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奖金和年中奖(1/2)
如果问起有什么工作能让人感到累的同时也很幸福,答案或许只会剩下一种,就是搬运属于自己的财富。
为什么说必须是搬运自己的财富呢,只要好好想一下就会明白。就像银行柜台的工作人员,每天手里要过往数十万,甚至数百万的钱,可是他自己的薪水却微薄的可怜,在上世纪的九十年代,这一职位的月薪只有200元。
屋里堆放了几十个木头箱子,每一个木头箱子,里面装的是30块黄金,每块重量为一公斤,整个箱子的重量超过30公斤。
一克黄金在金店里回收的价格已经超过了330元,一公斤黄金就是33万元,一箱黄金就是一千万。
虽然知道云海波很有钱,可是账面上的金额,看起来诱人又可怕,但是哪有变成黄澄澄的金子放在眼前这样的震撼人心。
“这是你和虎王的,打开数数。”
朱新春和黄宪民这时已经变成了苦力,从地上拎起一个木头箱放在老狗和虎王的面前。
“头儿,这是真的?一下子发给我这么多奖金?”老狗打开箱子,看着耀眼的黄金激动的说。站在旁边的虎王虽然也很激动,但是论接受能力来,虎王可要比老狗强多了,毕竟之前一直负责帮助云海波把黄金和钻石在黑市中变现。另外在全权负责电影拍摄的这段时间里面,数百上千万的资金一直被虎王亲手掌管着,所以他对大额现金的抵抗能力增加了很多。
即使这样,虎王也忍不住吞咽了一下口水。
奖金也是一种工资形式,其作用是对与生产或工作直接相关的超额劳动给予报酬。从本质上来说,奖金是奖励金钱,而云海波则彻底把这个名词进行了落实,使得奖金变成了奖励黄金。
“这怎么好意思呢。头儿您每个月都给我们发这么多的工资,现在才年中又要发这么多的奖金。”老狗还是觉得突然得到价值500万的意外之财,有些让人难以接受。
云海波在收留了老狗和虎王后,一直在提高队员们的收入和地位,所有战队成员都会在集团下属的保安公司挂职,即使新加入的成员也有每个月5千元的基础工资。这个标准在首都或者发达地区并不鲜见,但是对于国家公务员的工资也仅为不到3千元的地区来说,这已经是高工资了。
同时,老狗和虎王在加入公司的同时就得到了公司足额发放的10万元安家费,而现在,这已经变成了试用期职员的待遇,凡是负责云海波安保工作的队员,只要内部评定的军衔等级达到第2级的列兵,公司就会对其再发给10万,此后的每一次提升军衔都会发给额外的物质奖励。而且奖金中有一半居然是以黄金来支付的,这些纯度比千足金还要高的黄金,每克折抵奖金200元,等于又提高了实际上奖金的数额。
要知道,在所有工资制度和工资形式中,奖金的激励功能是最强的,这种激励功能来自依据个人劳动贡献所形成的收入差别。利用这些差别,使雇员的收入与劳动贡献联系在一起,起到奖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使员工能够更好地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虽然没有提前通知,但是发奖金的这事儿就像长了翅膀一样很快在基地空间中传开了,很快就有人向云海波进行汇报,得知发放年中奖金的队员们变得非常兴奋。
现在很多单位实行的都是发放年终奖,而很少听说有年中奖这一说。
年终奖是老板给予员工不封顶的奖金,有的还包括了旅游奖励、物质奖励等,是一年来的工作业绩奖励,也是可给可不给的一个项目。年终奖的发放额度和形式一般由老板自己根据情况调整。
年终奖的意义比较大。
除了一般意义上的“红包”外,有的是股票分红,有的是“双薪”,有的是提成,有的是奖金。
说起年终奖,已经是华人的一个风俗习惯了,为了符合华人传统的过年习俗,在正常薪水之外,再给员工或者下属发点儿红包和礼品,作为年终奖励。
在民国时期,商店的伙计、作坊的工匠、公司的职员、当铺的朝奉,一般都能拿到年终奖。奖励的形式跟现在一样,主要是发红包。红包有大有小,要看受奖人的级别,也看发奖人的器量,更要看当年“单位”的效益和大伙的工作表现。那时候,绝大多数的商铺和作坊都有一批学徒,也就是见习期还没结束的新手,学徒一般是没有工钱的,老板只管食宿,不给工资。可是,年终奖却少不了,碰到出手大方的老板,有的学徒到年终能拿到二三十块大洋的红包。即使老板再小气,年终也会摆上一桌,管学徒一顿好饭,这顿好饭也可以算作是年终奖。
官员们不同于商家,临近年底,商家怕员工跳槽,朝廷或者政府却不怕官吏辞职,毕竟饭碗不同,在朝廷上班,端的是铁饭碗,收入稳定,还有夜草可以偷吃,从古至今,挤破头往里进的人多,两袖清风拂袖而去炒领导鱿鱼的少。
在东汉,一入腊月,皇帝就开始给文武百官发年终奖了。
大将军、三公,每人发钱20万枚(五铢钱)、牛肉200斤、大米200斛。
九卿每人发钱10万枚。
校尉每人发钱5万枚。
尚书每人发钱3万枚。
侍中每人发钱2万枚。
到了东汉后期,一枚五铢钱的购买力相当于现在人民币4角,一斛大米重16公斤,由此估算,大将军和三公每人所能领到的年终奖,折合成人民币大概在10万元左右。而当时三公和大将军的月薪只有17500枚五铢钱,折合成人民币不过7000元,领这一回年终奖,要超过他们一年的工资。
到了北宋时期,跟东汉刚好相反,文武百官的工资很高,年终奖却很少。
在每年的冬至,皇帝给高级干部们发年终奖,宰相、枢密使以及曾经封王的大臣,每人只有5只羊、5石面、两石米、两坛子黄酒而已。宋朝一石是66公升,大概能装米50公斤,装面30公斤,两石米无非100公斤,5石面无非150公斤,再加上那5只羊,撑死了值几千块钱。
著名清官包拯“倒坐南衙开封府”时,有工资(月料),有餐补(餐钱),有饮料补贴(茶汤钱),有取暖补贴(薪炭钱),有招待补贴(公使钱),有岗位补贴(添支钱),全部加在一起,一年将近一万贯,按购买力折合成人民币,至少在600万元以上。那点儿年终奖跟他的薪水相比,简直不值一提。
此外,高级官员的年终奖,一般由朝廷发放,国家财政出钱,有时候甚至是皇帝亲自掏腰包给宠臣发红包。那些低级官员和些不入流的小吏,朝廷是不会给他们发红包的,其年终奖还需要另外想办法。
吃拿卡要是很考验个人素质及能力的一件事,那么没有这项特长的低级官吏们如何领取年终奖呢?
答案一,卖废品。
在秦、汉、魏晋时期,公文不是写在纸上,而是写在竹简上,一份较长的公文,得用一堆竹简。等到公文写成,从这个部门传达到那个部门,怕竹简丢失,也怕有人篡改,得用口袋装起来,扎紧了,再糊上胶泥,盖上公章。另一个部门收到这个口袋,剥掉胶泥,把竹简倒出来,装竹简的这个口袋就成了废品。那时候装竹简的口袋有皮质的,有丝织的,也有麻布的,都能卖钱。大点儿的部门,像负责监察百官的御史台,公文往来最多,攒的口袋也最多,到年底运到市场上卖掉,一个部门的办事员就都有年终奖了。南北朝以后,公文主要用纸张,鉴于传真机尚未问世,公文往来只能靠驿马运送,路上怕纸张磨损,还得用封套把公文装起来。这封套主要是布做的,史称“书囊”。有些穷衙门,旧书囊攒得多了,让裁缝改成衣服或者被单,过年时发给诸位同僚,虽然微薄寒酸,也算是一项年终奖。至于写公文用的纸张,每过一年半载,一定能攒下一大批,等过了保密期限,就能卖废品,卖得的钱,也能发年终奖。
答案二,放高利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