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章 缘故(2/2)
她也是官宦千金出身,虽祖籍在福建,自小跟父母在任上长大,颇有些见识。对江南当时名噪一时的谢家才女,也是有所耳闻的。
“庄太太谬赞了,招了几个女弟子,带着她们学学诗词歌赋。实乃拙夫生前就有教书育人的想法,未亡人替他完成心愿罢了。”谢氏客气道。
接着,两人就聊起了闺中教育来。
倪氏似乎对女子书院的事情,尤感兴趣。谢氏向眼前的人介绍了一番。听得倪氏赞叹不已,遗憾她没开到京中来,家中几个女儿正好缺这样的机会。
谢氏转过头,跟坐在一旁的庄青梅问起,都学过些什么。
“跟夫子认了些字,略懂些诗词歌赋,爹爹教了些简单的义理,母亲又逼着学了些针黹家计。实在不能跟妙妹妹精于琴棋书画相比。”
“她也是在开蒙的时候,九弟在守制中有时间,多了些精力教导罢了。”见她提起妙如,像母亲听到旁人夸自己女儿般,谢氏替她客气了几句。
随后又觉得不对,自嘲地笑了起来,对方的母女俩也意识到这点,跟着也笑了起来。一时间,室内暖意融融,主宾欢畅。
“噫?青儿,怎么没见你去找妙姐儿玩耍,能陪着母亲,跟素安居士聊这般久,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倪氏好似才发现不对劲,打趣起女儿来。
庄青梅扭捏一下,接着向长辈告辞,要离开这里去找妙如玩。
谢氏叫来尺牍,取出带来的礼品,送了她两块徽墨:“上回头次见你时,都要走了,没带见面礼,这回一起补上……”
见钟谢氏竟然还起得起自己,庄青梅又是激动又是感慨,忙施了礼谢过她。随后,就像欢快的小云雀,领着丫鬟奔出了院门。
望着女儿离去的背影,倪氏摇了摇头,半是无奈,半是疼爱地向谢氏唠叨道:“像匹野马,过年后就十三了。不知庄重为何物……”
谢氏也跟着笑了笑:“还小嘛过两年静下来,怕是庄太太会嫌女儿长大了,不若小时候好玩……还是我那儿好,带大一批,又会来批天真可爱的,永远不愁寂寞……”
倪氏也跟着一起笑了起来。
“听说,钟家大丫头早前几年,是居士带在身边,手把手教导的来着?”
见没旁人在了,倪氏把话题转到妙如身上。
“五房回乡守制时,那时见她聪明乖巧,素安曾在旁边指点过一年半载。可惜堂弟后来上京赴任,还是把她接走了……”谢氏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惆怅。
说起来,办女子书院还是妙如的点子,最后她竟然没能跟着自己一起去实现。不过,多亏了这点子,让她这两年,好似重新回到了青春年少的时光一般,日子过充实而舒畅。
想到这里,谢氏嘴角不知不觉微翘起来。
对面的倪氏,见状感叹道:“遇到素安居士这样的长辈,是妙儿这孩子的福气妹妹头次见到她时,也是喜欢得紧。加之我那大丫头,跟她常在一块玩耍。真像我家多了个女儿般……”
说着,倪氏长长叹了口气,道,“妙丫头处处都好,就是亲娘去得早,家中的……咱们在旁边看着,有时都觉得心疼……”
“谁说不是啊不过,她还有点是幸运的。堂弟挺看重她的。听说,前头那位九弟妹,是个极贤惠识大体的女子,当年为供堂弟读书,她和五房的婶婶,吃了不少苦头。可惜命薄,刚生下孩子,就……要不,如今妙儿的亲事,也不会那般波折……”谢氏由衷地叹道。
“唉钟大人也是个实诚人,换了别个,不说为自己前程,就是为了女儿的亲事,只怕是早就……如今尚书府那边,怕是也是这个缘故……多好一门亲事……本来谢老太君那关,都过了。”
“怎么?当时提亲时,就知道钟府是这种状况了,如何又变了?没转寰余地了吗?”听到提起尚书府,谢氏脑中的那根弦,顿时崩紧了。
“您有所不知,当时提亲时,谢家原也没想太多。只因当年钟御史跟程太傅,是故交好友。因当年没保下钟老太爷,照顾他的妻儿,这些年来,程家老爷一直心怀愧疚。后来在回京的船上,妙丫头无意中又救起了谢小公子。加之两派间在争斗,难免会伤及无辜,程太傅更觉得愧对钟家。就想给忠肃公的嫡长孙女,提前安排个好归宿,让自己女儿以后好好待妙儿……”
谢氏连连点头,接口道:“没想到,五堂叔还跟程家有这段渊缘。”
“可惜先前被钟太太拒了。如今杨家摊上这事,谢老太君一生稳健作风。自是不愿嫡亲孙子,跟乱臣贼子的亲眷扯上关系。谢家也分成两派了呢”
对方把话都说到这份上,谢氏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若钟澄跟杨家没关系了,这门亲事一定能成。将来妙儿嫁过去,也不至于受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