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节韶山行(一)(2/2)
本来一般的行程应该是先参观领袖故居,再来登韶峰,但这次却反了过来,韶峰成了第一个游览点,仰望雄峰,五百多米的海拔虽让这群中老年望而生畏,但大家还是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开始了登山。不为别的,只为身体力行去证明这是一群虔诚的朝拜者罢了。历经艰难,终于登上了韶峰。这时,郑浩身上七七八八挂满了大家的背包,身边跟着几个小萝卜头,他现在就是一个活动挂包架、孩子王。一行人参观了舜帝南巡纪念馆,在几副雍容的面孔下,感觉时间的流逝让本是平淡的故事成为不朽的传奇。来不及停留,匆忙之间,大家又登上了龙头山的仙顶峰,登上峰顶的时候,一群中老年一个个汗流浃背,气喘吁吁,而郑浩虽负重累累,却神闲气定,这让大家感叹年青真好。郑浩目光游离于山峦叠翠之中,这韶山在风水师口中相传是世间仅见的“翻倒七星”的格局,必有“反手掌乾坤”之人于此地出生,到时则天地变色、宇宙震惊。郑浩眼里看着,耳中听着小姑娘导游的精彩介绍,在她的口中,这里的山峦还真宛若一巨大神龙凌翔于天地之间,郑浩听着她牵强附会的解说,但也不得不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郑浩站在这山顶上,俯瞰天地,觉得虽不能与苏宝顶,阳明山等相提并论,但也能让人体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也由此对伟人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迈诗句感喟在心。在几个小孩的族拥下,郑浩也混在人群中留了影。看他们的言谈举止,听着他们天南地北的口音,郑浩知道这一个旅行团都是些离退休的老干部,而且品级还不低,郑浩就认出了那个带着秘书的姓胡的陪同者应该是后世中国的最高领导人,他对郑浩很是亲切,让郑浩管他叫胡叔。这一群无神论者一行人来到韶峰古寺时还是像普通游客一样上了香。导游让大家自由活动一下,郑浩便带着几个小萝卜头去看了一下观音阁,财神堂,金锁堂。这时到了吃中饭的时间,看来确实因为身份特殊,这个旅行团就安排韶峰古寺吃斋饭,郑浩和他们混在一起也在寺里吃了斋饭。这时有辆大客车来接他们下山。这下郑浩再也不好意思和他们混在一起了,刚要告辞,那个姓胡的官员让小姑娘导游叫住了郑浩,说下午还要郑浩一起走,帮忙背包,郑浩本就无可无不可,但能在这个前途无量的胡叔面前混个面熟,郑浩也就答应了。
随着几个小萝卜头的欢呼,车已在九曲回肠之中疾行,大家的心都飘向了领袖的故居――韶山冲。可能是因为有这个离退休老干部团来参观,所以今天的游客不是很多,除了他们一行之外,只有另外一个国内团和一个由三十余名外国青年组成的参观团同行,之外便没有什么人了。暮春时节,午后的太阳,还是有些火辣,但完全掩盖不了这一群人脸上的欢跃,憧憬,敬仰之情。这一幕,让郑浩想到了领袖自有种种不是,但凭他领导大家建立了新中国,在人们心目中就有着“任凭日晒雨淋,我自岿然不动”的无上地位。步行了大约十分钟,终于来到了领袖故居地,故居前面的一池塘里,几只鸭子正悠闲、惬意地拍打着翅膀,沐浴着阳光。在这一行人心目中,这是在朝拜伟人,所以大家的表情很是肃穆,就连平时调皮捣蛋的小朋友也在家中长辈的严令下老老实实的。
在故居内,一行人看到了主席曾用过的书桌,水桶及各种家中用具。这导游的介绍下,一代伟人就是在这里出生,成长,在这里,领袖先是奏出了改变中国命运的激扬浩荡的大乐章的序曲,最后则成了决定中国命运的定音!不觉之间,故居已参观完毕,在导游的鼓动下,一行人从后门出去探寻领袖父母的墓地。在导游的带领下,大家欣然前往,又向前攀爬了许久。几个小朋友折了不少花,编成了一个花圈,怀着虔诚之心将花圈呈放在坟墓之上,大家鞠了几躬之后,下了山来。
一行人接着来到了主席纪念馆,这里别有洞天。在参观完“中国出了个**(1)――(10)”后,大家感叹着以领袖为代表的中国**为赢得民族独立,人民富强所走过的路程是如此艰难,感叹着领袖人格的魅力。这里有**一大,开国大典的模拟片段,有集主席所有的诗词展,也记录了旧中国腐朽,新中国成长的点点滴滴。踏着变得沉重的步伐,郑浩深有感触:这里就是中国近年来历史的见证,这里就是一部中国近现代史!这是就是一部近代中国的苦难史,虽然说没有领袖的出现,也会有别的仁人志士出现,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斗争,去争取国家强大,民族独立,但是不是路途会更加艰辛,经过会更加曲折,人民为独立自由所需付出的代价更大?韶山为什么会成为人们心目中极具教育意义的革命圣地?只因为人们感谢领袖为中华民族摆脱外来的欺凌压迫,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所做的一切!他暗自发誓:“我不会将我重生的优势仅仅用在我自己的个人事业上,我将用它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中国人民的自由幸福作出贡献。我坚信:我一定能做到。”这一刻,不知为什么,郑浩感觉有一股生命永恒的活力与激情浸入他的灵魂深处。
看到郑浩此刻肃穆的面容,那个姓胡的官员不由赞赏的点了点头。
可同行的的那个外国旅行团这时却大声讲笑着,有些人还在比比划划,完全没有崇敬之情,这时有个男青年叽哩呱啦大声讲了几句话,听到这几句话那个姓胡的官员顿时脸色不豫,这个外国青年的美式英语虽然口音很重,但郑浩还是听明白了,他的那几句话翻译过来意思是说“可我听说毛杀了很多中国人,还把他的好朋友也杀了。可还有这么多中国人喜欢他,崇拜他,这么多人来这里,是不是说中国人都喜欢相互厮杀、斗争、背叛?”
这个外国青年讲这几句话的时候,脸上地神色似乎没有什么恶意,只是想解决心中地疑问。那个外围青年说完后,微笑着看着一个先前正给他们作讲解的导游,其他一些人也在等待她的回答。这个导游一时手足无措,其他几个陪同的导游翻译神情都有点尴尬,似乎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时走在后面的一个中国年轻人在一名官员耳边小声地说着什么,看官员脸上凝重的神色,估计是翻译将这个外国青年的问话翻译给那官员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