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气不平元春起邪心 争高低宝钗涉歧途(2/2)
这次贾瑾被宣召进宫,自然是为了盐政上的事情。
这次林如海破釜沉舟的行为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江南不但多上缴了近一半的赋税,就连私底下,林如海还秘密地储存了大量的粮食,准备与盐商们打商战。
贾瑾当着皇帝的面,再次给了林如海一百二十万两银子,作为追加的购粮款项。
“必须尽可能地收购粮食,尽量削减盐商手里的粮食储备。”贾瑾与林如海一左一右,跪坐在皇帝跟前,“可惜为了防止打草惊蛇,我们还不能使用强制手段,让盐商交出手里多余的粮食。”
林如海道:“其实,还有一个办法,就是摊派。借口需要在冬季修运河,向盐商们摊派粮食。”
向商人摊派各色费用,是中国官场的惯例。无论是官府的大小官员在人际往来上向商人摊派费用,还是各色保护费,抑或是想修河堤、赈灾之类的事情,商人都要出钱出力,还不一定能够得到好名声。总之,这是中国官场的潜规则。
贾瑾不喜欢这样的惯例,她认为这对社会风气、市场安定和公平有序,会有及其严重的影响。
但是皇帝显然不这么看。他甚至开始低头沉思,这样做的可行性。
“青和,你怎么看?”
贾瑾躬身行了一礼,道:“圣上,臣女担心,那些盐商们会向百姓们转嫁风险。一方面,朝廷向盐商们摊派粮食,一方面,盐商或是利诱或是威逼,强行收购百姓手里的粮食。那么,来年,青黄不接的日子会来得更早。”
皇帝转头,看看林如海。
林如海道:“圣上,这不妨事。百姓们每年都会留够足够的种子粮和口粮,其余的粮食,百姓们,都会卖掉,准备过年。就是盐商们出高价,能收购到的,也是有限的。而且,就算是盐商们,利用强制手段,未必百姓们交出口粮,不是还有通政司吗。”
皇帝的脸色缓和了下来。
贾瑾道:“姑爹难道忘记了,之前公主们可为了保证秋收,可拿出了自己的体己,为百姓们筹备种子粮呢。”
林如海道:“青和郡君难道忘记了。那是大灾之年才会有的举动,等闲可没有这般好处。而且,江南可不比京畿,若是江南遭了灾,京城可不会马上得到消息。若是中间运作一番,让百姓们意识到,这是京畿特有的,自然就没有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