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大家奉上小白提纲参考,偶的书就是描写这些东东.(1/2)
此帖以后会删的,正对提纲犯难兼头昏脑涨的童鞋不妨瞄瞄,参考一下.噢,鸳鸯绣出给人看,"又"把金针度了人.)
简要提纲:
王婆留,据说是洪水吹来人间的逆种,身上流着恶魔的血,命中注定永远坠落恶道,所有中土武林人士都想收拾这个恶魔的逆种,建功立业。但这个被人骂成狗杂种的少年却出奇幸运,身经百劫,大难不死,除非他原意自杀,否则谁也奈何他不得。
这个少年在流浪路上被倭寇裹胁为盗,倭寇把他选为杀手种子培养,作为补充倭寇军营的新血而严加训练。王婆留并不甘心堕落黑道,千方百计摆脱倭寇的控制,逃出魔窟。为了表示对倭寇的厌恶,他甚至参加抗倭民团组织,向倭寇宣战。但中土武林名门正派并不认同他这个来历不明的狗杂种,特别是周全功、唐三、刘天龙等几个自小对他不怀好意的仇人,认为他加入抗倭民团动机不纯,居心叵测,怀疑他是倭寇委派潜入民团的奸细。王婆留在中土武林名门正派人士围追堵截下,被迫流落天涯,辗转逃亡。后来,他因机缘凑巧,遇上汪直、徐海等倭寇头头,并得到这些人照顾提携,东渡日本,修练剑道,侪身剑圣行列,被倭寇尊为“幻魔鬼武者”。然后又成为倭酋汪直的副手,威镇东海,统管东海三十六路岛屿的海盗。
王婆留小时候曾受到南塘镇一个风尘女子小玉兰的照顾。知恩图报的王婆留对小玉兰念念不忘,一直寻找他心目中这个最圣洁的女神。当他得知小玉兰落入一个穷凶极恶的倭酋手里之后,他费煞苦心营救小玉兰,吃尽苦头,九死一生,百折不回……
王婆留对于中土武林名门正派把他骂作狗杂种的事耿耿于怀,他一直想知道这些人为什么如此恨他?终于有一日,他翻开尘封的历史,他看到最残酷的一幕事实,他的父亲在千呼万唤中现出清晰的原形,为什么这个恶魔竟然是自己的父亲,一个从来没有尽到父亲责任并给自己带来无尽屈辱的人竟然叫父亲!他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这个残酷的事实,他愤怒地拔出他那柄曾令无数海盗闻风丧胆的村正妖刀………经二十年再相逢,把两人的血分开,迎接颤栗的完结。王婆留就象哪吒把血肉之躯还给他那个道不同不相为谋的父亲一样,跟他父亲麻叶九怨作出恩断义绝的决裂。
本书另一个主角叫徐凤仪。这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生,某一天随父出海经商,遇上倭寇,其父死在倭寇手里。徐凤仪的命运也随之大逆转,从天堂跌到地狱,受够造化无常的捉弄。徐凤仪从此立志驱逐倭寇,誓报父仇;他从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几经周折,磨炼成为“一刀流”武林高手;从地方小帮派的跑腿变成武林盟主,抗倭英雄。
故事社会背景:明朝嘉靖十八年──明朝嘉靖三十五年之间(1539年──1556年)。
地点:大明浙江、江苏、北京;日本九州宋国、琉球群岛。西洋(南洋诸国)。
人物:王婆留;徐凤仪。
特点:倭寇王婆留,性格刚毅坚韧,与诅咒和宿命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虽陷身黑道,却没有迷失自我。从孤儿到黑道老大,身经百劫,最后浴血而成“凤凰”。徐风仪从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变成武林高手,从地方小帮派的跑腿变成武林盟主,抗倭英雄。
主要事件:复仇,争霸。
隐喻:王婆留的仇家以正义之名行不义之事,灭绝人性,手段毒辣。
传达意义:1、保存自己,消灭对手;2、仁义道德并不以某个国家、民族的标准为准绳,作者站在人类人共同的价值观及人性高度上加以慨括、诠释。
结果:王婆留浴血重生;徐凤仪虽然复仇失败,但仍然是令人尊敬的抗倭英雄。
第一看点:小说塑造王婆留这个亦正亦邪的人物,阐述真善美以及侠义精神没有人种国界之分。大明朝的侠客标准定义不足为凭。
第二看点:小说以王婆留和汪直等倭寇的人生经历控诉所谓人间正义有时候如同一场儿戏闹剧。当造化弄人,是非颠倒,仁政变成恶德的时候,恶人同样可以让人同情和尊敬。
本书故事暂时设定为五卷,每卷字数约莫三十万字左右:
第一卷霸海群寇
以倭寇阵营中的典型人物王婆留成长经历为主线,塑造王婆留善良正直、豁达宽容、坚韧务实、不屈不挠的独特个性。交待倭寇形成的社会背景以及倭寇展壮大的原因。本书双主角制。另一个与倭寇对抗的主角徐凤仪也在这一卷中登场。两主角的故事情节互相交集,相显益彰。王婆留与徐凤仪本来各在敌对阵营中,两人势不两立的关系因人生际遇而得到巨大改善,因理解而互相妥协,最后成为生死之交。隐喻人生路上,敌人、朋友无处不在,敌人可以成为朋友,或者朋友也可以成为敌人,完全由个人的态度决定。
本卷中心事件:
1)玉兰传说:南塘镇栖凤阁风尘女子小玉兰,心地善良。人如出水芙蓉,陷污泥而不染。这小女孩晓通大义,当倭寇袭来,当地人生命受到倭寇威胁的时候,她毅然挺身而出,委身倭酋,以柔弱之躯化解了一场大屠杀。玉兰事件是本书侠义精神主基调之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弱女子也可以主持公道,伸张大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是多么痛苦与艰难的选择。金庸所谓“为国为民,侠之大者”,小玉兰当之无愧。
寻刀问道:冷兵器时代传说中最强的兵器──村正妖刀。这把刀不仅是人间最强的最锋利的兵器,也代表人间正道,真正武士所坚守的义理人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