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李代桃僵:孙坚绝地脱险(1/2)
从上一章,我们已经可以得出结论,《后汉书》对曹操的态度相当严厉,而《三国志》稍微好一些,但对曹操也颇有微词。
这个其实也非常好解释,因为我国的史书往往都是一个朝代修上一个朝代的,一般来说,肯定要给上个朝代的君主抹黑,这样才能突显本朝君主的英明神武和政权的正义性,正因为这样,所以我们才会看到隋炀帝是如何荒.淫奢侈,明崇祯帝是如何可笑。
基于这样的原因,陈寿也不可能过多地为曹操说话。
我在这个问题上扯了这么多,其实只是想说明,史书也是人写的,有的时候,如果细心去挖掘,往往会发现一些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我们再回到《后汉书》和《三国志》对公孙瓒褒贬不同的话题。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还可以先看看这两本史书对当时其他割据军阀的评价,我上两个代表人物:
1,董卓
《后汉书》对董卓的评价是:董卓初以虓虎阚为情,因遭崩剥之势,故得蹈藉彝伦,毁裂畿服。夫以刳肝斫趾之性,则群生不足以厌其快,然犹折意缙绅,迟疑陵夺,尚有盗窃之道焉。
《三国志》对袁绍的评价则是:董卓狼戾贼忍,暴虐不仁,自书契已来,殆未之有也。
2,袁绍。
《后汉书》对袁绍的评价是:袁绍初以豪侠得众,遂怀雄霸之图,天下胜兵举旗者,莫不假以为名。及临场决敌,则悍夫争命;深筹高议,则智士倾心。盛哉乎,其所资也!
《三国志》对袁绍的评价则是:袁绍(刘表)咸有威容、器观,知名当世。绍鹰扬河朔,然皆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废嫡立庶,舍礼崇爱,至于后嗣颠蹙,社稷倾覆,非不幸也。
在对董卓的评价上面,《后汉书》还赞扬董卓知道交接缙绅名士,没有下决心要篡夺帝位,而《三国志》则直言董卓残暴到古今少有。
而在对袁绍的评价里,《后汉书》更是赞扬袁绍深得民心,强盛一时,而到了《三国志》里面,就变成了“外宽内忌,好谋无决”。
从《后汉书》和《三国志》对董卓及袁绍的态度,我们便可以看出来,《后汉书》只是对曹操比较严厉,相对来说,对其他董卓、袁绍这些大豪,态度还是比较宽容的,而《三国志》对曹操还是讥讽,而对董卓、袁绍、袁术这些割据一方的豪杰,那就是口诛笔伐,惟恐下笔不狠,而我们对汉末三国之际的英雄人物的看法,也大多由《三国志》而来。
理解到这些,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三国志》为何对公孙瓒持贬低态度了。
所以,综合《后汉书》和《三国志》的记载,我认为,《三国志》对公孙瓒未能很快平定张纯张举和乌桓丘力居叛乱的指责也许是对的,但是并不能说明公孙瓒不够勇猛,因为现在公孙瓒连将军都不是,而他的敌人还包括了一个少数民族,所以,从这一点考虑,《后汉书》的记载更为可信。所以在写公孙瓒这一节时我暂且采用《后汉书》的说法。
据《后汉书》记载,公孙瓒与几十个箭术高超的勇士,全部乘白马,让这些白马军士作自己的左右护卫,号称“白马义从”,常常冲锋陷阵,所向披靡。
看来唐太宗李世民后来组建“玄甲军”,倒也从公孙瓒这里得到了启发。
公孙瓒的这支“白马义从”非常有名,有一则我暂时没有找到出处的记载如下:沮授为监军,白绍:“瓒好白马,屡乘以破虏,虏呼为‘白马将军’。故选精锐三千,尽乘白马,号‘白马义从’,以实禁卫也。”
到这里,公孙瓒的几十匹白马变成了三千匹。
而到了《三国演义》里,也有如下描述:次日,(公孙)瓒将军马分作左右两队,势如羽翼。马五千余匹,大半皆是白马。因公孙瓒曾与羌人战,尽选白马为先锋,号为白马将军;羌人但见白马便走,因此白马极多。
其实关于汉末三国之际的“白马将军”到底是谁,还有一些争论,因为不论是《后汉书》,还是《三国志》,都没有直接记载公孙瓒是白马将军。
而对于另外一个人,倒有这种记载,这个人是庞德。
《三国志·庞德列传》记载:后亲与(关)羽交战,射羽中额。时德常乘白马,(关)羽军谓之白马将军,皆惮之。
可见,历史上真正拥有白马将军称号的,倒更有可能是庞德。
而公孙瓒因为这支有名的“白马义从”,也获得了乌桓人的一个称号:白马长史。史载“乌桓更相告语,避白马长史。”
不仅乌桓人看到公孙瓒就害怕,而且还画了公孙瓒的画像,在军中让军士去射,如果有人射中了公孙瓒的画像,那么众人就齐呼万岁。
杀不了公孙瓒,就射公孙瓒的画像,看来不仅仅是汉人,少数民族也颇具有阿Q精神,也由此可见公孙瓒已经被乌桓人当作战神一般畏惧。对此,《后汉书》还记述“虏自此之后,遂远窜塞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