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章 英雄之城,死亡之城(35)(2/2)
对弗罗洛夫来说最好的消息莫过于他的卡累利阿方面军终于成功阻止了那支在他的辖区内向北狂奔的德军部队。那支德军部队已经被迫停下脚步,远远的望着自己身处的摩尔曼斯克。从地理位置上来看,那支德军永远没有机会跑到摩尔曼斯克。
在他的指挥下卡累利阿方面军不仅成功阻挡住了德军向摩尔曼斯克推进的企图,同时还守住了那条与盟国联络的铁路线。相信再用不了多久,卡累利阿方面军就能合围那支过分深入的德军部队。
至于坏消息——德国人还没来,摩尔曼斯克自己就先乱起来了。当然仅仅只是“小规模”的sāo乱。
当敌军兵临城下时,城市内发生sāo乱,这似乎是件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历史上只要有战争,这种事没少发生。哪怕是在苏联,41年当德军兵临莫斯科的时候,莫斯科城内也发生过小规模的sāo乱。只不过这种sāo乱很快就被平息了,。可问题是,现在德军距离摩尔曼斯克还有数百公里,摩尔曼斯克城内就发生sāo乱,这根本就是在往弗罗洛夫脸上扇耳光。摆明了说他无能。
摩尔曼斯克城内现在是鱼龙混杂。除去极小一部分人乘火打劫的心理外,大量从前线逃回来的红军溃散部队让这座城市的治安与以往相比差了许多。
跑到摩尔曼斯克的红军溃散部队大部分是之前在“第一dú lì混合装甲军”冲击下,被赶入芬兰领土的部队。他们缺少与大部队联系的无线电通讯装置,无法得知国境线另一边的德军推进到了哪里,只能靠着本能尽量向北走,试图在没有德国人的地方穿过国境线回到大部队中。他们只知道越向北便越安全。结果一部分部队在穿越国境线后发现自己距离摩尔曼斯克仅一步之遥。
弗罗洛夫还是发挥了他的作用——至少在那些部队刚出现时他发挥了他的作用。
为严防德国特工或叛徒混在这些部队内,乘机跑进摩尔曼斯克搞破坏。他下令这些人在没有查清身份前,谁都不需入城。内政部的人在城外挨个盘查那些出现的红军士兵,缺少身份证明文件,又没人能证明其身份的人一律就地处决。
弗罗洛夫这么做无可厚非,但城内的居民不知道城外的情况。枪声在城外rì夜不停响起,军部又下令不得外出,不得前往港口区,不得接近火车站让他们以为德军已兵临城下。结果城区内谣言四起,搞得人心惶惶。于是弗罗洛夫又不得不下令对城区内进行调查。内政部的接入让原本小规模的sāo扰变得更“小规模”了。
随着成功撤回人数的增加,摩尔曼斯克越来越混乱。那些停留在城区外好不容易逃回来,却遭到自己人怀疑,又没rì没夜接受调查的红军士兵心中满是怨恨。尤其是当看到内政部的官兵像例行公事般每天处决自己的同胞时,他们的双眼中都能喷出火来。这些散兵游勇只需要一个人,在一个适当的时机站出来,他们就能用满腔的怒火吞噬掉面前那些内政部的少数派。
其实从理论上来说弗罗洛夫与内政部的官兵做的没错,因为“勃兰登堡团”二营的士兵的确混在这些苏军当中,。但是他们并不像弗罗洛夫所想的那样伪装成苏联红军士兵,而是化身成了真正的苏联红军士兵。因为他们袭击了那些边境线旁落单的红军士兵后,取走了他们的军籍名册与身份牌。这些使用苏军身份的“勃兰登堡团”士兵成了卡累利阿方面军的士兵,在军籍档案中有他们的名字。在这个没有电脑管理档案的时代,想核实一个人的身份证明是真是假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更何况还有一大堆人要查。
此外居住在摩尔曼斯克的“尤鲁姆冈特”成员发挥了他们的作用。这些人中很多只是普通平民,一小部分是zhèng fǔ行政部门的小官员。当“勃兰登堡团”士兵的身份遭到质疑时,他们只要随便报出个在芬兰接受训练时,就早已熟记在胸的名字,被找来的“尤鲁姆冈特”的成员就会出来向盘查他们的苏军证明这个人的身份——哪怕这两人之前从来没有见过,也会表现得好像十多年的老朋友一般。
于是很多德军特工成功混入了摩尔曼斯克。说实话,如果这些混入摩尔曼斯克的家伙成心要闹的话,摩尔曼斯克远不会像现在这样,只有小规模的sāo扰。他们在等待,等待一个行动信号。
弗罗洛夫绝对想不到那支北上的德军部队仅仅只是个幌子——为德军特工混入摩尔曼斯克创造条件的幌子。
弗罗洛夫也绝不会想到,那些混入摩尔曼斯克的德军特工也仅仅只是个幌子——为了给能彻底瘫痪摩尔曼斯克功能的a组提供机会的幌子。
弗罗洛夫更不会想到,任海济从一开始就没想过要去占领摩尔曼斯克。他低估了任海济的疯狂——我得不到东西,别人也别想得到。损人不利己是这个年轻的德国元首最擅长的做法。
西方人与东方人在思维上的区别注定了弗罗洛夫看不穿任海济的整个计划。
说到低弗罗洛夫还只是个军人,他只会在意军事行动上的欺骗。而任海济根本就是个天生骗子,他的谎言连他自己都深信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