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卷 第二十章 犯我天朝者,虽远必诛!(2/2)
“在下确实只是个教书先生。”李群实话实说,“信不信由你。你是个聪明人,自然知道当官和当寇的区别。这一次朝廷集结兵力出战,无论是荷兰人还是刘向集团,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败,时间上只是个早晚问题。刘向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这个势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你的出谋献策,如今你被我扣在这里,你说,他还有胜利的机会吗?”
张旭阴沉着脸,沉默不语。
“所以你也该明白。不只是当官当寇的问题了,是生和死的问题。刘向必死,难道你还要给他陪葬?”李群微笑着继续规劝,“一边是必死无疑,一边是富贵荣华,你张旭是个聪明人,还需要我说得更透吗?”
张旭沉默片刻,大笑道:“张某不敢自称聪明人,但徐海的前车之鉴犹在,张某心有戚戚然,所谓富贵荣华,不过是涂了毒药的蜜糖罢了!”
当年倭患,胡宪宗劝降徐海,许以高官厚禄,徐海心动,自剪羽翼归附,事后却被胡宪宗派兵包围,围歼自杀而死。前车之鉴犹在,张旭所言也不无道理。“既然横竖是个死,张某又何必出卖知己,连死都要落个骂名!”张旭脖子一梗,眼睛一闭,引颈就死。
“张旭。所谓知己,也不过是利用关系罢了,你当他是知己,他当你是什么呢?”李群一笑,“你好好想想吧。”说罢便让人带张旭下去安置。
张旭被安置在偏方,高床软枕,锦衣玉食,重兵把守。
张旭离开后,李群招来一人。“放消息出去,张旭已然归顺我天朝,务必要让刘向听到!”
那人点头之后。迅速退下。
“知己”?
李群摇头轻笑——怀才不遇的人,一旦遇到了一个能赏识他的人,那股迂腐之气便油然而生,所谓士为知己者死,简直是一句笑话。
当年,汉武帝听信谣言,以为李陵叛变就将之满门抄斩,李陵气氛悲痛之下,别无选择投向了匈奴人的怀抱。刘向自然不能与汉武帝相比,李群也不会自比匈奴,但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那些看似拙劣的计谋却因为人心的阴暗而屡试不爽。
李群知道,刘向不会让他失望的。
张旭啊张旭,你也有父母高堂,妻子儿女,这“知己”二字跟亲情比起来,孰轻孰重?
李群在心里叹了口气,他也想自己的妻子儿女了。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女子不得随军,他和菊年、孩子这一别,已经一个多月了。虽有书信往来,却也是许久一封,那三封家书被他珍而重之地藏了起来,菊年一张纸上写了殷殷嘱托万般思念,另一张却画了贝贝的小模样,拳打天宝,脚踢墨墨,这丫头长大了,也是个不得了的人物啊……信纸左下方,盖了个小小的胖胖的手印,五指短短,斜斜印了一记,旁边还有个小脚印,李群看着便忍俊不禁,想象着菊年按着小丫头的脚丫子画押便觉得有趣。
听说这几个月的孩子长得快,忘性也大,不知道到时再见。她会不会忘了自己这个阿爹,自己会不会认不出小贝贝。
唉……
男儿何不带吴钩。什么建功立业都是假,为的也不过是守护自己的家,面向强敌,把所有的战乱拒之国门之外,给背后的家人打下一片安宁和平的锦绣河山。
郭雍进门的时候,看到李群又在看家书,咧嘴一笑道:“嘿,你也这般儿女情长。”
李群收了家书一笑,“彼此彼此。”
“我还没看过你家女儿,听萧锦琪说,小模样长得天上少有人间无双,不如我们结个娃娃亲……”
“咳咳……你来找我有什么事?”李群打断他的话。说真的,他对郭雍和玉宁公主的儿子不抱有太大期望,那孩子性子要随郭雍就太憨直了点,虽然好驯服又听话,但是只怕不够聪明。要是随玉宁公主,那又怕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算了,女儿才几个月大呢,以后再说吧。
“刚刚张旭让人来报,表示归顺了。”郭雍被这一提醒,终于想起正事了。“听说张旭是个硬骨头,你怎么让他归顺的?”
李群微笑摇摇头,“再怎样硬的骨头,都会有弱点。一个重‘知己’情分的人,绝不会是个冷血之人,刘向杀了他的父母妻儿,你觉得他还能为知己者死吗?”
“刘向杀了他的父母妻儿?”郭雍一愣。“我怎么没听说?什么时候?”
“嗯……”李群低头沉吟片刻,“大概就在今天了吧。”
“啥?”郭雍有些疑惑,就消息传递的速度说来,刘向杀人和张旭归降似乎应该有个时间差,无论何者在前,这中间应该都要有一天的时间差,怎么会在同一天发生?
李群看出他的疑惑,耐心解释道:“我昨天夜里便让人放消息给刘向,说张旭归顺了,然后又让人告诉张旭,刘向杀了他的亲人。”
于是今天,双方都把这个谎言坐实了。
外人看起来很拙劣的计谋,但历史一直在重演,玩的是心计,因为一千年,两千年,无论环境怎么变,人性的弱点,始终不变。
——————————————————————
以史为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