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正人汇聚(2/2)
权义如期把受贿名单送了过来,上面全是各司的头头脑脑,其中东厂就占了其中的三分之一。
查一查到底朱佑桓当即下令,命锦衣卫包围东厂衙门,把整个东厂一窝端,接着兵分各路,只要是在京城置办豪宅的,全都抓起来押送锦衣卫大牢,酷刑加身,抄没家财。
锦衣卫的酷刑多了,很快一大批宦官送命,谁知朱老六矛头一转,大骂锦衣卫滥施酷刑,命人把各种刑具统统搬到街上,当众烧毁,锦衣卫一干官员全都送交刑部查办。
此事立即掀起惊涛骇浪,朱佑桓的名声传遍了北京城,对于东厂和锦衣卫的倒台,人人抚掌称快。弘治皇帝急命权义传旨,召朱佑桓觐见。
面对着神色复杂的皇兄,朱佑桓轻声道:“太监误国,锦衣卫必须禁止私设刑堂,宋朝就是先例。”
明显兄弟是要赶尽杀绝,想要一劳永逸的除掉宦官,并且限制锦衣卫的权利,对此身为皇帝的朱佑樘不敢苟同,身处的位置不同,想法自然就不同。
从小到大都有太监陪伴,尤其还有权恩老大人的珠玉在前,朱佑樘信任太监,而太监就是帝王的耳目,没有了太监制衡文臣,没有了锦衣卫暗查百官,朱佑樘担心今后被朝臣欺上瞒下,圣旨出不了紫禁城。
朱佑桓对此心知肚明,借机说道:“皇兄,不知这亲戚和宦官孰亲?”
朱佑樘先是一愣,说道:“那还用问,亲戚亲戚,宦官岂可与之相比?”
朱佑桓笑道:“那放着几万亲戚不用,为何一味的宠幸太监呢?”
皇帝脸上微微变色,低声道:“这其中的缘故,你难道不知?重用各地宗室,为祸更大。”
“不然”朱佑桓摇头道:“臣弟不是指有爵位在身的宗室,而是指失去爵位的普通子弟,现如今朝廷不许他们务农,科举,经商,每月领受一份钱粮,蹉跎一生,大好年华就这么虚度了。为何不允许他们读书做官呢?与皇族没有任何威胁,出身又不同,稍加栽培,不难成为陛下的心腹。”
朱佑樘好半天没反应过来,深思半天,为难的道:“不妥,万一要是进入中枢,把持朝政呢?”
朱佑桓心里叹了口气,家天下,家天下,哪怕出现无数权臣奸佞,做皇帝的都不想看到一个忠心耿耿的自家人存在,盖因他能威胁到帝位。
自己不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嘛即使皇兄再信任,也不能轻易插手朝堂政务。
“皇兄,朱家子孙将来会越来越多,再过几十年,就是十几万的儿孙,百年后,可能人数会多达上百万,全都无所事事,饱食终日,不识字,不会种地,不会谋生,就连穿衣都不会,像那养在圈里的猪牛一样,任人宰割
将来万一有外敌入侵,京师一旦被异族攻破,皇位没了传承,难道要靠日渐**的文臣,还是贪生怕死的武将抵抗?再说都是朱家后代,您就真的忍心不管?就算不能进京任职,起码在地方可以担任些闲职,兴修水利,劝导农桑,教导学问,做做言官,不好吗?”
这话说的委婉多了,朱佑樘不禁频频点头,纵观千古,没有哪个朝代会永远传承下去,居安思危,必须要考虑到今后。
其实这些年来,普通宗室要求读书科举的呼声很高,有的是胸怀大志的青年,宁肯放弃宗室身份,也要和普通文人一样,报效朝廷。
朱家子孙闲来无事,生孩子的速度甲于天下,十几年就翻一倍,立国之初制定的宗室国策,时至今日确实不合时宜了,供养庞大的宗室子弟,越来越成为朝廷的一大负担。
历史上几十年之后,嘉靖皇帝就受此压力,准许普通宗室科举做官,和朱佑桓的建议几乎一模一样,不许担任官府要职,但即使如此,朱家子孙还是涌现出很多好官,造福一方。
朱佑桓继续劝道:“凡事有好有坏,说起来,还有谁人比得上自家兄弟对皇兄的忠心?骨肉相连,本就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科举做官就意味着今后身为人臣,国法可以惩处,与普通官员无异,只要加以限制,皇兄就等于多了一大批嫡系,分布在天下各地,足以对各地官吏产生震慑。”
朱佑樘连连点头,可是最终说道:“此事事关重大,不可操之过急,还要征求大臣的意见。”
朱佑桓心中暗笑,拿文臣的死敌太监和宗室子做闲官来比较,是个人就知该如何选择。他要做的,不单单是企图往文官里面掺沙子,今后还要提升武将的地位,起码也要几股势力相互制衡,绝对不能任由文人一家独大。
更多到,地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