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钱塘潮涌有无规律(2/2)
对此,一个问题摆在地理学者们的面前,汹涌壮观的钱塘江潮究竟有没有失信于人?
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曾有“钱塘江潮失期不至”的记载。
德枯二年(1276年)二月,元军初次来到杭州,对涌潮之事一无所知,他们将营地驻扎在钱塘江的干沙滩上。这一盲目的行为让杭州百姓和宋室暗喜,因为在他们以往的生活中,涌潮过不了几天就会如期而至了。他们急切盼望涌潮到来,将元军连营卷去,以解被破诚之险。谁知,一连三天过去了,一点涌潮的影子都见不着,大宋百姓无不为之大惊,认为天助元军,宋皇朝天数已尽。为此,吴兴华《钱塘江怀古》诗中有“铁甲电江潮不上”之句。元末至正27年也有“元灭之时……潮亦不至,但略见江水微涨而已”的记载。难怪明代田汝成会发出“昔宋末海潮不波而亡宋,元末海潮不波而亡元,亦天数之一终也。盖杭州是闹潮,不闹,是其变矣”的感慨。
无独有偶,明末顺治二年(1*5年)六月,清兵*杭州时,多铎进取浙江,将营驻扎在江岸,明朝士兵心里窃喜,以为他们必定逃不掉涌潮带来的灾难,但出乎意料,江潮并没有如期出现。此外,明代嘉靖十三年和二十六年(1534和1547年),清代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道光二十一年至二十五年(1841年至1845年),都有涌潮失期的记载。明人称这种现象称为“冻死潮”“晒死期”等。
潮水为什么该涨的时候不涨,不该涨的时候反而巨浪滔天呢?这跟钱塘江河口的地理有密切的联系。随着时间的推移,江道的演变,杭州的潮势慢慢有所衰退。另外,钱塘江河口的泥沙主要来自大海,涨潮流中挟带着大量泥沙,落潮时部分泥沙落淤在河口段,靠每年汛期上游来的山水将泥沙往下冲移。一旦遇上雨少天旱,山水流量小的年份,便造成河口泥沙堆积,妨碍潮波传播。当江道淤塞较严重时,涌潮便不能到达杭州。所以,涌潮失期并不表示没有产生涌潮,有可能是传播受阻,无法达到杭州。
通常来讲,涌潮总是有规律地在钱塘江上出现,但有的时候由于受复杂的环境因素的影响,偶尔也会“失信”于人,这也是钱塘江潮最令人捉摸不定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