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刘备谋蜀(上)(2/2)
时益州刺史?俭在益州大肆聚敛,贪赃枉法。于是灵帝便封刘焉为阳城侯,往益州整饬吏治。
不过,刘焉尚未到达益州,?俭便被黄巾贼马相杀死,而后马相称帝。但没几日,马相为益州从事贾龙组织军队击败。然后,贾龙迎接刘焉入益州,治所定于绵竹。
不过,刘焉对于使其轻松成为州牧的贾龙却是并未委以重任,加以重用,只还教其为益州从事。为此,贾龙心中一直心存不满,常与挚友犍为太守任岐大发感慨,说是“早知如此,莫如我自领了益州牧!”。没有不透风的墙,此事“忽忽悠悠”的便即传入某些“别有用心”之人的耳中!
公元193年三月,刘焉长子左中郎将刘范与刘焉次子治书御史刘诞合谋策划剿杀李?、郭汜不成,事泄之后,身死殉国。
七月,河南人庞羲将刘范、刘诞的后人,刘焉的孙辈辗转送入蜀中。
看着自己大儿子、二儿子的儿子,已是六十有三的刘焉想起身边唯一剩下的那个不成器的三子刘璋(刘璋其实是刘焉的第四子,但因刘焉的第三子刘瑁早年夭折,故成年后,刘璋递进为刘焉的第三继承人。但按着“伯仲叔季”的排名原则,刘璋还是叫刘季玉。),不由得一声叹息,栽倒在地。
被从人救起之后,刘焉老泪纵横,唉叹自己的命运不济,想来自己的“天子梦”已是碎了!
因先汉(西汉)的陨落,是由于王莽篡权。故汉朝的史家对谋朝篡位甚是批判,将之定为“大逆”。为此,似刘焉和曹操这种基本上给汉帝做了一辈子“顺臣”的权臣,为了不在死后背上“大逆不道”的恶名,皆是不会僭越称帝。而是会在生前将一切称帝的事宜备好,待自己死后,教自己的儿子当皇帝。儿子当了皇帝,必然要建太庙,按着封建君主制,皇帝的上三辈皆可封帝。于是,儿子便可封自己的老子当皇帝了。这也就是曹操生前最高也不过一个魏王,死后却被儿子曹丕封为了魏武帝!
“知子莫若父”,刘焉自知三子刘璋的能力莫说做皇帝,做州牧都还不行。尤其现下州内还有个虎视眈眈、野心勃勃的刘备。为此,刘焉觉得自己的皇帝梦是渐行渐远了。
不过,刘璋虽然无能,但终是刘焉的亲儿子。因此,得知两个可继大业的儿子死后,刘焉开始一边加紧的帮刘璋扶植亲信,一边加大排挤刘备的力度。
其实,刘焉也曾想过用武力解决掉刘备。但想到这几年刘备在建宁,使得南蛮不得犯境,也算小有功绩。若兴无名之师,但恐人言。此外,刘焉也怕万一不能迅速解决掉刘备,进入胶着状态,使得两败俱伤,倒教早就觊觎蜀中的外族南蛮得了便宜。
于是,进也不是,退也不是的刘焉,急火攻心之下,生了背疮,渐难理事,大病一场。而刘焉的这场大病,却给了刘备可乘之机。
刘备这只“苍蝇”在刘焉病后,终于向益州这只原本无缝的蛋上叮去。而一些能够看到“新益州”未来的人,也渐渐向刘备靠拢。其中,以益州别驾张松与刘备方势力过往最密。
张松,字永年,二十四岁,刘焉手下的青年才俊,足智多谋,有过目不忘之能。与同为才俊的右扶风?人法正(字孝直,十八岁)和孟达(字子庆,二十二岁)交好,并称蜀中青年当中的“三友”。
因刘备手下的首席谋士庞统乃是江南才俊,且兼文采出众,故恃才傲物的张松便于暇时做客建宁,与庞统以文会友。一来二去,庞统张松互相仰慕,推为知己(庞张二人最大的共同点是都为其貌“非常”不扬之人!)。在后来的交往中,张松于庞统潜移默化的拉拢下,渐渐投向了刘备一方。
未想到得十一月,在大病三月之后,刘焉因着担心自己不成器的三子刘璋,将已迈入鬼门关的一只脚又抽了回来,让很多人失望了许多。其中,尤以刘备最为失望。
不过,看着因为失却二子之痛,大病一场后,整日昏昏沉沉的刘焉,张松心生一计,觉得自己“新主子”刘备仍是有机可乘。于是,张松借故急急赶往建宁,来找刘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