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篇 谢灵运(2/2)
“千顷带远堤。万里泻长汀。洲流涓浍合。连统塍埒幷。”
太守以他独到的慧眼,设想可以在此建一水库,让涓流会合于此,既可解旱时水情,又可作水灾时蓄水,岂不一事二功?
“虽非楚宫化,荒阙亦黎萌。虽非郑白渠,每岁望东京。”
他希望,水库能像卫文公造的楚宫,以及战国时期的郑国渠、白渠一样,造福于民,使这一带百姓安居乐业。
白石水库有没有造成?灵运行田期间肯定有郡守、县吏陪同的,虽说他因多病当年秋天就告病还乡,但地方官们定为做出一些实在的举措的,水库可能没有现在的大,但应该是有建成的。唐朝诗人张又新的《白石岩诗》(“白石岩前湖水春,湖边旧径有清尘。欲追谢守行田意,千古同忧是雅人。”就是很好的一个佐证。
白石视察水情后,灵运一行又至乐成盘屿(今磐石)行田,作《行田登海口盘屿山》。稍后,他来过乐清县治即今乐清城关,乐清西塔山上的“三高亭”就是为纪念他和王羲之、孟浩然而建的。
随后,他又游地胏山(今玉环山),然后从乐清湾入新溪(今清江),吃到了甘美无比的牡蛎(“新溪蛎味偏甘,有过紫溪者”)。后沿新溪溯流而上入芙蓉港,是夜,灵运一行在船上度过,第二天要入斤竹涧游芙蓉山(即雁荡山)。
斤竹涧之行,灵运写了传世名篇《从斤竹涧越岭溪行》:
猿鸣诚知曙,谷幽光未显。
岩下云方合,花上露犹泫。
逶迤傍隈隩,迢递陟陉岘。
过涧既厉急,登栈亦陵缅。
川渚屡径复,乘流翫回转。
苹萍泛沉深,菰蒲冒清浅。
企石挹飞泉,攀林摘叶卷。
想见山阿人,薜萝若在眼。
握兰勤徒结,折麻心莫展。
情用赏为美,事昧竟谁辨。
观此遗物虑,一悟得所遣。
我把这首五言诗的大意翻译如下:
天刚蒙蒙亮,猿猴鸣叫的声音划破了长夜的寂寂,美好的一天又来临了。山谷里仍然幽深阴暗,但一丝幽光透自林岚,看,山岩下偶然显现的云儿一忽儿聚拢一起,一忽儿又飘散开来,就在这飘散离合之际,幽光变幻出神秘的五色来。秋花沾露欲湿,露珠在乍现的光亮中闪闪烁烁,晶莹剔透。
山道逶迤,仰头只见遮天的险峻山崖,前路或巨石嶙峋或激流深涧或高窄的栈道。涧中常露出一个个小小的高地,流水活泼泼地在它们周围流转,水中有郁绿的浮萍,也有如春天刚发的柳芽般清嫩的菰蒲。
我搬来石块垫脚为了挹一口飞泉在心,我攀摘青翠的木麻于手,我费了好大的劲采摘到了山坡上一大把紫色的兰花,多么高贵的颜色,多么美丽的花,多么想把这美好的东西送给和我情趣相投的你(指庐陵王刘义真)呢,然而世事蒙昧难辨,只让我用激赏的心情在此默默地回忆着我们的交情吧。
七、山水诗鼻祖
谢灵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也是见诸史册的第一位大旅行家。
其诗充满道法自然的精神,贯穿着一种清新自然恬静之韵味,一改魏晋以来晦涩的玄言诗之风。
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诸大家,都曾取法于谢灵运。
谢灵运原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但其祖父谢玄已移籍会稽始宁,并葬于该地。因此,谢灵运的故乡就在始宁;原籍阳夏,平生实未至此地。
始宁县建置于汉顺帝永建四年(129),废置于隋开皇九年(5*),其地为今浙江上虞南部,嵊县北部,县治曾在今嵊县三界附近。谢家在始宁有大片庄园,其范围基本上在古剡县境内。
谢灵运在始宁实际居住时间甚短,一生中只有六年。他自幼即“送钱塘杜明师治养之,十五方还都,故名客儿。\"1王谢大族多为天师道信徒,灵运亦幼奉道教,后皈佛法。当时风尚“恐儿童不易成长,使拜和尚为师,或送入寺院养育。谢氏送灵运于杜治之事,疑用意相同。”2灵运生后即寄养于钱塘,“初,钱塘杜师夜梦东南有人来人其馆,是夕,即灵运生于会稽(始宁)。旬日而父殁。其家以子孙难得,送录运于杜治养之。”
十五岁至二十一岁(晋隆安三年至晋义熙元年,399~405),由钱塘移京都建康乌衣巷,与王谢子弟共乌衣之游,文义相赏,度过他一段世家子弟富贵风流的生活。
二十一岁起入仕途,历任晋、宋两代琅琊王司马参军、刘毅记室参军、秘书丞、中书侍郎、黄门侍郎、永嘉太守、秘书监、临川内史等。中间两次还乡隐居。四十九岁,宋元嘉十年(433)以“谋叛”的罪名诛于广州。
始宁始终是谢灵运真正的故乡,是他一生向往和皈依之地。这里有他引为自豪的功熏卓著的祖旧之业,更有供他啸傲风月、陶然忘机的灵秀山川,还有足资养生的良田美池,丰厚产业。这是一片令他深深眷恋、时时怀念的土地。这里的人民对他也怀有同样深情,千百年来,地方志书记载其行迹和诗文,民间更广泛流传着他那脍炙人口的轶事。本文着重考证谢在故乡若干史实,不准备对谢的一生业绩作评价,供研究者参考一、两次回乡隐居。
谢诞生后即离乡,第一次返回故乡已经卅八岁。宋永初三年(422)五月,宋文帝刘裕卒,太子刘义符即位,是为少帝。谢灵运等受到当朝权臣徐羡之、傅亮等排挤,离京出守永嘉。同年七月,离京往永嘉途中曾枉道回始宁小住。七月廿日抵始宁,逗留数天,即折回钱塘,经富春、桐庐、七里濑,再折回南至东阳郡长山(今金华市),然后陆行抵青田溪,再乘船至永嘉,已是八月十二日。他的行踪有本人诗作可证。这次枉道而行说明当时会稽与临海两郡之间陆路难通。这次回乡,时间很短,不能说是隐居。
景平元年(4)秋至元嘉三年(426)秋,谢第一次回乡隐居,长达三后。谢赴永嘉任太守仅一年,“出守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遨,遍历诸县,动逾旬朔,民间听讼,不复关怀。所至辄哟诗咏,以致其意焉。在郡一周,称疾去职。”4去职获准,买舟北上,欣然返回始宁。《归途赋》云:“践寒暑以推换,眷桑梓以缅邈,褫簪带于穷城,返巾褐于空谷。果归期于愿言,获素于思乐。”实际上比他自己所预期的“挥手告乡曲,三载期归旋”(《过始宁墅》诗)是大大提前了。隐居期间,“修营别业,傍山带江,尽幽居之美,与隐士王弘之、孔淳之等放纵为娱,有终焉之志,作《山居赋》自注以言其事。“6这期间创作诗文颇丰,今存有《会吟行》、《田南树园激流植援》、《石壁立招提精舍》、《石壁精舍还湖中作》、《南楼中望所迟客》、《石门新营所住四面迥溪石濑茂林修竹》、《述祖德诗》等诗篇。文章以阐述佛道思想为多,有《与庐陵王义真笺》、《和范先禄祗洹像赞三首》、《和从弟惠连无量寿颂》、《维摩诘经》中十譬八首,《伤己赋》、《逸民赋》、《昙隆法师徕》等7”。从作品中反映,他的隐居生活安闲自适,投入颇深。
刘义隆即位后,政局起了变化,谢的政敌徐羡之、傅亮先后伏诛。元嘉三年(426)三月,太祖征谢为秘书监,“再召不起,上使光禄大夫范泰与灵运书敦奖之,乃出就职。8”这才离乡北上,经丹徒,谒庐陵王墓,再进京任职,时间为元嘉三年秋。“既至,文帝(即太祖刘义隆)唯以文义见接,每侍上宴,谈赏而已……灵运意不平,多称疾不朝直……出郭*,或一日百六七十里,经旬不归,既无表闻,又不请急,上不欲伤大臣,讽旨令自解。灵运上表陈疾,上赐假东归。
元嘉五年(428)春至八年(431)春,灵运第二次回始宁隐居,也是三年。“灵运既东归,与族弟惠连、东海何长瑜、颖川荀雍、泰山羊浚之以文章赏会,共为山泽之游,时人谓之四友。’’这时期主要作品有《入东道路》、《登临海峤初发强中》、《酬从弟惠连》,《登石门最高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