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八章:战西北(二十)(2/2)
直到现在,明帝国才发觉可能要出事。没有人知道哈里·苏丹是打算就此止步,还是南攻嘉峪关,或东走居延海。总之“朝廷闻帖木儿假道别失八里率兵东,敕甘肃总兵官宋晟儆备。”
宋晟是朱元璋开国时的老将,曾在江西、广西等地作战,后来“四镇凉州,前后二十余年,威信著绝域”。朱棣对他极为信任和欣赏,“进后军左都督,拜平羌将军……专任以边事,所奏请辄报可。”不过,公元1400年伊斯坎达攻略于阗等地,宋晟却坐视不救。可能宋晟当时身体已经很不好了,多次请求回南京,朱棣都不同意,直到他在1407年病逝。朱棣起兵之日,良臣猛将尚多,但此时张玉、王真、陈亨、张武、谭渊等大将均已死,邱福、刘才、陈珪、郑亨、孟善、火真诸将皆为一勇之夫,“或从起籓封,或率先归附,皆偏裨列校,非有勇略智计称大将材也。”能独当一面者,惟硃能一人;以谋略著称者,也独姚广孝一人。降将中,平安、何福、顾成虽号称宿将,但都难堪重任,盛庸、耿炳文则早已自杀,李景隆被软禁在家。
1404年的明朝实在是多事之秋,朱棣在这年十月“籍长兴侯耿炳文家,炳文自杀。”十一月,“下李景隆于狱”。耿炳文、李景隆的人品和才能自不足道,但毕竟为降将之首,二人无端得罪,朱允炆旧臣难免人人自危。此前,属国安南发生政变,“八月丁酉,故安南国王陈日煃弟天平来奔。”朱棣已经开始准备南征安南了。为了追捕朱允炆,郑和也正在东南沿海加紧造船。这样看来,朱棣的后方实在问题多多,很难全力投入与帖木儿的大战。所幸北元自被蓝玉击垮后,一直分崩离析,尚不足为患。
撇去缺乏良将劲卒不谈,明朝此时最大的问题有二:一是信息不灵,对帖木儿来袭缺乏准备;二是内部潜在叛徒颇多。据记载:“永乐四年五月,命鸿胪丞刘帖木儿护别失八里使者归,因赍彩币赐其王子哈散。明年遣使贡玉璞方物。使臣言,回回行贾京师者,甘、凉军士多私送出境,泄漏边务。帝命御史往按,且敕总兵官宋晟严束之。”众所周知,甘、凉军士中回族、蒙古族多,尤其是穆斯林多,此次事件显然与前一年帖木儿东征有关。他们既能私送回回行贾京师者出境,还敢“泄漏边务”,当然更会在战场上临阵倒戈。由此看来,由这些人把守的嘉峪关想顶住帖木儿军的攻势,无异于天方夜谈。
综上所述,如果帖木儿在进军过程中不发生重大意外的话,非常有可能消灭陕西都司和陕西行都司,一举占领陕、甘、宁三省。这时明军主力,即朱棣率领的嫡系部队,应该还来得及赶到河南,与之展开决战。如果明军获胜,自然有望将敌人赶回中亚;如果帖木儿军获胜,那么淮河以北的中国人大概就都得改信伊斯兰教。无论胜负如何,对黄河流域的破坏都将是巨大的,安南远征和郑和下西洋更是只能取消了。
偏偏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正向哈密进军的哈里·苏丹突然得到消息:一代天骄帖木儿大汗死了!
到达讹打刺之后,帖木儿的心情本来很好。他的老对手——金帐汗脱脱迷失竟然派来了称臣纳贡的使者,帖木儿非常高兴,宣布赦免脱脱迷失以前的一切罪恶,还许诺将在征服中国后,帮助脱脱迷失加强他对东欧和北亚的统治。现在是全力出击的时候了,他告别了大部分的皇子和公主,遣他们回撒马尔罕。前线捷报频传,蒙古斯坦看来已经基本被征服,他意气风发,计划在2月11日动身前往塔里木河流域,亲自指挥即将到来的甘肃战役。
中世纪的穆斯林生活不像现代的这样充满禁忌,酒精饮料是允许的,葡萄酒更是最常见的饮料。自从到达讹打刺以来,帖木儿就一直在痛饮。不仅是葡萄酒,他还喝了阿拉克烧酒——中东和远东地区的一种烈性酒精饮料,通常从发酵的棕榈汁,大米或糖蜜中提取。2月11日当晚,阿拉克烧酒突然把他的体温烧起来了,而且越烧越高。亚欧非三大洲最优秀的医生围绕在他的周围,却全都束手无策。2月18日,帖木儿大汗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他生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不要向敌人示弱!拿紧你们的……剑!”宏伟的东征中国计划,也就这样随着他的死亡一道烟消云散。
朱隶时期搞他们应该比较容易,当时打瓦剌跟玩一样,而且开国之初,一切蒸蒸日上,财力人力和组织能力都不是问题。最牛叉的是明军有神机营明显打不过中国.天时,地利,人和,都在明朝这边.帖木尔打不了的明朝基本控制了漠北地区,能够组建强大的骑兵部队和火器部队。朱棣把蒙古打的望风而逃,游牧民族所依赖的天然军事优势已经不复存在。
不过非技术性的东西就难说啦。毕竟几百年后明朝还是亡在同样是游牧出身的女真人手上......元朝初时横扫欧亚大陆,包括土耳其帝国、包括现在的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部分及苏联大片国土,最后还是被新生的明朝朱家势力给灭了!要是在明初时帖木尔来犯明朝,那是送死来了!帖木尔本来就是蒙古人,是从蒙古分出去的,后来独立的,要不早被蒙古灭了。如果是朱厚璁朱翊均这等小儿,那是吹灰之力。
但当时是明初,朱元璋朱棣在世,天时地利人和占尽,量他也打不赢。物业提供的信息极为详细,但是没有说到重点,西方的精神之都罗马数次被劫掠的根本原因多是因为中国,由于汉朝对匈奴的大胜,导致匈奴西迁,就是这些汉朝的手下败将,将西方化作一片焦土,讲话被迫亲自求情;而唐朝对满足的驱逐,使得后来被西方人称作“日耳曼”民族在西方横行一时。可以说罗马的每一次覆灭后面都有中国的强大武功。明朝建国是面对的是元朝极有作战力的40万骑兵和50-100万由其他民族组成的军队,即使如此,明朝都胜利了。靠的是汉族对蛮族的仇恨和多年来对游牧民族的作战经验。燕王朱棣更是长期作战于汉蒙边境并立下过重大功劳的作战将领。想要在明朝武功最为鼎盛的朱棣时代与明朝抗衡,恐怕有史以来还没有哪个游牧民族有这个胆量。这得看他怎么打,.在这里说历史谁的答案都无法确认是对是错
不过我相信他能把军队杀到宁夏之处中国有个特色,如果明君在位,都是往外进攻的。如果昏君在位,只有被动挨打的份。五楼从哪弄来的这么多东东?文言文不太懂哦。不过我还是挺爱看。
历史的记载总是有选择的,包括文人墨客的偏激和虚构。从成就来讲,朱棣、朱元璋都是明君,不然哪会有朱氏王朝的辉煌!论及武功,当属秦汉唐,但如果谈到经济科技,那就属明朝啦。只是朱氏后人不济,未能审时度势,且后来被蛮族女真统治,才丧失领先世界的地位。清朝虽有康、乾盛事,但从现代的观点来看,实际都是假的,愚人认为,清是中国历史上最败落无为的时期,还不如宋代。回来再看,太祖、成主皆为马上皇帝,且决断、果杀,武功谁不一定达到秦汉唐鼎盛时期,但总的来看,仍然是中国封建史中其他时期所不能及者。说中国当时缺乏军事人才实是不该,中国历史上从来不缺少战略家,尤其在几个王朝的前期。而在国事初定、百业初兴的明初,怎么可能不警惕外族蛮夷?呵呵,那种蠢才,还能恢复“汉”制、“清君侧”?显然,5楼的有关记述是有偏见的。另外,大家都知道朱元璋的部队是一只信仰什么的部队吧?说当时中国的回回会倒戈叛国的可能也是很小的。
铁木尔的确是世界历史上一个杰出人物,但他所面对的对手,当时大都处于没落时期,不论从哪方面讲,与成吉思汗、拿破仑都不能同日而语。其攻伐成就虽多,却未能成就稳固的王朝,这与拿破仑后期的境遇倒是颇为相似。有关他当时的境遇,楼上的朋友们已经说的很清楚了,由于笔墨匮乏,愚人在此不能做长篇论述。
自古以来,杰出人物总是与巧合相伴,占卜之术也多有应验。对于未发生的历史,我们不能妄自揣度,只能对已经发生的事实总结经验,以戒后世。
综合看来,铁木尔决定攻打中原的战略决策显然是错误的。在这一点上,显然和成吉思汗不在一个档次。可以说,就算他不突然死去,也很可能命丧中原或沦落到无家可归的局面。如果出现中原决战,即便当时明王朝武功稍微不济,他也将四面楚歌!如果觉得我说的不够清楚,那么你也可以像我一样来一次“纸上谈兵”,画一个草图分析一下他所面对的内外部局势。历史总是会有惊人的相似,喜欢的话,顺便你可以考量一下拿破仑、一二战德国东征沙俄的历史。
一个武断、缺乏战略考量的决策,注定了他没落的命运。用现代的说法,他不算是一个完整的开国帝王、战略军事家,但也不失为一个决斗场上勇者。遗憾的是,这种历史人物,虽轰动一时,却不能成就千秋伟业。
我是个喜欢假设的妄想者。可惜当时的战事没能成就,不然也许中国的近现代史会呈现初另一番气象。中国有个特色,如果明君在位,都是往外进攻的。如果昏君在位,只有被动挨打的份。这句话太经点了从战略上讲,铁木儿不占优势,但从战术层面优势明显,武器装备明朝战优势,两军统帅也都基本一样优秀.踪上所述明朝的胜利概率在80%以上,铁只有不到20%的机会明朝在洪武年间到宣德年间,一直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无论国土,经济,军事,都嗷嗷厉害。
永宣盛世,其实也是能与汉唐相比,甚至超过汉唐,当时的皇帝,朱元璋。朱允文,朱隶。都是明君,国力也征征日上,朱隶在当时还对鞑靼人发动了五次亲征。每次都大胜而归。
明朝初期的军事力量也相当的强大。拥有军队100多万,而且都是精兵强将。当时政府也是比较清廉的。打败敌人,根本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