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汤恩国的道行(1/2)
潘玉林点了三个菜,一荤一素一个西红柿炒鸡蛋,加上两瓶啤酒。
喝了一会,潘玉林摸出一包群英香烟,这个时候应该也就是四毛九左右,和牡丹是一个档次。
这包烟还没有拆开,崭新的。
他将烟拆开递了一根给杨少宗道:“抽一根吧,以后出来闯多了,总是要会的!”
他这番话肯定是没有说错,80年代到90年代,你出门不带烟基本是寸步难行,比后来还有过之而无不及。
举个例子,80年各厂各机关的门卫还都是正式工,给一根好烟就能放你进去,90年代以后都是临时工,给一包中华,别人都不敢放你进去。
杨少宗想了想,也就拿了一根开始抽着,说实话,虽然没有过滤嘴,味道却还是很不错的,一分价钱一分货。
很多人没有在80年代生活过,其实,80年代是中国比较好的一个时期,虽然物资短缺,但在这个年代,人的平均生活水平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差,毕竟物价也低,关键就是好多东西未必能买到。
80年代的东西是绝对真的,很多家电买回去能用几十年,因为都是国营工厂,基本不讲究成本的问题,反正都是按计划完成国家任务,东西都得造的很扎实。
香烟也是一样。
杨少宗品了一下,很快就想起自己刚入厂的时候最喜欢抽的红灯,一个月就只能买几包,每天偶尔抽一根便觉得特别的过瘾和实在。
两个人抽着烟,喝着酒,关系就好像是一下子拉近了很多,不经意的就聊起了旗山里的日子。
这本来就是他们之间最多的话题。
杨少宗很快说到了潘庄和渔业大队,特别是大鱼沟湾的事情,潘玉林小时候经常在大鱼沟湾摸鱼打鸟蛋,那里可是他心底深处的一个玩乐的童年天堂,听说要推填成田地,不免有些唏嘘。
两个人一谈就是两个多小时,天色都黑了,潘玉林这才起身送杨少宗去公交站台,让他坐车回招待所,还约好明天中午继续在这家小康饭店见面。
潘玉林也有点事要让杨少宗帮忙,他难得回一趟家,想让杨少宗带一点东西给他父母和亲戚。
坐着省城的10路公交回到煤炭招待所,杨少宗一推开房间的门就看到汤恩国带着几个倒爷样子的人在床上打扑克,屋里乌烟瘴气,赵大军都叼着一根烟蹲在旁边看的不亦乐乎。
看到杨少宗,汤恩国就笑呵呵的说道:“啊呀,小杨你回来啦,怎么样啊,省里还好玩吧?”
一个剃着光头的胖乎乎的倒爷嘿嘿冷笑,道:“省里有什么好玩的,小兄弟要不要跟我一起去广州玩玩,那里现在才叫个好玩,还有坐台的小妞呢!”
“啥子叫坐台啊?”
赵大军很是好奇的问起来。
“哈哈!”
这些倒爷们和汤恩国都特别夸张的大笑起来,显得特滋润和风光,仿佛都像是真见识过大世面的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