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寻找智慧(1/2)
徐凤仪看见墙下笔墨俱备,也动了挥洒之兴。心下感时咏怀,早便成竹在胸,但他兀自谦辞道:“弟子只念过几年私塾,文理不通,写不成什么骈文章赋,倒有几句律诗正在沉吟,但恐拙作浅陋,污染各位方家耳目。”天慧等人摆袖力请,都叫徐凤仪不必客套谦让。徐凤仪逐挥笔在粉墙上书写起来,其诗曰:
春游拍马上高坡,坡上新坟何其多;半山草席裹白骨,千堆馒头真磅礴。
无字碑前添新土,纸灰飞扬马嵬坡;清明坟头无奠酒,隔江嫠妇如鬼唱。
佛说报应无差错,谁怜众生堕血河?逆来顺受吃刀剑,水火炼狱喝苦汤。
生为土鳖万人踩,死作阎王鬼推磨;哀我世人灾难多,生逢乱世叹奈何。
天慧禅师等人临文伤悼,感慨系之,久久不能释怀。苛政猛于虎,致使天下大乱,生灵涂炭,古今同理。作为寻常老百姓,是乱世灾难最大的承担者,除了家破人亡,什么也得不到。得利的人永远是强虏巨寇,一将功成万骨枯,这种天道竟然维持了数千年,真是莫名其妙,即便是如来佛祖也未必有足够的智慧参悟这个难题。
徐凤仪随天慧禅师返回慈悲寺,用过素斋,吃罢晚茶。天慧禅师取了锁匙,打开一个石室,邀请徐凤仪入内参禅,谈天论道。两人对面盘膝坐下,一边品茗,一边清谈。天慧道:“徐施主刻意逗留,定有缘由,老衲愚钝,愿闻其详?”
徐凤仪心事重重地对天慧禅师道:“弟子流落江湖,四处碰壁,诸事不顺。父死倭寇手上,至今大仇未报,也不知杀死自己父亲的倭寇姓甚名谁?深欠父母养育之恩,不孝之子,罪通于天。今又担负起偿还父债的责任,二万多两银子的债务,直把弟子压得喘不过气来。有道是父债子还,我知道我无法逃避。为这两件事弟子每日心如火煎,如处水火炼狱之中。弟子其实也想丢下这两件事不管,削下烦恼丝出家求个解脱。自从在南塘镇刘家集与我师父、师妹师邂逅,得师父指点学习合功,获益匪浅。但师徒对该用什么手段抗击倭寇的理念不同,多有分歧,颇为伤神。今弟子在人事争斗中和商海中迷航,坐困愁城。苦无高人贤达指点、引导,赐弟子以智慧剑割断烦恼,用光明拳打痴迷。徘徊歧路,不知何去何从!请禅师给弟子当头棒喝,指点迷津。”徐凤仪的意思很明显,就是想听听天慧禅师教诲,看看天慧禅师能不能提省他的脑袋。他在南塘镇刘家集人际关系处理得不太好,特别是与大师兄党忠贞的矛盾激化,让他束手无策。如今被他师父刘云峰打到仙游城做掌柜,蹉跎一年半载,一事无成。这种寝食不安的鬼日子他再也受不了,只能寻找哲士贤人指点解惑。
天慧禅师合掌垂眉,口喧佛号。沉吟半晌才摇头道:“人生在世,有些人如雄狮逐鹿,猛然间撞入羊群,又舍鹿逐羊。后来羊群四散,脱兔现身,雄狮又舍羊逐兔……到最后,就是强悍无比的百兽之王也一无所得,徒劳追逐一番而已。人间有些人事看似份所当为,理所当然,但仍然是可以放下,甚至于舍弃。如果你追求的事会危及生命安全,就需要衡量取舍了。并非是所有的事都值得用生命去交换,一个人命都没有了,他至死不悟坚守执念又有什么用呢?阿弥陀佛!”
“至死不悟坚守执念?”徐凤仪仔细一想,觉得天慧禅师所说不无道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