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七节志同道合的起端(二)(1/2)
第一百五十七节志同道合的起端(二)
岳麓山虽海拨不过三百余米,但连峦叠峰数十公里,有如一道天然屏障,横亘于潭洲市区河西,观其形有水傍山环之雄姿,探其势有风起云涌之气运。这岳麓山上可说是荟萃了湘楚文化的精华,名胜古迹众多,集儒释道为一体,革命圣迹遍布且植物资源丰富。白鹤泉、禹王碑、舍利塔、飞来石、自来钟、穿石坡等皆分布在山林岳壑之间;山中现有植物近千种,其中晋朝的罗汉松、唐代银杏、宋时香樟、明清枫栗等千年古树布于山野,老干虬枝,苍劲挺拔,高耸入云。枫、梓、松、栗等……虬枝曲干,蓊郁青葱,或伟岸、或苍劲、或傲然、或滴翠,汲纳土地之精华,吞吐参天之青气;山涧溪泉流水潺潺,终年不涸,颇有清幽之感。
山中常有雾霭袅绕,四季总是郁郁葱葱,每到秋冬之交,红枫丛林尽染,红桔满挂枝头,麓山更加艳丽。坐落在山脚的千年学府岳麓书院为宋代四大书院之冠;古麓山寺号称“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山顶有道家的二十涧真虚福地云麓道宫;地处青枫峡的中国四大名亭之一的爱晚亭,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为风景绝佳之地,岳麓山有许多革命先驱的墓葬。这些茔墓掩映在苍松翠柏之间,庄严肃穆,黄兴、蔡锷墓则是其中最巍峨雄伟的两座。岳麓山又是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早年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毛Z东、蔡和森、罗学瓒、张昆弟等常来岳麓山聚会,留连于爱晚亭里、清风峡外,研讨国家大事,探求革命真理。
三个人脚步轻捷,安步当车,于迤逦迥回里环绕拔高,随级拨冗直上山巅,比常人快了许多登上了岳麓山,站在云麓宫前,凭高俯瞰,眺望潭洲,只觉极目楚天,整个城市尽收眼底。虽然开放改革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但潭洲这座历史名城,却未旧貌换新颜,小小的城市好象一个巴掌就能挡住视野。能清晰见到的马路不过一条五一路而己,马路两侧,分布着低矮的火柴盒一样的楼宇,让见识过后世许多大城市概貌的郑浩暗自摇头,现在的中国,还很落后啊!
半晌,关中坚开口了,只见他手一挥,指着山下,“河西这一块,以后就是我的地盘了!”顾盼之间,可见关中坚眉宇之中豪情万丈,气势如虹。郑浩与李铁相视一笑,先前关中坚不是沉默不语,就是今天天气哈哈哈,这下总算是敝开心扉,直抒心臆了。
关中坚将他的境况细细地讲述了一下,他属于所谓的“空降”官,是部队转业干部中极少有的能直接做实权一把手的。这个做官呢,讲究的就是一个承上启下:最好的状况是在下面要有根,在上面呢要有枝。下面有根,办事才能得心应手,指哪儿打哪儿,充分贯彻自己的意识;上面有枝,出了纰漏才有人帮着捂盖子,出了成绩也能上达天听。不过世上很难有十全十美的事,大多数的干部很难真的做到这两点。
对于关中坚来讲,他也算上面有枝的这种人。他名义上老家是潭洲人,虽然也出生在潭洲,少年时期也在潭洲度过。但过去一直在军队里,可说和潭洲没有任何交集点,在潭洲可谓睁眼一抹黑,是无根之树。潭洲这个地方地方性很强,基层官员百分之九十以上都不讲普通话,而是说当地的方言。一个一开口就是京味普通话的领导,很难真正进入他们的圈子。而说到上面的关系呢,关中坚确实不是平民家庭出生,但他父亲在“十年浩劫”中被迫害致死,虽然他父亲以前的老领导老战友是不少,这些年来,对他也挺照顾,但是这种人际网络几乎都是军队系统的,而且大部分都退居二线了,这一点就先天的吃了亏。要不然他也不会想着转业。这次转业能坐上潭洲市西区区长区委副书记的宝座。是一位现在担任湘南省领导的父辈亲自关照,才打破惯例,有现在这种安排。但关中坚也深切的知道,如果短时间内局面打不开,或者贯彻执行自己的政策的时候下面反弹太大,造成太大的负面影响,让人觉得这位领导识人不明,任人唯亲,那将对自己、也对这领导造成很不利的局面。
对于关中坚这番话,李铁还无所谓,郑浩却多了许多想法,如果能与关中坚构筑一种牢固的推心置腹的关系,帮助他站稳脚跟,那么将来两个人完全可以相互依托,做出一番大事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