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乌天黑地(上)(2/2)
你若想做官,就得有个好爷好爹,如严嵩的孙子严鹄,这小子才九岁,人家已是锦衣卫千户了,真是让当时无数奋斗在抗倭前线上出生入死难得升迁的百战骁将感叹不已。只要父辈替后辈培植好私人势力,处理好人际关系,那怕严鹄之流除吃喝嫖赌之外,什么也不会,照样当大官、大财、妻妾成群养着……
明朝廷虽然明价实码出榜忽悠老百姓说斩倭寇级一颗赏银三十两,那是糊弄纳税人和捐款人的鬼话。那个傻仔相信这个谎言,真个上阵杀个倭寇到官府请赏的话,小心当官的把惊堂一拍,怪眼一睁:你是那个部门和组织的人,谁批准你这么干?小心连你人头也搭上去,给官府送上两颗倭寇的脑袋。
肥水不落别人田,人家当官、当兵的早就对这桩银子志在必得,订下攻守盟约,准备瓜分这笔银子,哪容小民百姓来染指?这样你就不难理解王长年他们杀了五十多个真倭,一毛钱也拿不着,还险些送命。(长年今尚在,老矣,益秃,贫甚,犹操渔舟──每颗倭寇级赏银三十两,那怕五十颗倭寇脑袋中只有几个人是王长年砍的,他至少可能拿上一百几十两银子。以明朝的物价指数,一个中下人家每年有五两银子便过上小康生活。王长年还能穷到哪里去?我们可以结合当前现实想象,就算明朝国库当时真的下拔了赏赐,当官的层层截留,到了下面。王长年还是一毛钱也拿不着。)
人家当官的屠杀无辜百姓还连升三级,数银子数到手软。你王长年杀了五十多个真倭,一毛钱也拿不着,怪只怪你是个屁民、怪只怪你不是那个体制内的人、怪只怪你没摊上个好爹………丫的,你已是三无人员了,能让你活着就不错了!那你他丫的还想拿钱,还想当官?你丫脑袋秀逗了吧?
再看看大名鼎鼎的抗倭英雄朱纨、卢镗之流,怎样糊弄朝庭,指鹿为马,诬谄汉人为“倭寇”吧!
公元1549年春,闽浙提督朱纨被指擅杀96名涉嫌走私的福建百姓,愤而自杀。此后四百多年里,他一直作为忠臣廉吏而载入史册,然而时至今日,以世界眼光重温这段历史时,我们突然现,曾经臭名昭著的“倭寇”并非地道的日本海盗,而是以东南沿海华人为主的走私贸易集团。正是这些所谓的“倭寇”为中国沿海百姓提供了生存和展的机会。于是,朱纨的死不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公元1549年春,御史陈九德向嘉靖皇帝上了一份奏折,弹劾大明王朝第一位抗倭名将、闽浙提督朱纨擅杀96名涉嫌走私的福建百姓。于是,嘉靖皇帝下诏:朱纨暂行解职,回原籍听候查勘。同时派兵部给事中杜汝祯会同福建巡按御史陈宗夔调查事情真相。
这本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审查程序,稍有自信的官员都不会有过激反应。然而,意想不到的是,朱纨却选择了自杀。
此后四百多年里,朱纨一直作为忠臣廉吏而载入史册,特别是中日矛盾尖锐的年代,更是和戚继光、俞大猷一同被视为保家卫国的民族英雄。
然而时至今日,当中国人以世界眼光重温这段历史时突然现,曾经臭名昭著的“倭寇”并非地地道道的日本海盗,而是以东南沿海华人为主的走私贸易集团。不仅如此,在明朝政府和西方殖民者的双重夹击下,这些海商集团竟顽强地活了下来,并一度控制了整个东亚海域。最重要的是,正是这些所谓的“倭寇”为中国沿海数以百万计的百姓提供了生存和展的机会。于是,朱纨的死不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纯粹和简单。
事实上,从接受闽浙提督的任命那一刻起,朱纨的悲剧命运就已经不可避免了。
1547年,浙江、福建地方官员频频奏报,极言倭寇活动十分猖獗,闽浙百姓深受其害,请求朝廷尽快派员整顿海防,肃清倭乱。
嘉靖皇帝是明朝历代皇帝中执行海禁政策最严厉的一位。明朝初年,旨在防御倭寇,孤立张士诚、方国珍流亡势力的海禁政策正式出炉。一方面,只允许周边国家到中国进行朝贡贸易,另一方面严厉禁止民间从事海外贸易。一百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反明武装早已销声匿迹,然而,海禁政策却被当作祖制被严格地继承下来。
在嘉靖帝看来,倭寇既与沿海当地官商勾结又与海外藩国相交通,又有舟楫之便,来无影去无踪,远不如山林草寇那么容易对付。因此,他急需寻找一位既有文韬武略,又坚持海禁政策,并且与闽浙地方势力没有利益瓜葛的大臣。
经过几番挑选,当嘉靖皇帝看到朱纨的履历时,他很满意。朱纨不仅是进士出身,而且长期担任武职,具有丰富的军事经验,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是坚决的海禁派,与闽浙地方势力素无瓜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