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七节(2/2)
也仅仅是偶尔。
贾瑾虽然心里十分地焦躁,面上却不显,照常过日子。每天先给父亲贾赦请安、送贾赦出门,给母亲邢夫人请安、伺候邢夫人梳洗,跟母亲一起去给贾母请安、陪贾母说笑用饭,午间回自己的屋子,处理自己的事务,下午午睡起来以后,或者跟嬷嬷们学习各种规矩、女红,或者读书习字,晚上,等贾赦回来,再去给父亲省昏道辛苦,跟父母一起用晚饭。有时,贾瑾也奉召进宫,小住几日;有时也跟着邢夫人出去应酬,结识些同样是官宦人家的姑娘们,交换些小道消息。
这就是贾瑾的生活。
考虑到荣国府还有贾宝玉这个活宝,虽然贾政已经几乎是日日守着儿子,可是贾宝玉的没规矩的行为已经成了众家官宦人家的太太奶奶们心中的一根刺了。邢夫人和贾瑾自从那年二月的赏花宴之后,就没有请人家到荣国府来做过客,反而在贾瑾的庄子上,招待过那些女眷。好在贾瑾为了安排庄子上每年越来越多的流民,将庄子到京城的城门这一段路,都用水泥浇筑了,倒也便宜。
此外,林如海为贾琮兄弟诸人介绍的先生已经到荣国府里上任了,不然,光贾琮上学一事,就会让贾瑾暴走。林如海介绍的先生,是一位同进士出身的致仕的老大人,虽然比不得林黛玉的启蒙老师贾雨村是进士出身(进士科出来的三鼎甲,就是状元、榜眼、探花,此三人被称为进士及第,第四名被称为传胪,从第四名开始的前百名一般会被授予赐进士出身,剩下的同科参加殿试的士子,通常被授予赐同进士出身,也就是同进士。),却也是极好的了。而且对方的品行也是过硬的,在官场之上,素有美誉。
而贾瑾在九堡的书院已经正式投入使用。第一任山长,就是在翰林院呆了十余年、数年前致仕的老翰林董大人。这位董大人还是贾瑾说服了父亲,三顾茅庐,才请动他出山的。
不仅如此,贾瑾还跟着贾赦,一家一户地到朝中诸位大臣和饱学鸿儒家里拜访,只要在学问上有些名头的,他们父女两个都拜访到了,请对方有闲暇之时去书院讲课。虽然,很多人,尤其是那些官员,口头说自己考虑看看,不过也有不少人当场答应了下来。在勋爵之家,不少人看不起贾赦(父系社会,女儿靠边站)对读书人如此礼遇,甚至到了有些低声下气的地步,可是在清流之中,贾赦的名字又上了一个台阶。虽然很多文官,包括有些饱学鸿儒,看不上贾赦没有功名又没有读过多少书,却都认为贾赦这个人有向学之心,又尊师重教,为人也不错,又是个大孝子,值得交往。
尤其是礼部、吏部、御史台的官员们,看贾赦越发顺眼了。中国社会就是人情社会,想做事就必须先会做人,而做人就是混圈子。读书人的圈子,就是学问。贾赦这个纨绔子弟出身的宅男本来是被排斥在这个圈子之外的。可是贾瑾在京师建立的那一座座藏,成为了贾赦手里的一块敲门砖,让读书人的圈子为贾赦打开了那么一条缝隙。而贾赦为了书院的先生一事,不问高低贵贱,都一一上门拜访的行为,让贾赦拿到了进入读书人的圈子的通行证。
也许贾赦这个人不能出口成章、不会引经据典,可是贾赦会做人,知道放下姿态。加上贾政这个弟弟一比较,朝中每一位科举出身的官吏,都能感觉到贾赦不卑不亢、有礼有节,对贾赦也更加包容。相对的,贾政发觉自己的日子越发的不如意,同僚们对他的排斥越发严重了。贾政到工部报到的时候越来越少(贾政是工部员外郎),对督促贾宝玉读书一事越发上心。
【贾政心语:既然我没可能超过我大哥了,那我养个会读书的好儿子出来。我自己比不得大哥,但是我相信,我的宝玉绝对不会输给不摸书本的贾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