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主攻(3)(1/2)
而这尉迟憞,一计不成,又再生一计,所谓情急之下,计从心起,这都是让新来的这位高监军给逼的:他把军队后撤了对崖的人,眼睛看不见的地方,心想只要对方一上岸,就立刻掩杀过去,对方背水而战,势必惊慌失措,弄得好的话,可以逼对方跳河。
背水一战,是兵家大忌,但以做为让对方处于绝地的战法,其实是一把双刃剑,结果相反的著名战例的楚霸王项羽的破釜沉舟之法,各韩信的背水列阵,兵被处于死地而生的例子。
但这一打仗的技巧,确实要看是什么人在用,和用在什么人身上。
对于名将韦孝宽来说,他看出了对方破绽:
首先是人,来的不是尉迟迥,却是他这位没打什么大仗,却因为尉迟迥大概是想起上阵还需父子兵这句话的缘故,让他领了十万人马前来,但打仗讲究的是人的问题,而不是人数的问题;其次,这位后退的距离,现在给出了一个机会,对方挥军杀过来行进需要的距离,与这边渡河的时间之间的关系,并非是固定不变的。
渡河可以加快,狭路相逢,那要看谁更快,却乘机擂鼓齐进。
而且,狭路相逢勇者胜,还要看士气。
所以韦名将命令擂鼓,这是为了快,更快;也是为了厮杀前的兴奋,向前进,向前进、进!
而这高颎,却在全军被后放了一把火。
是把桥烧了。
这二人一阳一阴两招,要做的是,学习楚霸王,学习韩信,让广大士兵们都知道,要是往回跑,是来不及再修桥的。
韦名将军,往前冲,不顾死活,这是很要命的。
而尉迟憞军,这人是不是真在瞬间变化的战局而前,表现出差一、二秒或分种的“迟钝”,不知道。不过,尉迟憞军同样广大的士兵们,知道反正身后有很广阔的地方,可以跑,向前者可能死,向后者,无非会被人说是逃跑,那当然选择逃跑,傻子才不向后转,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