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左右为难(2/2)
宋英宗赵曙宋英宗赵曙于明道元年阴历正月初三(1o32年阳历2月16日)生于宣平坊第,北宋第五代皇帝,原名宗实,后改名赵曙,太宗曾孙,濮安懿王赵允让之子。仁宗无子,英宗幼年被仁宗接入皇宫抚养,赐名为宗实,英宗不是仁宗的亲生儿子,本与皇位无缘。作为北宋第一位以宗子身份继承大统的皇帝,应该说,他很幸运。但不幸的是,他体弱多病,继位之初即大病一场,而不得不由曹太后垂帘,后虽亲政,但由于身体方面的原因任用旧臣韩琦等人,维持现状,讲求无为而治,英宗其实也满怀抱负理想,且有一定的政治才能,却苦于没有足够的精力,无奈空有一番抱负却无从施展。
全国各地的受灾奏报如雪花一般铺天盖地而来,韩琦、欧阳修、富弼等朝中一品大员也深知英宗现在的身体已经经受不住折腾,这厚厚的奏章简直就是一道道催命符,本着体恤圣上、安定民心的想法,众人便先弹压住,一些可以处理的政务便由他们代劳,不敢直接奏于天听,以免英宗一时激动,来个大吐血什么的,毕竟前些日子身子孱弱的英宗才刚刚吐过一回,如果真的在现在双腿一伸驾崩的话,那无异于在这个节骨眼上雪上加霜,一个天灾已经足以将百姓置于水深火热之中,而这时若传出帝王驾崩的消息,弄的不好就会被有心人利用,万一有人加以煽动,饿殍遍地的灾区说不定就会造成民乱。
遗憾的是半月前英宗也是躺在宫中福宁殿的龙撵之上,与一百七十多万东京百姓一同经历过那一场大地震的。
英宗身处重病之中,太子赵顼一般都在榻前侍奉着,赵顼曾在东京地震生之后,便提醒皇帝要及早提防其他地方的灾情,而不是将目光紧紧局限在东京之内,也许是英宗重病在身,脑子也有些糊涂了,对于赵顼的提醒,他几乎是第一时间否认了其可能性。
英宗之所以敢这么笃定,也并非毫无道理,在他当政的四年中,西夏、辽与宋朝没有进行过一场越千人的战争,民间偶有骚乱,也很快被铁血的镇压下去,积贫积弱了四十余年的大宋朝表面上看起依旧是一个穿着光鲜亮丽的富有员外郎,只是偶尔露出的夹里破棉袄暴露了他的窘境。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此时大宋一年的总收入为七千万贯左右,这笔钱几乎相当于当时全世界一年二分之一的收入,但是英宗却做了选择性的忽视,他只将目光放在高的收入之上,却不愿意看到另外一面,事实上大宋军费开支庞大,官僚机构臃肿而政费繁多,加上每年赠送辽和西夏的大量岁币,使北宋财政年年亏空,据《宋史?食货志》记载,至治平二年(1o65年)亏空已达157o多。
但这并不妨碍英宗的自信。
地震这样的天灾对于古代的帝皇来说有许多的理解方式,一般来说他们不会仅仅将这样的事件当做灾难来看,更多的他们会将这些人力无法抗拒的自然现象,归结为上天对于自己在人间的代言人感到不满而出的警告。
老天爷在人间的代言人是谁?当然是皇帝了,而现在的皇帝不就是他英宗么?虽然奉行无为而治,只求维持现状,度过余年,但英宗和大多数皇帝一样,天真的以为自己便是仅次于尧舜的圣君,而圣君治理的天下自然是万世太平,和谐安康的,老天又怎么会对他不满?
而事实是半月前,老天震怒了,以一场罕见的大地震警告了处在美梦之中的英宗,该醒醒了,你这个皇帝做的不够好!
一次警告已经让英宗十分的下不了面子了,他怎么能接受接二连三的警告,那不是在他英宗的脸上抽耳光么,告诉天下人,他英宗这个皇帝当的极其失败?所以太子赵顼的提醒,英宗不是不当回事,而是和以前一样选择性的忽视了。
英宗知道自己时日无多,早就开始让太子赵顼逐渐接触一些政事,为的是在他驾崩后尽快的让儿子接手这个烂摊子,尽管他表面上不愿承认,但他心里却比谁都清楚,这是一件相当棘手的事情。
赵顼和他的父亲一样是个非常孝顺的儿子,他没有像一般的储君一样,日夜盼望着皇帝早死,好早登大位。前些日子他微服出宫,到大相国寺为父亲求法,为了皇帝的身体能好起来,他一日三餐皆食素,每天都要在东宫沐浴焚香,祷告到子夜时分才入眠,皇帝每况愈下的身体状况,让赵顼心急如焚,这里边不仅仅有对大宋未来的担忧,更有一个儿子对父亲的关切。
因为心情极度忧虑,赵顼苦闷之下找奶弟米芾倾诉,这一切都不是惺惺作态,而是自内心。
他在民信局亲身经历了大地震,更从白莲社杀手的刀下死里逃生。而很早以前赵顼就知道现时的大宋虽没有战争,但却处于内外忧患,财政困乏之际,地震、刺杀、动乱只是这些矛盾显露的一个外在表现而已。
是否据实禀报灾情,对于赵顼是一个不能两全的难题。
说了,病榻之上的皇帝,他的父亲,要是真的经不住打击,因此支撑不过这个关口,那就是儿子害死老子,是为不孝。
不说,东京地震后的饿殍遍地,满目疮痍的景象依然历历在目,奏章之上对于灾情的描述言之凿凿其严重程度更甚于东京,如果说大臣们自作主张,蒙蔽圣听还情有可原,可他作为英宗长子又身为当今太子,难道也要对自己的父亲隐瞒实情的真相?隐瞒真相就等于弃黎明百姓于不顾,这对于皇帝的威严形象是一种极大的损害,对于赵家的社稷是一种极大动荡,是为大不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