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名为“e”的果实(下)(1/2)
位于红砖大楼二楼,朝南的阶梯会议内。任海济端坐在第一排正对着黑板的正中位置,法密尔则坐在与他相隔两个身位的折叠椅上。一大群身穿白大褂的设计师们则以胸口的铭牌为标示组成数个小团队,三三两两坐在由第二排开始的座椅上。正前方的黑板上,白色粉笔画着一连串奇怪的符号与计算公式。鲁伊特站在黑板前的讲台后,神情紧张的看着就坐在自己面前的任海济。
嘴中咬着未点燃的劣质卷烟,看完最后一页后,任海济随意将手中合起的文件夹扔给身边的法密尔。女孩慌慌张张接住被抛来的文件夹,率先映入眼帘的是黑色硬纸板制成的文件夹正面那红色的“e”字。
“可以了,我大致看过这些文件了。”在阶梯会议室折叠椅那狭小的空间内,任海济翘起二郎腿。在用左手支撑住微侧的脑袋后,他一边斜视着面前的鲁伊特,一边用弯曲的右手手指有节奏的敲击着身前用于书写的胡桃木制台面,“从给出的数据上来说,我很满意。”
在说出:“我很满意。”这句话的同时,任海济清晰的听到自己身后齐齐传出一阵长长的叹气声,面前鲁伊特脸上紧张、焦虑的表情同时也松懈下来。任海济敢保证,如果不是自己未显示出任何欣喜若狂的表情,恐怕自己身后这群四、五十岁的设计师们早已不顾身份,开始大声欢呼起来。
“在施佩尔阁下到来前,我们还有点时间。”手指继续敲打着台面,任海济的语气中听不出是喜是怒,“6年时间……差不多是6年时间吧。”
任海济冰冷的语气与眼神,让鲁伊特立刻收起了先前放松的表情立刻回答:“是的,老板!”
敲击台面的右手突然停了下来,一时间偌大的阶梯会议室内寂静无声。所有人耳中只有从窗外传来的风吹树叶的沙沙声。
“6年时间……鲁伊特,我给你时间。在施佩尔阁下到来前,将这6年时间内你们取得的成果仔细和我说一遍。我讨厌看那种死板的设计图。”
“从……从什么地方开始?老板。”
“从3号、4号坦克开始。我认为你们从这两种坦克中吸取到足够的经验了。”
用手拉了拉领口,鲁伊特思考片刻后开始道:“其实在整个‘e计划’中,贡献最多的是莱恩博士。是他为‘e计划’中的坦克设计了全新的悬挂系统。随后是‘施维茵重工’提供了一系列零件可以通用的大功率柴油发动机。最后是克虏伯公司为整个计划设计了一连串各种口径的火炮……”
e5与e10的设计早已完成。作为与的后继车种,其实在设计思路上与“e计划”的之后车辆完全不同。以装甲车设计思路在设计的e5与e10,任海济只要求零件能大幅通用就可以了。于是作为半履带装甲车的e10便成了连接装甲车与坦克(突击炮)的桥梁。
e5采用了现在德国2型坦克的“风2型”柴油发动机,8x8轮式驱动,整车为全装甲包覆。与历史上同样采用8x8轮式驱动的重型装甲车不同,“特殊装甲车辆设计组”的设计师们遵从任海济的要求,为它选择了1挺20mm全封闭360°旋转机枪作为自卫武器,而不是75mm反坦克炮。在保证最大公路时速70km/h的基础上,设计师们将e5的车体空间塞得满满的。除去长、短波电台外,他们还硬生生塞进一台高倍望远镜。随后所有剩余重量就全被扔到了装甲防御上。e5战斗全重为6.2吨,比历史上德国最早的半履带装甲车都还重上1吨。
e5的设计有一半被用在了e10上。
e10的驾驶室设计,使用的大直径车轮与e5完全相同。在发动机上则是最大输出功率达650马力的“风3c型”发动机。同为“风”系列发动机,e5与e10的发动机零件大部分都能通用。e10的底盘由现在德国2型坦克所使用的底盘改造而来。“特殊装甲车辆设计组”的设计师们原本想将底盘稍微改造后一下后便拿来使用。结果悲哀的发现底盘重量过重。同时长度过短,无法满足设计要求。于是设计们将这块2型坦克底盘捶扁拉长,再切除掉无用部分后终于成为现在e10所用的底盘。与e5相同,e10同样采用全封闭式装甲包覆。车体后半段的履带式车轮的悬挂装置与负重轮设计都与2型坦克完全相同,而一侧四组负重轮,620mm宽履带的设计则与之后的e系列战车相同。自卫武器的设计使用与e5完全相同的单管20mm机枪,宽阔的车体空间除驾驶员与副驾驶员之外还能运载12名士兵,或者将整个战斗指挥室全部搬入车内。(42年之后的s型在车身上装有150mm,10管火箭炮。最大运载人数包括两个驾驶员在内总共才4人。失去指挥功能。)e10战斗全重为12吨,即便拖曳着88mm防空炮,e10在公路上的最高时速依然能达到50km/h。
经过e10的过渡后,e25开始正式迈入战斗车辆的行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