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继续修业(1/2)
樱木露娜点点头,又道:“不仅天皇主持武士比武,挖掘人材。各路大名也在年终主持麾下的武士举办比武大会,让有本事的人担当要职。今年织田信长也在京都举办全国性武士比武大会,阁下如有兴趣,到时不妨到现场观摩。你看过真的武士为捍卫自己的名誉厮杀,你才会明白什么是剑道。”
王婆留答应一声,对织田信长也在京都举办全国性武士比武大会的这个盛大节日油然神往。假如有机会,他肯定到现场观摩一下。
樱木露娜点继续说道:“关打日本刀的来历,有人说来自大唐直刀。大唐直刀只是日本刀的雏形,其中经过许多剑道名家的完善和改良,才形成今天这个样子。到了平安中叶的十一世纪初,由过去在战场上实战的经验,现在马上作战时,使用砍斩的机会比刺击多并较有利,也为了利于拔刀,于是将原来单手使用,以刺击为主,砍斩为副的三尺双刃直剑(即由仿模大唐直刀形态),改变为双手使用,以砍斩为主,刺击为副的单刃弯刀,这也就形成现在日本刀的雏形形状。”
“日本刀法的来历哩,不会是日本遣唐使跟中土武林高手学的吧?”王婆留听见日本刀与大唐直刀有些源传,也以为日本刀法源于中土。
樱木露娜急忙辩解道:“日本刀法是日本武士自创的,平安时代中末期至镰仓幕府建立,日本国内连年的内战客观上促进了古剑术的进步,掀起了第一次古剑术革命,涌现出许多有名剑术武艺家,其中的代表为:镇西八郎源为朝,剑技凌驾号称‘西陲第一’之乃师,复创‘阴阳’也即‘左右’两个段位,加上原有的‘上中下’其五个段位的构型,成为后世的规范。源义经(幼名牛若丸),‘平治之乱’其父源义朝被平清盛所杀,其母被掳并被纳为妾。而义经得免死,被软禁于山城国鞍马寺,读书习武。一日,于后山山谷中,遇上自称为‘天狗’的异人传授剑技。义经将其融入日本刀的使用法,成为源家一统的剑法。此剑法遂经其门下,么一法眼的门下八达人,成为有名的‘京八流’或称‘鞍马八流’,其支流一直流传至今。”
“镰仓幕府作为日本第一个以武士阶级为基础建立的军事政权,大力推崇军事力量及武艺对社会稳定的作用,在此期间剑术、弓术、骑术是三种最主要的武艺。剑术及其他武艺的展同时受到佛教禅宗思想的深刻影响。禅宗关于自然与生死的概念及人生哲理等与武士阶级生活方式相结合,使古剑术产生了独特的哲学内涵与教育作用。在这一时期,随着剑术的展,许多以教授武艺为目的的‘武馆’和各有特色的‘流派’逐渐兴起。同时攻防的剑技与武具亦益形进步与达,为了防御战场上强而有力的矢箭,遂必须穿着厚厚的甲胄。而一旦到了白刃战时,为了对付此类甲胄,遂将三尺以上,甚至于达到四至五尺长的太刀,把剑尖垂斜于右或左后,扬剑从斜上方往斜下方砍下,或从斜下方往斜下方挥斩,所以才产生了‘胁构’型的太刀。”
“如今,日本正处战国时代,战争也大大促进剑术的展。一代剑圣上泉伊势守信纲,开创了新阴流,新当流,和部分一刀流,他的剑法技巧为大多数日本武士所接纳和采用。”
“眼下天下剑豪辈出,武道之兴盛达最。形成各类流派。有心影流,鞍马流,宝山流,立身流,一刀流,传流,自源流,无念流,柳生流,镜新明智流等十流。”
王婆留听到樱木露娜说到这里,对日本剑道略知一二。又问道:“何为武士道呢?与中土侠义精神有什么不同?”
樱木露娜道:“和而不同,日本武士尊重孔孟之道,为大义不惜献身。真正的武土,必须有信仰,悍卫秩序,维护良风善俗。遵从义理人情。对国家忠诚,对朋友有情义,对家庭成员负责任,对敌人毫不留情。这才是绝对的纯粹的武士。”
“真正的武土有信仰吗?”王婆留不解地问,“日本武士信仰什么?”
“我们信孔孟之道,也对尊重阳明学说。当然我们也信仰佛教,尤其相信极乐往生,所以武士俱不怕死。”
王婆留相信樱木露娜所说不假,许多倭人都信仰佛教,尤其相信极乐往生,这也许就是支持一些倭人视死如归的原因。王婆留不得不承认:倭寇多是勇武向前猛士,遭遇强敌惨败的时候,谁也不愿意苟且偷生。身为武士,他们格守彬彬礼节,但气势汹汹,失败则凛然切腹;而倭女表面温柔,内心刚毅,危急关头,从容赴死,不失尊严。在王婆留眼中,樱木露娜也是一个勇猛无畏的武士。王婆留并没有被这个倭女表面温柔漂亮的假象所迷惑。王婆留看得出,樱木露娜是一个外柔内刚的、烈性如火的人。
樱木露娜又强调道:“真正的武土,要守礼法,知廉耻,不能过份放肆狂妄。不能自恃膂力强梁,横行霸道。真正的强者也要有同情心,保护弱小,遇强愈强,遇弱愈弱。”
日本武士确古中土武士有些区别,日本武士强调对国家忠诚,对朋友有情义,对家庭成员负责任,对敌人毫不留情。中土武士过分强调大义,大义凛然时甚至是可以灭亲。过分强调大义,反而显得有些伪道。结果侠义成了圣人,不是多数人追求的目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