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太平县城守太平(1/2)
最终,还是张英领兵去牛渚扎营,迎击孙策。
虽然并不看好张英的能力,但是刘基始终都没有向刘繇提起这一点。事实上,他就算是说了也白说。
他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张英的能力不足以对抗孙策,哪怕是他成功说服了刘繇,刘繇也不可能撤销自己的命令。毫无理由地出尔反尔,尤其是对元老出尔反尔,可是会让部下离心的,这甚至比一场大败带来的危害更大。
因此,刘基只是告诉刘繇,光靠张英一个人并不保险,最好是能够派人去接应接应他,同时保护粮道――这句话纯粹是扯淡,积粮十万斛了还运输什么粮草?
原本刘繇就不是对张英特别有信心,刘基这样一说,就刚好给了他一个台阶下,当即就拍板,让羊毅带领三千精兵,渡过秦淮河,在靠近牛渚的一处叫作太平县的小县城里面驻扎,名义上当然就是保护好粮道了,虽然这纯粹是扯淡。
然后在刘基几乎拿出离家出走来要挟他的情况下,刘繇还是很无奈地答应了刘基跟随羊毅而去的要求,不过他也提出了要求,去是可以去,但是不能亲自去危险的地方,而去得带上太史慈、管亥、昌?这三个人去,说白了,出门必须要带上保镖,不然的话,想都别想。
刘基刚好是求之不得,这样三个猛人放在后方实在是有些浪费了,他自然是一口就答应了下来,至于不能去危险的地方――去之前他可不知道那儿危险。
这样一来,张英是毫无怨言,甚至是高高兴兴地去了。有了羊毅这一支兵马,如果胜了,那功劳依然全部是他的;不小心败了,有这一支兵马在后面,成功逃掉的概率肯定是大大增加。这样一件对自己有利无害的事情,傻子才会有意见。
就这样,在召集了兵马之后,一共一万余人就这样浩浩荡荡地往着牛渚而去。
要说牛渚这个名字,其实有很多人都不熟悉,而它的另外一个名字就真的是让人如雷贯耳了。
采石矶,北面就是将来的六朝古都南京,也就是现在的秣陵;南面就是著名的米乡芜湖,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刘基不知道的是,如果没有他的存在,一千多年以后,这里会生一场荡气回肠的以少胜多,击败十倍于己敌人的抗击侵略的大战;再往后几百年,历史上起点最低的帝王,也会在这里经历好几场大战。
虽然这个地方在之前没有生过大战,但是从这一刻开始,采石矶,或者说是牛渚矶,就注定不会默默无闻。
只是这一切和刘基的关系并不会太大了,现在,他们已经驻扎进了采石矶北面不远处的太平县里。
太平县是一个小县城,城墙什么的和没有差别实在是不大,也没有什么百姓,但是这里可以说是从牛渚退过秦淮河的必经之地,如果要绕过这里的话,需要花费的时间会是一个惊人的数字,所以没有经过多少考虑,羊毅便选定了这里。
刚刚驻扎进来,修好了营房之后,羊毅便将斥候撒了出去。
这是刘基的建议,他虽然对孙策渡江之战的经过记得并不清楚,到现在真正能记起来的,也不过是神亭岭之战,还有那挟死一将喝死一将这两件事,其余的他也就记得个大概。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起码演义里面是这样的,这场大战之中,会有很多人出来捣乱,给孙策这个“明主”献上投名状。
一想起这个刘基也是颇为郁闷,他现在好歹也算个官二代了,但是在那些有才能的人眼中屁都不是,起码跟孙策相比……完全没有可比性,很伤自尊的那种。
孙策和他比优势太大了,二十岁,刚好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和他比起来,刘基这个十二岁的年龄实在是拿不出手……其次,孙策已经南征北战好几年了,硬是在他老爸不小心挂了的情况下把家给撑了起来,在能力上早就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最起码不少自认为是爷们的人都很佩服他;最后,这家伙还有爱才的美名,对名士张?张昭可以说是礼遇有加……
这么多优点加在一起,T***,刘基都有了去投奔他的想法了。
反观刘基自己,毛还没长齐不说,又还仅仅是“官二代”,就能他老爸都不被人看好,更何况他,这两年来他也算是注意了这一亩三分地上的人才了,但他硬是毛都没捞到一根。
真的是人比人,气死人呀。
既然知道有本地的豪强会帮孙策的忙,那刘基自然是特别注意这周围的人了。这条后路能让张英有安全感,但是这也代表了,一旦有人从这条路上神不知鬼不觉地穿过去,就会给张英带来难以估量的灾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