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趣味习俗(2/2)
而且相对于白牦牛的神圣,有些牦牛在藏族的一些故事中又成了恶魔的象征。比如那则关于朗达玛的传说,有兄弟三人在祈祷时只为自己而忘了推荐牛,后牛知此事,发誓来生毁灭佛法,即转生为达玛赞普,头上长俩骨突,状如牛角。这一故事对达玛赞普是怀有仇恨的。但是,能在故事中运用牛这一点看,牛本身并不那么神圣,否则绝不会借牛去喻丑恶的形象。
从藏文史书、神话传说等看,有种复杂而有趣的现象,有着两种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的牦牛系列,两种牦牛形象:一种是以白牦牛为主的神的形象,并在藏族文化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一种是以黑牦牛为主的魔的形象,它没有白牦牛那么引人注目,但它很可能早于神牛的形象出现,至少是同时出现,而且有着活跃强大的生命力。
另外,甘、青部分藏区还流传着“什巴达义”(创世歌),说什巴宰牛时,将牛头放高处,就有了山峰;牛皮铺地下,就有了大地,牛尾放山阴,就有了森林,等等。综合上述材料和这首长歌考察,牦牛作为藏人的动物崇拜较为合适,尚没有上升到图腾崇拜。
云南十八怪
云南因地处低纬度、高海拔区,受纬度位置和垂直高差双重影响,气候类型多样,南方是热带季风区形成的河谷盆地,东部是被形容成“万紫千红永不凋”的冬暖夏凉气候。
云南还是中国少数民族成分最多的省份,除了汉族以外还聚居着有彝、白、壮、傣、纳西、藏、瑶族等其他二十五个民族,占了全省总人口的近三分之一。正是由于其独特的地理风貌,特殊的气候状况,多彩的民族风情,奇特的风俗习惯,产生了许多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奇异现象,随着远来的游人、匆匆的过客们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留下短暂的足迹并离开之后,他们所耳闻目睹的那些奇闻异趣也逐渐流传开来,并每每被冠以“怪”字,也因而流传下“云南十八怪”、“云南二十八怪”、“云南八十一怪”等说法。
云南第一怪
鸡蛋用草串着卖:老乡们为了便于买主携带所购买的鸡蛋,又不被碰坏,便以竹蔑或麦草贴着蛋壳编,每个都隔开,十个为一串,可以挂在墙上,想吃的时候便吃几个拿几个。
云南第二怪
摘下斗笠当锅盖:云南竹林较多,因此许多用具都以竹子为原料,而锅盖就形似于内地的斗笠,只是顶略小一点,便于抓拿,而且用此做锅盖,透气保温,做出来的饭更加清香。
云南第三怪
三只蚊子一盘菜:云南的许多地区,天气较为炎热,终年蚊蝇不绝,特别是野地与牲畜圈里的蚊子个头都比较大大,故夸张说三个蚊子一盘菜。
云南第四怪
火筒能当水烟袋:当地人抽烟所用的烟袋很像内地的吹火筒,只不过吹火筒是往外吹,而它是往里吸,烟气经过水过滤,可以减低焦油的浓度,味道更加清凉香醇。
云南第五怪
糌粑被叫做饵块:云南产大稻米,特香糯,把大米蒸熟舂打后,揉制成长条形的半成品,可炒吃、煮吃、蒸着吃,颜色白如雪,象内地做的白米粑,当地称饵块。
云南第六怪
背着娃娃谈恋爱:少数民族期盼人丁,盛婚后数日媳妇便回门了,等有了娃娃再回婆家与丈夫相聚,开始真正的谈恋爱。
云南第七怪
四季服装同穿戴:云南地区气候多变,夏天不热冬天不寒,白天和晚上的温差较大,可以说是冷热瞬变,在街上四季服饰随处可见,长的、短的、厚的、薄的,颜色艳丽,绚丽多彩。
云南第八怪
蚂蚱能做下酒菜:云南许多地区的人都有吃虫的爱好,变害虫为佳肴,化昆虫为美味,所以蚂蚱、蝗虫等,都因为油煎之后,焦脆鲜香,而成为了美味的下酒菜。
云南第九怪
姑娘被叫做老太:云南有些地区口音孃娘不分,喊姑娘其实就是指姑与孃,而把姑姑与孃孃喊为老太,所以你问姑娘他说老太,喊老太也就是内地人所称的小姨。
云南第十怪
和尚可以谈恋爱:云南与几个信奉佛教的国家接壤,而佛教国家的男子上寺庙当和尚就像内地上学读书或服兵役一样,到时还可以还俗结婚生子,受其影响,便民也穿和尚服谈恋爱。
云南第十一怪
老太太爬山比猴快:云南多高山深谷,当地的妇女们从小到老都勤劳无比,爬山越岭、种地砍柴都习以为常,因此练就了一身矫健的身板与脚劲,七八十岁的老人登山往往如履平地。
云南第十二怪
新鞋后面补一块:少数民族妇女在绣花鞋后面,用布巧做鞋曳,上面绣花精心点缀。既美观又有挡灰挡泥的实用价值。
云南第十三怪
汽车还比火车快:由于有许多的高山峡谷,所以云南境内的铁路坡度很大、弯道较多,使得火车的速度特慢,形成了火车没有汽车快的独特景观。
云南第十四怪
脚趾常年都在外:云南到处崇山峻岭,行路较不方便,爬山跑路多了会有较多的脚汗,于是就做成浅品浅帮鞋,露出脚趾,能够感到更加凉爽。
云南第十五怪
娃娃全由男人带:云南的妇女们历来勤劳,所以很多外面的活都由她们来干,而男子们相对来说却比较清闲,大多都呆在家里带孩子。
云南第十六怪
花生蚕豆数着卖:旧时滇省民风多纯善,喜欢以物易物,耻言商品交易,故花生蚕豆等物品都数堆卖,人心就是秤一杆。
云南第十七怪
这边下雨那边晒:这句话是用来形容云南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十里不同天的多变气候的。相差十里便会有不同的天气景象,而同一座山的两面也是一面艳阳天,一面雨倾蓬。
云南第十八怪
四个竹鼠一麻袋:山区竹林很多,有繁茂的竹笋。食竹笋的鼠多肥硕,形壮与家鼠有很大差相异。用这样的山珍待客真是赛过鸡鹅。
客家的“崇九”风俗
客家话“九”与“久”同音,故客家人把“九”,视为“吉祥”的象征,有“崇九”风俗。
客家人建新房子,通常要挑选与九相关的日子,如初九、十八等。所建楼房的层数和房间数也是九的倍数,认为这样可以长久同居共处。“九”在客家人的婚烟嫁娶中显得尤为重要,男女双方相亲、换帖,一般都选与九有关的日子,聘金尾数要带“九”,如(1999元),迎亲的队伍也要凑足九人,凡礼品都要九方为吉利。客家人做寿,寿粄要做八十一或三百六十个,所用菜都暗切“三、六、九”,如三鲜汤、炖狗肉(狗偕九),韭菜豆腐、重阳(九九)寿糕等等。
由于九与韭谐音,小孩破学启蒙都要食韭菜。客家山歌也用韭谕九,如:“燕子含泥过九江,妹子送郎出外乡,九月九日种韭菜,两人交情久久长。”客家人对九的重视,还表现在把正月初九视为良辰吉日。春节后,出门做工、经商的人一般要到初九这天才离家启程,期望在新的一年里吉祥如意,兴旺发达。
天祝藏族的白色崇拜
在甘肃省武威境内的乌鞘岭下,有一片西起冷龙岭、东至松山滩,水草丰美、牛羊成群的大草原,这便是著名的天祝草原,即天祝藏族自治县的辖地。
天祝藏族人民最喜爱白色,这与他们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
天祝草原四周为雪山环绕,一片银白,地上的羊群和牦牛,以及喝的羊奶、穿的皮袄、戴的毡帽,也都是白色。所以藏区人民视白色为理想、吉祥、胜利、昌盛的象征。
关于白色,这里还有一个传说故事。相传在很久以前,这里的一个部落,在一次战斗中被对手重重包围。对手限期部落头领必须在天亮之前投降,否则就要将全部落的人全部杀光。
眼看东方露出了鱼肚白,天就要亮了。正在这紧要关头,突然从对手背后杀来一支骑白马、穿白衣、戴白帽、手持银剑的人马,杀得对手丢盔弃甲、四处逃散。部落头领一看,原来这支人马正是他两天前派出去打猎的十三对男女健儿。原来他们为了靠近对手而又不让对手发现,就骑上与雪山冰地一样颜色的白马、穿上白衣、戴上白帽。部落头领为了表彰他们,规定:只有部落英雄才能骑白马、穿白衣、戴白帽。
从此,白色就成了这个部落最崇拜的颜色,而现在的天祝藏族同胞,便是这个部落的后裔。
北京民间绝活:“吆喝”
北京有个“吆喝大王”已是古稀之年的臧鸿老先生,会吆喝一百多种老北京用的、玩的、吃的、喝的叫卖声。但凡老字号重张,他都得去给老买卖吆喝两嗓子。
一九九三年,南来顺重新归置了一百多种京味小吃,他专去捧场。有口卖高桩柿子的词儿他是这么吆喝的:“嘞——高桩儿的嘞——柿子嘞——不涩的嘞——涩的还有换嘞”!其实,吆喝的本意是大声喊叫。
《儒林外史》里正在灯下念文章的匡超人“忽听得门外一声响亮,有几十人声一齐吆喝起来”。这大声喊叫的吆喝何时用作叫卖的吆喝?此无考证(也于此就教于方家),但卖东西吆喝着卖,则古已有之。
最早的是姜太公在肆里做屠夫就“鼓刀扬声”;宋时开封街市上有“喝估衣”者、有“卖药及饮食者,吟叫百端”。
明代的北京有吆喝着卖花的,阳春三月桃花初放,满街唱卖,其声艳羡;至清末民初以至解放前和解放初的一段岁月,老北京的吆喝就更绘声绘色了。卖心里美萝卜的吆喝:“萝卜赛梨哎——辣来换”!卖冰糖葫芦的吆喝:“蜜嘞哎嗨哎——冰糖葫芦”!卖金鱼的吆喝:“一大一条,二大一条,我不是卖黄瓜的,我是卖大小金鱼的”!卖蟠桃的就更吆喝出个花儿:“这不是大姑娘扎的,也不是二姑娘绣的,这是三姑娘逛花园一脚踩下一个扁盖儿桃”……吆喝也非京华仅有,而是遍及各地都市的街头巷尾。
在徐州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就听见过“炕鸡嘞嗨——炕鸡哎”!的吆喝;“刮子篦子——刮子篦子”!的吆喝,经指点原是常州人在叫卖梳子篦子;还有早市上“大米小米豇绿豆,白面一勾五碰头的稀饭嘞——糖包豌豆包”!的吆喝声,秋冬夜色中远处传来的“里外青的萝卜嘞”!“烤白果嘞——白果”!的吆喝声,声声入耳。
不错,这种从早到晚络绎不绝抑扬顿挫生动风趣出自小商小贩之口的吆喝,确实走进了艺术殿堂,受到艺术家的青睐。
传统相声《卖估衣》里就有吆喝的活儿。现代京剧《红灯记》里的磨刀人也吆喝了一句:“磨剪子嘞——抢菜刀”!前文提到的吆喝大王前些年还为反映老北京的《城南旧事》、《四世同堂》等影视剧配过吆喝声,而十多年前有个小品中的吆喝“卖大米嘞——卖大米”!也着实火了一把。
沿街串巷的五行八作的贩夫走卒,将贩卖货物用曲艺清唱或口技形式吆喝出来,他们不愧为韵味十足的吆喝艺术家。
土家族奇特的偷俗
偷,历来是被视为可耻的卑劣行为,可是在鄂西一带的土家人聚居的吊脚楼里,至今仍保留着几种别开生面、饶有风趣的“偷俗”。这“偷俗”不仅不为土家人唾弃,而且还受土家人的赞赏并传为美谈。
土家族习俗较多:
偷梁树
土家人修建吊脚楼木房,正中堂屋脊上都要横搁一根大梁。梁上朝地一面中央绘着太极图。两头分别写着“荣华富贵金玉满堂”等吉祥词,画着“乾坤”日月卦。土家人很看重梁,说它寄托着今后的兴衰荣辱。
这根梁树却是要偷来的。修屋前,主人在附近人家的山头上悄悄相中粗壮苗条、枝桠繁茂的杉树,粗壮苗条表示子孙兴旺后人多,枝桠繁茂表示家大业正又久长。到了架梁的前一天夜里,主人请来几个强壮后生,择黄道吉时出门,到树前,先点燃三柱香,烧上一盒纸,再念几句祝词,用大斧砍倒后,抬起就走,中间不能歇气不能讲话,抬到主人家放到木马上由木匠加工成大梁。上梁时又有一套奇俗一番热闹。
第二天,树主看到树桩边的香灰纸灰,便知道自己的树被人偷去做了梁木,不气不恼十分高兴,因为这表示自家的山地风水好,出了人家喜欢的梁木。
偷南瓜
八月十五月亮圆时,吊脚楼里亲朋团聚,过着中秋节。待过半夜子时,几个人悄悄地嘀咕一阵后各自分开行走,轻手轻脚地走到东家瓜园,或进西家菜地,选那又大又圆的南瓜摘下一个,用红布包起就走。第二天,失瓜的主人看到新摘的瓜蒂,决不吵闹,一笑了之,心里还默默为偷瓜人祈祷:“老天保佑他来年有生!”
原来,偷摘的南瓜是送给没有生育的人家。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对勤劳善良的夫妇老来无子。一个讨米的老太婆便给他一粒瓜子,种下后第一天牵藤,第二天开花,第三天就结了瓜。八月十五这天晚上,老两口把瓜摘下抬到屋里,那瓜突然裂开,从里面蹦出一个又肥又胖的儿子来。从此八月十五偷瓜的习俗(又叫摸秋)就这样流传了下来,不管有无生育,族人们都要偷摘一个别家的大南瓜送到亲人的床上。
偷饭碗
偷饭碗是土家族吊脚楼里奇特的婚俗之一。当娶亲的队伍来到新娘家,经过妙趣横生的“拦门”、“讨粑”等过场后,主人便热情设宴款待来人。午餐时,接亲者中间有几个“不识好歹”的人,互相把眼睛眨几眨,便把饭碗悄悄藏到胸口或掖下。到了男方家,“偷”者从身上取出“赃物”,大摇大摆走进厨房,乐滋滋等主人奖赏。主人也满脸高兴,按偷得的碗的数量,每只碗奖赏一大坨猪肉,偷碗者皆大欢喜。原来土家人称这偷来的碗为“衣禄碗”,偷得越多越好,表示新郎新娘今后生活富足,兴旺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