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 八十个臭皮匠换?(2/2)
“哦?多少?”杨全一副洗耳恭听的模样看着浅田。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从废墟上爬起来的rb,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展起来,其国力增长速度之快,令世界震惊。
rb的经济发展始于1955年,从1955年开始的“神武景气”十九期间,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12%,消费热逐渐升温。
从1957年开始,消费品的“三大神器”—洗衣机、电冰箱、黑白电视机迅速普及,进入寻常百姓家。家用工业品的增长率中,电视机达到47倍,电冰箱到24倍,普通工人2个月的工资即可买1台电视机。rb的消费时代开始来临。
接着,从1958~1961年,rb经济又经历了一场长达42个月的景气,超过了“神武景气”,rb人称为“岩户景气”。
在这一期间,国民生产总值每年递增10%以上。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重化学工业投资迅速增长,生产大幅度增加。钢铁、机械、电力等产业部门形成投资引发投资的循环过程。
同时随着工资的提高,食品消费比例下降,耐用消费品、娱乐和交际费用比重增加,娱乐消费意识上升,保龄球、高尔夫球、滑雪、旅行成为时尚,追求生活舒适成为时代潮流,rb出现了“大众消费社会”。
1960年池田内阁为了推动rb经济的发展,采纳经济学家下村治的建议,通过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主导思想。
1967年,rb提前完成翻一番的目标,实际国民收入增加了一倍。到1970年该计划完成之时,rb的国民生产总值已先后超过法国和德国,仅次于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
到1980年工资水平就已经与美国持平。高工资提高了消费能力和国民的敬业精神,为其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而持久的活力,使rb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小林离职前的工资是30万日元每月,所以他期望来中国后工资最少30万日元每月。按时发放工资也是一个要求,因为他担心大陆这边工厂随时倒闭。”
85年9月的广场协议以前日元对美元的汇率是一美元等于250日元左右,88年1月一美元等于120日元。同等对比1985年一美元等于2.93人民币,1987年一美元等于3.72人民币(当然兑换人民币官方和黑市是不一致的)。
88年1月,因为广岛协议签订,日元开始升值从最初240元变为120元。这个时候的rb正是歌舞升平,泡沫经济最高峰。夜店里见面礼是金表,卡座里用来擦汗的现钞。高尔夫平民化,街上跑车随处可见。
20万日元就意味着2100左右美元,同样是将近8000块人民币。每月8000块的工资对现在中国来说,简直不可想象。杨全知道这个工资对rb来说是很简单,正常的一件事。
但,同意这个条件的话卡在喉咙无法说出。艰难的扭动脖子,杨全还在计算。如果提高研究组每个员工工资,按一个月100元计算,8000块则意味着他可以招80个员工。
难道80个中国人都抵不过一个rb人吗?
浅田理解此时杨全心气,这个条件放在最后才说,也是这样原因。最终的结果是选择是什么,他都不干涉。
直到午餐结束,杨全还是没有给出回复。说是思考,但是浅田与杨全已经知道答应了。有时候犹豫也是种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