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造桥有路(1/2)
温州府,明洪武元年(1368年)废路置府,15年(1382年)改属浙江布政使司。永乐年间(1403~1424),司下设道,属温处道。
温州的锦绣河山、宜居环境、人文历史,历来为词人闳叹高赏,留下优美篇章。
宋代诗人杨蟠《咏永嘉》(温州古为永嘉郡)诗:“一片繁华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水如棋局分街陌,山似屏帷绕画楼。是处有花迎我笑,何时无月逐人游。西湖宴赏争标日,多少珠帘不下钩。”
梦里般美丽的温州府平阳县并没有想象中的那般繁华。街道两旁林立的店铺极为冷清,街上的行人也是三三两两的。
几个老人家半蹲半坐聚在一家小店铺门口聊瞌,啃着应该是旁边正在玩耍的小孙子吃剩下的大饼,一边叱喝着调皮的小孙子。
身后小店铺显得破落,店门上的红漆掉落了不少。店铺上挂着一块小匾书有“王记卤料”。
小店后面一条清澈的小河,河面浮着几簇水莲花,不知是冷风吹的还是水流,往不知流往何处的下游流着。
下游三四里处的一座小村庄白云村就显得有点生气。
村口几只小狗使劲的摇着尾巴,拼命缠着准备出门劳作的农夫,嘴里哼哼唧唧的叫着;几只硕大的大公鸡喔喔叫了几声,拍拍翅膀理理那光艳的鸡毛,歪着头看着几只摇晃着身子兴奋的跟着妇人后的小鸡,仰着头看着妇人手里端着的木盆。
哗啦哗啦,几个妇人正在扫着村路。看到张府门口停着的小驴车话题就来了。
“听说小少爷昨天去找老丁,说是今天要去城里造桥建房呢!”
“是啊,我早就听我家男人说了,五少爷买了块地要当大掌柜的。”
“人家五少爷那脑子长的,专门干那大赚钱的买卖,这不就要去县城里当大掌柜了。”
“是啊!看看人家那张夫人,满脸笑语盈盈,每天都往庙里使大把的香钱,连那府里那三小丫鬟都赏了好几百文钱呢!”几个妇人七嘴八舌的议着那张家五少爷张小耀。
哗啦!张府大门开了,那小毛驴像是知道要出发似的啪啦下两前蹄。
“杜管家!早啊!”
“杜管家!早啊!”门口聚着的几个匠人看到走出来的老杜头赶忙打招呼。
“老丁,你们都来了,五少爷在准备东西,这就准备出门了,先唤我出来看看你们来了没,可有借条小船?”老杜头看着几个早来的匠人点点头,算是打招呼了,冲那领头的老丁问道。
“呵呵,杜管家,这船昨天就借来了,那狗剩现在就在船上,等着小少爷呢!”老丁恭敬的笑答道。
这是地契,这是土地文书,陈平拿着一大叠文书不由得感叹终于可以建房了,想想这几月来光办这些文书文件的,可真要命。
想想还是现代办证好,虽然办证的小姑娘有点脾气,小公务员有点傲气,可速度快啊。
在平阳县负责办证的都是些老官吏,那手哆哆嗦嗦,那双腿不停的打颤,随时都会挂掉般,问起事来啰啰嗦嗦的,每当他们都说只有五十几岁还能干几年,办证时那一副大叔的样子让陈平感到一阵阵牙疼。
“小青,你们三个过来,把这些东西都搬到车上去。”说完陈平大踏步的往三姐绣房走去。
“三姐,我的银子还有多少在你那存着?”
“五弟,这么早穿这么整齐,又要出门做生意啊???”看着自己这个仅八岁的小弟,就带着点无奈,每天早出晚归的,整天都嚷嚷要做生意,可也真让他赚了不少钱。
“小环,去跟老夫人说少爷又要出去做生意……”看到这三弟急性的样子,小月就一边拿账册一边冲门口的小丫鬟嚷道。
“三姐,咱办事要紧,瞧你,我的事整天都要告诉娘,什么都不放心,我是个男人,持家赚钱是应该的,这趟只是去城里建宅子。”陈平不满的打断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