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殷八师解散(2/2)
bc998年,周康王九年,唐叔虞的儿子燮(又称燮父)将国都迁于晋水边,这里属于周室直辖领地,燮父在这里建立了华美的宫殿,这实际上没有得到周康王的批准,但是周康王还是通知当地的官府退出了燮父的居所周围,并改唐国为晋国,燮父成为第一代晋侯。
bc995年,周康王十二年六月,周康王御驾丰邑,在这里锡毕公命。锡命的意义,前已有述。
秋天,毛懿公薨。(周公的九弟毛叔郑(姬郑),封于毛,即毛懿公。)
bc991年,周康王十六年,锡齐侯命。(齐丁公姜在吕尚去世后继任周王室太师,掌管整个周王朝的军政事务。)
楚国国君熊绎与鲁国国君伯禽、卫国国君卫康伯、晋国国君晋侯燮、齐国国君齐丁公都对拥立周康王起到作用。
由于齐、晋、鲁、卫四国与周康王亲缘较近,因此都得到周康王赐予宝器。而楚国与周康王无亲缘关系,所以没有得赐宝器。
其中最重要的是周公建立的周朝东部的守备部队,以殷人为主的殷八师,可能因为得不到周康王的信任,而被解散。
殷八师是周公解决淮夷时的重要力量,其核心为当初的武王伐纣的主力大军,被分散到三监看守武庚,后来三监以之为主干,吸收大量殷人,成为三监造反的主要力量,三监失败后,被周公收编,而成为周王朝东部地区,以洛邑(成周)为中心的主要武装力量。其编制大约为两万人。
周康王将殷八师解散后,将之分散赐给有功的齐、晋、鲁、卫四国,成为后来四国武装力量的基础。
周公建立的周朝中央军,成周八师、殷八师、西(宗周)六师。其中周人组成的成周八师和西六师无疑最值得信任,但是殷八师代表着中原地区的人心向背。现在周康王将之解散,说明周对殷人的不信任,殷人的重心开始向着这四国转移。
周中央的军事力量开始削弱,由原来的六万人降为四万人,最重要的是失去了中原的人心支持,诸侯的力量开始增强,为周王朝的衰败添加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