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世界演义 > 第四十一章 帝禹灭三苗

第四十一章 帝禹灭三苗(2/2)

目录
好书推荐: 保卫萝卜1644 心经的故事 商界风云 网游之神级枪神 司茶皇后 无限之我们是妖怪 盖世武神 太后要逆天:将军请上榻 宠后之本宫无耻 永恒仙尊

bc2164年,三苗再次发生叛乱,禹不得不再次征伐三苗。当时,三苗地区发生大地震,农业大幅度减产,禹乘机发动大规模进攻。他在誓师动员时说:“三苗不敬鬼神,滥用刑罚,违背天意作乱,上天现在号令我们要对它进行讨伐。”

交战开始,战斗十分激烈,互有胜负,历时70天之久。突然,战场雷电交加,三苗领袖不幸被箭射中,苗师大乱,溃不成军。

《墨子非攻》详细描述了这场战争的经过:“昔者三苗大乱,天命殛之,日妊宵出,雨血三朝,龙生于庙,犬哭乎市,夏冰,地坼及泉,五谷变化,民乃大振。高阳乃命玄宫,禹亲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四电诱祗,有神人面鸟身,若瑾以待,矢有苗之祥,苗师大乱,后乃遂几(微)。禹既已克有三苗,焉磨为山川,别物上下,卿制大极,而神民不违,天下乃静。则此禹之所以征有三苗也。”

《墨子兼爱》还记录禹出征前的誓言:“济济有众,咸听朕言:非惟小子(按即禹),敢行称乱,蠢兹有苗,用天之罚,若予既率尔群对(邦)诸群(辟),以征有苗。”

从誓言来看,此时的禹不仅接替了舜的地位,而且比舜更有权威,俨然国王。这是阶级社会取代氏族社会的重要信息。经过这次摧毁性的打击,三苗就此衰微,即所谓“后乃遂几”,三苗之地也纳入了夏王朝的直接控制之下,而作为三苗北疆的随枣走廊一带,自然是首当其冲了。

这一变化在江汉地区原始文化发展序列中也有所表现:夏初,夏文化的影响通过南阳盆地,沿着随枣走廊,达到了长江之滨。如在河南淅川下王岗(即“丹水之浦”)、湖北宜昌白庙子、随州西花园和黄陂盘龙城等遗址中,均发现了一些早于商,晚于龙山文化而与二里头文化相同或相似的陶器。如二里头文化中比较典型析器物如橄榄形罐、口沿捏花边的(或称鸡冠形)罐、澄滤器、三足盘、四足方鼎等,在这些遗址中也能见到。这大概是禹占领三苗地区在考古上的反映。

三苗败亡于大禹之手后,三苗被迫解散,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族人向西迁徙,形成****时期姜姓的羌族,成为夏商周时期西戎的文明主体;大部分三苗族人留在了荆楚之地,发展为苗瑶族,成为夏商周时期南蛮的文明主体。所以蚩尤是羌族和苗瑶族的祖先。

在历次战争中,不少苗民沦为奴隶,“子孙为隶,不夷于民”,被强制劳役。这些苗民的后裔,也是形成汉族的先民之一。此后,史籍中不再见三苗的活动。现代的苗瑶就是三苗的后裔。

《后汉书西羌传》说:“西羌本出自三苗,羌姓之别也。其国近南岳。及舜流四凶,徙之三危,河关之西羌地是也。”这就是说,羌族是出自三苗,是三苗的后裔是姜姓的别支。

据史料记载,姜姓就是西北一带原来的姜族,(由姜姓可知其与蚩尤一样为炎帝的族裔,西北的姜族即为马家窑文化时期炎帝族的后裔,因不愿向黄帝称臣而避居偏远,渐失文明先进性,现代的苗、瑶、藏各族都与之姜族有联系。)姜族开始并不占据优势,直到舜和禹先后击败三苗之后,姜姓的一部分三苗族人移居西方之后,姜族(羌族)才强盛起来,以后逐渐南迁和西迁。

目录
新书推荐: 谍战:红色掌柜 横推亮剑 谍战:我能听到心声! 抗战:通电全国,出关 锦画江山 抗战:两军对垒,你开全图? 容颜皇后 民国大能 妻乃大元帅 铁血抗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