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183 否极泰来(2/2)
至于周忱与周叙周复,还是因昔年同修永乐大典结识,时人号称“三周”。文箐没想到的是,自己未曾见得此二人,只小弟文简却是极有福气。周忱听闻周鸿儿女竟然两次被拐卖,皆能自个千里寻回家,甚是惊奇。同周叙论起来,便有心想一见。正好文简在外院,正同几个堂兄弟作游戏。也不知为何,引发了争论,论到后来,竟说及穷人与富人之议。文简强调道:“这是我姐说的”只是,没想到他方才的那些话却是进了正往书房而去的三个大人耳里。周忱驻足而望,得知即为周鸿之子,慨然而叹一声,周叙命文筵将文简带到书房。文简先还略有些胆小,渐次约略放开来,应对极为得体,深得周忱喜爱。
稍歇,文箐再次着男童打扮,亦至。行了礼后,暗里举目略一打量,周忱与况钟皆比周叙胖,况钟脸甚圆,与周同表情略有几分相似,一见之,十足可亲。而周忱或许可以说是笑面虎,只是一沉思,便端严之态,不可近之。文箐没想到,自己本来是想借此机会在明代逛悠 ,奈何身为女子不得自由,如今反倒好,竟有如动物园中的熊猫,供古人来参观自己了。文箐还没想好,能结识这样当大官的人,于自己又有甚么好处呢?只记住了魏氏的交待,需得谨言慎行。其实心里很想问:两位大人,我姨娘的事,能不能平冤昭雪?
可是还没到她发问,周忱却是将文简方才在院里关于贫富争论的话题提出,是对周叙说的,却是问的是文箐。原来文简方才提到的蓄水为盈之类的话题。文箐一愣,看向周叙。周叙因此似乎在老友面前十分得了脸面,便让文箐大胆论之。
文箐惶恐,没想到文简竟把在常德修井挖塘一事在这里说出来,她还不太明白,这些同周忱他们又有何关系。想来周叙让自己来,虽则是因为周复周鸿过世之故,满足周忱故交之谊,更可能是想让自己给其长些脸,思虑片刻,于是小心地措辞,道:“回两位大人与伯祖父,小弟无知妄言,推及原委,终是晚辈之故。箐儿不过是思及自身遭遇难料,正如天有晴雨风雪,不可测。人道是居安思危,需得未雨绸缪。此言,不过是寻常一井,观而得之。晚辈有一义姐,置一田庄于常德,无甚水源,于是掘一井,水盈,日夜流之,实为可惜。彼为近山之地,水源难得,于是掘地再为池,如是,井中所溢之水,便入塘中。一待天旱,井水略枯,塘中之水便可一解四周旱地之所需。”
周叙不太懂这些经世之道,他不喜周复儿女经商,屡屡不满,于是周夫人也只保留原有铺面,不敢再扩大。周叙的想法是,买地可以,经商为奸,不妥。此时听得文箐这般侃侃而言,先前几句还点头,后几句一见其开始论证,便有些皱眉。这与八股破题可是相差甚远了。
可是周忱这人善理财,对于他这个地方官来说,可是比周叙那左庶子的责任重大,他被宣宗派来就是督促南直隶各府钱粮一事,是以十分在意这个话题。便逗着她道:“这井水同贫富又有何关联?不若细解?”
文箐一愣,见周叙微点了个头,便道:“故而,井水如此,家国米粮钱财尽皆有如此理,丰年存粮,乃未雨绸缪,饥年开仓,国人少饥。如若存粮不足,势必开仓之举少有,粮价必上涨,饥民越发增加。有一例,某地有经世之富家,求财逐利之心起,一待丰年,米贱,积于仓,而积贫之家需得用度,囤积不得,当年米只能贱卖。至荒年,富家高价卖米,贫户无钱,却不得不借钱籴米,于是富者日富,贫者益贫。”
又说得几句,周忱频频点头,赞道:“润章兄有如此孙,便是泉下亦欣然。令孙女年少如此聪敏,当世女子皆难及。”所谓润章,乃周复之字。
周叙打发文箐姐弟下去,谦逊且略有些得意地回应周忱。况钟不喜理财,对于家人亦是约束严谨,不让其经营,生活十分俭朴,听闻周忱对文箐所赞,只以为其是过份夸誉,并不以为然。
文箐没料到的是,自己那番言谈,于周忱后来设立的“济农”仓大有关联。只是文箐在书房的一番话,因得了周忱再三夸赞,临走时又是隐约问及亲事。周忱彼时为从二品官,论官衔,比周叙自然要高出好些级来,可以说周忱这一访,给足了周叙面子。周叙没想到文箐如此受周忱之青眼,故而对文箐亦是刮目相看。
于是,文箐的计划离目标也近了一大步,在欣喜之余,沈家舅舅来给魏氏拜寿,引发了又一场风波,只是日后再回头瞧来,却也真正算得上是否极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