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巴巴罗萨”启动(1)(2/2)
两个人都对当时自己的领袖惟命是从。
希姆莱在外人面前不贪污、不受贿。任何敢与希特勒作对的家伙都会被他无情的消灭。就和“黑背”一样,即忠诚又凶狠。
而莫洛托夫则和“沙皮”外表似乎神情忧郁,充满哀怨与凝重。实则心情非常开朗、活泼、顽皮好玩的那种表里不一的性格相同。这个有着一张圆脸,看似人畜无害的家伙内心和斯大林一样疯狂。苏联“大清洗”和“乌克兰大灾荒”都有他的身影。
莫洛托夫从没有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当一回事,斯大林也从没将这一协议当成一回事。对于签订这个协议的双方来说,彼此都只是需要时间而已。
德国需要时间完成对英法的复仇,并为自己消除来自背后的威胁后才开始向苏联夺取自己生存的空间。
苏联需要时间让经历大清洗后的军队恢复战斗力,同时让向西伯利亚、乌拉尔和哈萨克斯坦转移的农业经济恢复生产。
当初一心想着“祸水东引”的英法或许根本没想到,德国人只用了1个月时间便与苏联一起瓜分了波兰。随后立刻掉头向着自己露出了尖锐的獠牙。
苏联人也没想到调转枪口的德国人只用了近6个星期的时间便将法国人揍趴在地,英国人更是被赶回自己的小岛,朝不保夕。
有着里宾特洛甫与莫洛托夫两人签名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就像一张厕所里的卫生纸,很快就会在使用后被丢入马桶用冲走。
希特勒大肆调动军队,为“巴巴罗萨”行动做准备。想要隐藏这种大规模军事行动是不可能的事。于是便命令德国驻苏联大使馆武官恩斯恃·科斯特林将军通知苏联总参谋部说,这个调动只是派年轻的士兵代替要复员参加工业生产的年纪较大的士兵。使部队的调动看起来更像是一种军事威胁,意图迫使斯大林回到谈判桌前来。
希特勒的行动现在看来是成功了。斯大林对这种军队公然调动,威胁的行为虽然担心,但并不重视。在斯大林看来在42年春季之前德国不可能全面与自己开战。德国国内经济还未完全做好战争准备,海峡对岸的英国人虽然朝不保夕,但依然虎视眈眈的看着欧洲大陆。在这种情况下德国不可能发动大规模攻击。如果现在发动攻击,德国根本不可能赢得战争胜利。因为距离10月只有5个月时间。想在5个月内横越4200公里跑到莫斯科面前简直是痴人说梦。一旦进入气候恶劣的10月,德军与苏军间彼此的优势就会互换。苏军可以凭借气候条件将未做好战争准备,匆忙入侵的德国人一举赶回维斯瓦河对岸。更重要的是苏联现在还需要时间来消化那些刚刚占领来的土地。建立波罗的海三国防线与波兰维斯瓦河防线。
斯大林这么想,不代表克里姆林宫内所有人都这么想。已身为苏军总参谋长的朱可夫认为德军如此大规模的军事调动,一旦发起攻击对苏联将是毁灭性的打击。身为一个军人必须时刻警惕可能发生的任何军事冲突。
有备才能无患。
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朱可夫紧盯着最重要的基辅特别军区时刻进行着各种推演,设想德军对“欧洲粮仓”会从何处攻击,基辅特别军区的苏军又该如何应对。说实话,朱可夫也希望苏德战争的爆发时间能延迟到42年、43年甚至是44年。这样苏联便能完成波兰这块新土地上的防御,让原本因为整肃,士兵士气低落,兵员严重不足,同时又缺乏足够装备的苏军恢复自己预想的战斗力。
朱可夫废寝忘食的每天对着地图不停研究。将自己对苏德战争的各种设想写入笔记本中。不过这种工作量对朱可夫这个绝世名将来说还算不上什么,历史上苏德战争爆发后他的工作量远不是现在可比的。
与朱可夫相同,莫洛托夫也是忙得要死。这只“沙皮狗”不停飞往德国,每一次与里宾特洛甫见面,他第一句话就是:“德国在波兰囤积大量兵力到底是为了什么?”随后才开始与对方拉扯家常。一个优秀的外交官能从对方的表情中推测出对方在想什么,从对方无关的话语中找寻到些许自己需要的情报。
对于里宾特洛甫与莫洛托夫之间互相扯皮的行为,任海济不禁想到当初英法在苏台德地区问题上的表现。此刻的莫洛托夫和达拉第那个演猴戏的家伙一样,让自己觉得好笑。唯一的却别仅在于达拉第代表的是一群懦弱无能,一心祸水东引的“小鸡”,而莫洛托夫则代表着一群虽然现在饿得不行的“小狗”,但只要缓过神便能化为猛兽的“北极熊”。
于是我们的主角就以一种上帝视角看着这群棋子们在名为“历史”的上帝操纵下,在名为“世界”的棋盘上跑来跑去。
过年了,大家新年快乐。
;
第十七章“巴巴罗萨”启动(1)
第十七章“巴巴罗萨”启动(1,到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