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 希望工程的出现(2/2)
方向定下来后,和浅田俩人走在后面一路嘀嘀咕咕补充着聊着。
初夏的天气,寒暖恰恰相宜,山野的风吹到脸上,暖的让人想到游泳。新绿才上满了枝头,并不茂密。一簇簇的杏花夹杂在山阿林木的中间,远看像一朵朵的停云,近看那鲜亮的颜色像发出透明的光。
“看到这片风景,让我想起了一位文人”浅田夫人落在身后突然出声道,杨全抬头看见三妹和姥爷俩人无忧虑乐呵呵的在前面走的老远,这才发觉浅田夫人一个人没人陪同说话。
“哦,夫人想到谁了?欧阳修?”杨全第一反应曾在此写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上之间也欧阳修。
“不是,方令孺方教授。”
夫人说出的人名,让杨全摇头不知。
“安淮桐城人,“桐城派”代表人物方苞的后代。年少留学美国,在hsd州立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读书。1929年回国后,先后任青岛大学讲师和zq国立剧专教授。后在sh复旦大学中文系任教授。建国后后被选为沪城妇联副主席。曾经些下散文《琅琊山游记》,非常美的文章。”
“有机会拜读下,我对散文了解甚少。”杨全思索半天好像没有听过这位教授,遗憾承认没有读过她的书。
“我也是来之前,认真学习的。”浅田夫人谦虚地说道。
“可不能小看我家人,我妻子是文学专业毕业,要不是预见我,她就在长安任职当老师了。另外你也不知道我母亲,正在参与一项资助贫困学生的官方活动筹备中。后期如果有消息了,还得拜托你捐助点资金。”浅田露出一副高深莫测的表情说道,他是为自己母亲参与这项爱心活动而感到自豪。
“资助贫困学生?希望工程吗?”杨全不假思索接道。
“希望工程?不知道,没听过。他们那个活动还没定名字呢。”浅田摇头说道,不过嘴上叨叨念:“希望工程这么名字还浅显了吧,听起来就不怎么样。”
杨全冷静思考,回忆着希望工程是什么时候才有的项目,自己这么多年从来没有注意到这个是什么时候建立的,只记得大眼睛姑娘。
其实在1988年,我国颁布了《基金会管理办法》,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基金会的立法。该管理办法第一次通过立法的形式明确了基金会的法律性质和法律地位。
这一年,共青团十二大通过了体制改革的决议,会议后成立了共青团中央事业开发委员会,委员会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筹办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
中国青基会成立后,做什么类型的公益项目成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资助贫困农村孩子上学的“希望工程”破土而出。
其实,“希望工程”的诞生是一个必然。80年代末,我国每年有100多万小学生因家庭贫困交不起四五十元的书杂费而失学。
1986年,团中央派人在gx柳州地区进行了两个月的调查,经调查发现,“jxyz自治县共和村,全村人2000多人,解放后没有出过一名初中生,辍学率达90%以上。”
1989年初春,时任中国青基会秘书长的徐永光先生和几位志同道合者在办公室里畅想基金会的发展方向。大瑶山孩子渴望读书的眼睛在徐永光脑海中闪现,希望工程的灵感也跃然而出。
1990年小平同志为“希望工程”题名,并以一个老党员的名义两次向希望工程捐款。也是同年希望工程在安淮省jz县援建了第一所希望小学,大眼睛姑娘也是这所贫困县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