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商朝武乙的改革(2/2)
武乙在位时,曾攻打过夷方,虽然夷方短暂屈服,但没有被消灭,此时被称为人方或尸方。
前面介绍过周朝的先祖也是豳国的开创者是公刘,公刘有子庆节。
公刘建立的豳国经九世传位,到古公父,前后三百余年历史。(经历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公非,高圉,亚圉,组绀,父)
《史记周本记第四》记载:“庆节卒,子皇仆立。皇仆卒,子差弗立。差弗卒,子毁立。毁卒,子公非立;公非卒,子高圉立;高圉卒,子亚圉立。”
亚圉卒,子组绀立;组绀卒,子父立。
公刘居豳300百多年之后,古公父继位豳公。
古公父,姬姓,名(dǎn)。上古周族的杰出领袖,周文王祖父,周王朝的奠基人。古公父在周人发展史上是一个上承后稷、公刘之伟业,下启文王武王之盛世的关键人物。
公刘之后,戎狄的势力范围逐渐扩大,周族陷入了与戎狄间大规模的摩擦冲突中。
到了古公父时期,商王武乙实施暴*政,激化民族*矛盾,导致戎、狄等游牧部落常常侵犯商朝疆土,而豳地首当其冲。
西边义渠戎国(甘肃庆阳宁县)等部落不断侵入豳地。因为古公父娶的就是戎人姜氏之女(羌族),所以古公不愿和戎人打仗,所以用和亲的方式缓和与戎人的矛盾。
考虑到整个部族的发展需要,父委曲求全又向北面的狄人进献财物以期在退让中求得发展和生存,但狄人不守信,仍对周部族进行袭扰,甚至强索土地,豳人义愤填膺,纷纷要求一战,可古公父说“我不以养人之地去害人”。
武乙六年(bc1153),古公父无奈带领部族迁徙,最初想迁至先祖后稷的领地古邰地(今陕西武功),但由于战乱影响,最终率姬姓氏族二千乘离开豳地向东南进发,翻越梁山后沿着沮(ju)水(陕西韦河)西进,然后渡过漆水(陕西横水河)来到岐山(箭括岭)之下的周原(陕西宝鸡岐山县与扶风县),因为豳的国名,所以又将这里称为南豳。
周原位于陕西关中平原的西部,包括陕西省岐山、扶风两县的一部分,北倚岐山,南临渭河,西侧有河,东侧有漆水河,水源丰富,气候宜人,土肥地美,适于农耕与狩猎,岐山本身又是天然的御敌屏障。经占卜后大吉,古公父决定在此定居,从此姬姓的部落就自称为周人生活在周原上的人。豳地的人视古公为仁人,扶老携幼纷纷复归。
周原上热闹起来。周人们锄草的锄草,砍树的砍树,放火烧荒后,立即开始了耕作。他们两个人一组,一个在前面拉,一个在后面推,共同使用着一副犁地的木耒,总共大约2000人、1000张耒在周原上拉开了架势,从低处耕到高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