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笔:经典-2(1/2)
外篇的内容是去南澳旅游的,过程只怕会非常啰嗦!因此,其实不看直接跳过,也是可以的。
——————
日子优哉游哉地过着,国庆之后也没什么大节日,一晃之间,来到了1999年的冬至,潮汕地区叫“冬节”,这是一年中非常难得的节日——虽然没有放假。
冬节是二十四节气里的不固定节日,谁让太阳是按照公历来转,而不按照农历来转呢!
冬节寻常都在在12月21日或22日,99年这个千禧年之前的冬节是22号。对于大人们而言,这是一个需要上山祭拜祖先和扫墓的节日,对于孩子而言,这是一个可以吃汤圆(冬节丸)长一岁的节日;对于懂得比较多的人而言,该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导致昼最短、夜最长,慢慢地,白天就开始越来越长了。
潮汕人的节日跟国内其他地区的节日都有特大的区别,这不仅仅是“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可以诠释,如果你是外地人的话,那么你来到潮汕地区,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入乡随俗,然后一天从早到晚没完地感慨。当然,本地也有人天天在感慨的,这类人大致上有两种,一是热衷了潮汕文化研究的学者如林伦伦等,不过这其中也有无聊到将“潮汕人”改称为“潮人”某一小搓以“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为主的本地败类;二则是每天闲得都快跑到路边啃树皮又热爱本地文化的人,例如本人。
在这一天中,以我所在的南溪吕家为例,除了准备在家里祭拜之外,还要在阿公(爷爷)的带领下,去附近林尚之(貌似人名,其实为地名)山上扫墓。家的老规矩是,一年要上山扫墓(扫墓于本地称为“过纸”)两次,清明去揭阳扫墓,那里有曾祖父与其父辈的墓地;冬节则去普宁扫墓,那里有曾祖母父辈的墓地。也就是说,由于我家很不巧世世代代都是长子,因此扫墓的事情都要长子长孙来负责,今年自然也不例外。
早上在家中祭拜完毕后,老政府按照去年习惯已经叫来他开拖拉机的朋友,然后一家人把祭拜所需要的东西全部装上车,一行三代共七人,在拖拉机独有的突突声中,去往祖先长眠的地方。
祭祀可以说是潮汕地区里退化地最快的传统了,以前家家户户要求进祖坟来入土为安,但是毕竟人口的出生率远远大于死亡率,特别是建国后,那个人口简直是以指数来爆炸式上涨,建国前不足日增长50万,2008年都超过了350!就算你说死者为大,但是死人到底不能跟活人来抢地,否则按照这样的情况发展下去,总有一天全世界都是坟墓,到时候你每天都得在不知道是谁的墓地上来吃喝拉撒睡,好吧,就算你不介意,墓里面的人搞不好也会托梦来告诉你说他非常介意。于是,在这样的大前提下,火葬全面开始。一火葬了,诞生了伟大的殡仪馆职业,发展到后来居然能让人开始死不起!噢,这可以说是国家的又一项“惠民”政策。一火葬了,烧得只剩下一把灰,还能入土为安吗?一火葬了,大部分墓地都被一系列的原因给征用,变成了居住用地,还有所谓祖坟吗?
在这样一系列的变化下,流传了好几千年的祭祀文化一下子不伦不类起来,到了日后2009年普宁烟花大爆炸,更是让很多想死的人不得不改用礼炮来代替烟花,反正响声都差不多……
此般胡思乱想,拖拉机已经到了目的地的山下。一路上,同道中人不少,每家每户都带着老人孩子,女人们手中是祭品,男人们则拿了一两把刀具,劈劈砍砍地前进。
对于祖先的墓地到底在哪里,我已经彻底没有了印象,只知道跟着阿公和老政府走,不知道砍掉了多少小树木后,来到了一小块地上。这快地没有任何的特征,根本没有任何像墓的标志物,甚至连墓碑都没有!若不是由于长辈们来的次数太多,肯定是找不出的。我记得在2009年,老政府想上山去除草时,由于已经6年没去,最终彻底丢失了对于祖先的记忆。
术业有专攻,我不懂得什么风水,看不出这里是什么宝地,但是我能肯定这里绝对是一块难得的宝地,因为这下面所安息的人的后代里,出了一位可以改变世界命运的重生者。
阿公和老政府用镰刀清理着地面的杂草和周围明显只长了一年的树木,接着阿嬷和妈妈拿出一张很大的薄膜铺在清理干净后的土地上,开始放祭品点蜡烛上香。日后的世界里,火烧山成了扫墓必不可少的附属产品,在2005年就不再允许人们带蜡烛和鞭炮上山,也不允许人们在山上点烧纸钱元宝了,叫人不住地嘀咕:“这样还算是扫墓么?这样还算是祭拜么?”反正国家高压下,扫墓还真成了国内、少有的“无烟”活动之一,非常绿色、环保、低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