外另有舞剑。未有定式非到剑术纯妙不能学习。非口授面传。不能领会。

练剑之基本

一眼神二手法三身法皿步法

练剑歌

头脑心眼如司令。手足腰胯如部曲。内劲仓库丹田是。精气神胆须充足。内外功夫勤修练。身剑合一方成道。(註)丹田譬犹仓库。蓄内劲之所也。身剑合一者。剑恍如其人肢体一部。凡其人之内劲能直贯注剑锋。则其锋不可犯也。

心空歌

歌曰。手心空。使剑活。足心空。行步捷。顶心空。心眼一。

练剑之精神

一胆力。二内劲。三迅速。皿沉著。剑法之基本。外皿要也。剑法之精神。内皿要也。内外精练。庶乎近焉。(註)内劲云示与变劲拙力不同。但无悠久之功夫。无正确之教练。无持久之毅力。决无成绩可言。是练剑者长习内家拳以蓄内劲。内劲之云其所由来者渐。非一朝一夕所能致也。

用剑之要诀

用剑之要诀全在观变(眼神)。彼微动我先动(手法)。动则变(身法)。变则著矣(步法)。此皿句皆在一箇字行之。所为一寸匕。所谓险中险(胆力)。即剑不离手(迅速)。手不著剑是也(沉著)。(註)剑为短兵器中之王。三面皆刃。故其用泠与单刀迥异。时下流行之剑法大率励入刀法。虽剑光耀目。实类花刀。不足称也。

武当武功以“反者道之功”为原则,吸取诸家兵法的合理内核,形成了“守柔处雌”的战略理论。

哲学家认为,事物不仅是对立的、统一的,而且是运动的、发展的,向其相反的方向变化的。“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老子·五十八章》。老子认为,正阵可以转化为奇阵,善良可以转化为妖孽,祸中伴随着福的征兆,福里潜伏着祸的根苗。根据这一转化规律的认识,提出了“反者道之功,弱者道之用”(《老子·四十章》)的观点。意思是说,道的运动是“反”,是向相反的方向转化的;事物强大了,就会引起衰老,有意造成事物的强大,是违反道的原则的,因为这会促进它早日结束它的生命,“强梁者不得其死”(《老子。三十章》)。认为最好经常自在柔弱的地位,不必转为坚强,这样就可以避免走向死亡的结局。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八章》);由于水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六十六章》);又说:“知其雄,守其雌”,“知其荣,守其辱”,“知其白,守其黑’’(《老子·二十八章》),老子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于守雌柔,虽深知什么是光荣,却安于处卑辱。这种贵柔崇雌,崇弱尚下的思想对武当拳功的拳理拳法的影响是极大的,构成了对武当武功“尚意不尚力,贵化不贵抗,尚走不尚顶”等守柔处雌的显著特点。

1)贵柔化

武当武功在技击上专讲柔化,不以气力胜人,故在修炼上,也纯以养气为主。所谓气沉丹田,也是利用动作的轻松和谐而自然形成,绝对不用强制方法。练拳时,最忌用力,务使全身松开,气血贯注,日久自然练成内劲。这种内劲是很柔的,遇敌时,不含抵抗性,能随敌劲以为伸缩,所谓柔中而有弹性,“太极武事,外操柔软,内含坚刚,非有心之坚刚,实有心之柔软也”(《太极式事解》)。

以柔克刚

武当武功守柔处雌并非终极目的,其终极目的是以柔克刚。“蹿不与斗,贴跌更奇,彼来凶勇,圈插敌之;以柔克刚,以疾克迟,以静待动,以曲取直”(《武当拳法秘诀·练手之法》)。武当武功的击法中,常以小力胜大力,无力御有力,弱胜强,柔胜刚为其主旨。制胜之理是:“盖敌力须加吾身,方生效力,苟御制得道,趁其用刚发动之始,审机应变,采取擒获,使还制其身,则我虽弱,常常居制人地位;敌虽强,常居被制地位,难于自由发展,力虽巨奚益”(许禹生《太极拳经详注》)。以柔克刚的技艺境界对练拳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譬如身法:要灵活,似游龙,如飞凤,轻快若轻风;手法:强调手要随心而动,击出似闪电,出手不见手;步法:足要随心踩步,步走奇正八方,罡步九宫,使对方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心理上:要求不怕近,不怕刚,不怕猛,顺乎自然,因势利导,彼不动,我不动,彼动我先动;关节:要求颈、脊、腰、肩、肘、腕、膝、胯、踝等能灵活运转,达到不是转圈胜似转圈的程度,所谓“如珠走玉盆,九转还原”;内功:要求内练精、气、神,三华聚顶,外练力、速、变,达到意动形起,神到敌绝的上乖功夫,发劲时似乎柔软如绵,实则坚硬如铁。能做到这样,则是内劲与外劲溶为一体了。迎战时要以变应变,随境而化,随意而变,随心所欲,似攻似守,似发似收,犹如水之无所不至,气之无所入,迎敌则无所不适,克敌则无坚不摧。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静制动的目的了。

武当武功深受道教阴阳对立统一思想的影响,形成了“拳法阴阳”的技击理论。

道教把世界看成一个既对立又统一的整体,这种对立统一的现象,《易经》用“阴阳”二字来概括。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结合,于是产生了生生不己、无穷无尽的变化.

武当武功从理论和技术上都极力推祟阴阳,从拳技上讲,武当拳功的一招一式都是以阴阳为根本的。“八卦转掌论阴阳,五行合和内中藏”,“内讲气功分三节,外有手法分阴阳”(沙国政《八封转掌歌》);“鹰雄竞志,取法为拳,阴阳暗合,形意三源”(李存义《心意两仪歌》);“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王宗岳《太极拳论》)。王培生则说得更为明白:“任何法则的精髓,千变万化,也决不会离开阴阳。例如行拳中的前进后退是阴阳;重心转移时,虚实又是阴阳;往复折迭的法则,更是离不开阴阳”(石才《乾坤戊己功》)。就是说,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掌等武当拳功的每一个动作,是开是合、是动是静、是刚是柔、是隐是显、是虚是实、是缓是急,都是基于阴阳这一根本法则而变化的,因此,“练拳先从无极始,阴阳开合认真求”(冯志样《太极拳精选》),不懂阴阳,就无法习拳。

在交手中运用阴阳对立战术,武当武功强调把敌我双方当作阴阳对立的整体来看,根据攻守、进取、前后、左右、上下、动静、刚柔、顺逆、开合等阴阳双方变化规律,根据对方动作特点,采取相应对策,以便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王宗岳《太极拳论》说,“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又说:“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明白了阴阳变化之理,才会有粘走应敌之法。在对敌中,就能因势利导,得心应手,变化自如。或“避实就虚”,或“引进落空”,或“随曲就伸”,或“后发先至”,或“先蓄势而后发出以击敌,蓄于内以击外,蓄于上而击下,蓄于前而击后”(《曹氏八卦掌谱》)。

总之,明于阴阳变化,就可以利用一切有利位置、方向、角度、位势,或腾挪闪展,或借力打力,或四两拨千斤来使自己避开死地,使敌落入困境,使犯者立仆。武当淮河派传人程定远说:“凡是用阴阳为主,静以制动,掌握对方进攻的方向、径路,然后乖虚回击的掌法都属内家拳的范畴”。

分享到搜狐微博

武当武功以“后发制人”作为其战术原则,这是与道家“无为”、“无事”、“无欲”、“不敢为天下先”的思想相袭同的。

老子提出了少私寡欲的思想,认为治理国家的办法,应该是使老百姓“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老子还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休”(《道德经》五十七章)。这就是者子的“无为而治”的主张。在此基础上,进而提出了“不敢为天下先”的思想。他说:“吾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就是要爱民,要像父母爱护子女一样爱护老百姓;“俭”就是无奢恋,清心寡欲,淡泊自守;“不敢为天下先”就是谦虚详和,“不敢进寸而退尺”。

在上述思想影响下,在武当拳功战术上,强调“后发制人”,倘敌欲发我,则应心中坦然,审候应机,静以俟之,微动即应。“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十三势行动心解》),所谓“后人发先人至是也”(《太极拳经详注》)。“太极拳以不发先动为主,遇敌来击,先以化劲化之,待其不稳,人而击之,则用发劲”(徐致一《太极拳说》)。“八卦掌法不挡架,手欲弃取顺中成,手出要择途径近,后发先至呈技能”(《八卦掌四十八法诀》)。“打手之时,彼不动,则我亦不动,以静待之;彼若微动,则动必有一方向,我意在彼之先,随其方向而动,则彼必跌出矣”。所有这些论述,都是强调“后发先至”。后发之所以能先至,其前提为避实就虚,引进落空。狄兆龙在其《八卦掌的特点》一书中作了精辟的总结:“它的战略思想,一,不强调主观,要尊重客观,自己的一切活动,都为了适应对方而动;二,要争取主动权,尤其是在被动中争取主动,其战术思想,是不挡不架,引进落空,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避实就虚,战而胜之”。

l)效法自然

道家以老子“道”的本体说作为认识论的基础,认为万事万物皆生于“道”,认为人、天、地、道的关系是: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而道则是顺乎自然规律而自成法规的,这就是老子说的“道法自然”。武当拳功在老子“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的影响下强调自然,且强调“效法自然”,也就是说武当拳功视效法自然与否作为区别其它拳派的本质特征之一。“效法自然”作为筑建武当拳功理论和技术体系的根基,主要表现为:返朴归真、太极图式、五行变化等。

武当拳功的每一进程,都与模仿生物、非生物的结构、形态、性情、能力发生着密切关系。远在战国时期,以“摇筋骨”、“动肢体”和调节呼吸来锻炼身体的导引术,就是“导气令和”、“引体令柔”,模仿鸟兽动作而达到延年益寿功效的。东汉末年华陀的“五禽戏”,是模仿虎的前扑、鹿的伸颈、熊的卧身、猿的纵跃、鸟的飞翔等形象编成。六朝、唐时,导引气功有了重大发展,一些文人、道徒根据前人经验又创造了“八段锦”、“十二段锦”,从武当武功的导引术-五禽戏-易经筋-八段锦-内功图说-太极拳的整个体系来看,自然界各种生命现象特点的模仿是发挥其健身效能的奥妙。

武当拳功在其形成和发展中,远取诸生,近取诸物,像其形,取其意,学其长,利其用。这种对生物、非生物从动作、器械、名称、方法、特点等全方位的仿效,正是返朴归真的和谐现象,是武当武功对道家“天人合一”观念的运用。天指自然,“天人合一”指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一切人事活动只是顺乎自然。顺乎自然之运行规律者才能生存和发展。练习生物和非生物得以延伸的合理动作,求得与自然的同步和谐统一,使人这个因子,溶于大宇宙众多因子的运行之中,才能获得永恒的存在。仿生返朴是武当武功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在模仿和改造中又创造了人类极大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发展了人类适应自然界的办法和技巧,反过来能动的改造自然,成为自然的主人,这种主动性的力量,只有人的智慧可以实现。

太极拳“拳名为太极,实无极自然之运行,阴阳自然之而合也。”中国的《易传》把天地未分的原始统一体称为太极,太极即是宇宙的本根,天地万物的根源。宋代周敦颐《太极图说》指出:“自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太极的一动一静而产生了天地万物,描绘了一个以太极为中心观念的宇宙发生图式。拳名太极,就是以拳来体现人与自然的合一。所谓“拳为小道,而太极大道存焉”。即拳为道,道在拳中。练拳的过程,也是人与自然求和谐统一的过程。

形意拳以“心意诚于中,而万物形于外”的自然统一观为基本理论。以三体式为功,五行为法,十二形为拳。三体式是形意拳的基本桩式,也称三才,即天、地、人,视人体的上中下、头手足而言,即融贯天、地、人为一体。五行拳法即以劈、崩、钻、炮、横。五拳按自然界的五种属性金、木、水、火、士五行相配,“劈拳之形似斧,性属金;钻拳之形似电,性属水;崩拳之形似箭,性属木;炮拳之形似炮,性属火;横拳之形似弹,性属土。”并以五行相生相克的变化规律来说明拳法变化,以拳来体现人与自然的合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世界之主,从道童开始 肝成武圣! 深渊入侵:文明守望者 从炼器开始在斗破修仙 长生从先天蕴骨功开始 这个地下城长蘑菇了 狗头人的巫师日志 练气千年,方知是封神! 鲸落封神 爱徒云韵被逼婚?我杀神归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