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幻魔法 > 黑龙故事 > 三十说民俗

三十说民俗(2/2)

目录
好书推荐: 重生之我是八贤王 在话西游 铸镜 巫甲传说 重生之篮球燃烧的岁月 红色警戒之战争 顶级掠食者 神之校内异世 雾锁红尘 星际战舰

接神时鞭炮齐鸣,气氛极浓烈。

接神后,将芝麻秸从街门内铺到屋门,人在上面行走,噼叭作声,称为‘踩岁‘,亦叫‘踩祟‘。

由于“碎”与“祟”同音,取春开始驱除邪祟的意思。

古时,祭祖礼俗很盛。

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

汉人祭祖,多半做鱼肉碗菜,盛以高碗,颇有钟鸣鼎食之意。

南方人流寓北京的,祭祖尤为隆重,大半是八碗大菜,中设火锅,按灵位设杯箸,在除夕、元旦、元夜,都将火锅扇开,随时换菜。

旗族人祭祖,满蒙不同,蒙古旗人供以黄油炒黄米面,撤供时炸以香油,蘸以白糖,另有风味。

满洲旗人祭祖,供核桃酥、芙蓉糕、苹果、素蜡檀香,静肃异常。

除夕夜和元旦供素煮饽饽,上元夜供元宵,每日早晚焚香叩头,献供茶。

祭祖形式虽各不同,大半都是除夕夜悬影,上元夜撤供,亲朋之至近的,拜年时也必须叩谒祖先堂,不独慎终追远至意不泯,因其人敬其祖的美德,也借此保存了。

旧时,从春节夜开财门起,就有送财神的,手拿着一张纸印的财神在门外嚷着:“送财神爷的来啦!”这时屋里的主人,为了表示欢迎财神,便拿赏钱给来人,送财神的口中,当然总免不了要说些吉利话。

例如:“金银财宝滚进来”啦!“左边有对金狮,右边有对金凤凰”啦!等等之类的口彩。

另外还有一种就是装扮成财神爷的模样,身穿红袍,头戴纱帽,嘴上挂着假胡,身上背着一个收钱的黄布袋,后面跟着几个敲锣打鼓的,挨家挨户地去散财神爷像,以便讨赏钱。

每到人家门口,就唱起:“左厢堆满金银库,右边财宝满屋堆。”

一大堆讨吉利的话,不绝于口,直到主人欢喜地接过那张红纸财神爷像,给他们些钱,扮财神的这些人,连声道谢之后,就起劲地敲打一阵,在咚咚锵锵的锣鼓声中,转到别家去了。

屠苏酒是一种药酒。

在古代习俗中,元日全家饮屠苏酒,以祛不正之气。

制作屠苏酒的方法是:用大黄一钱,桔梗,川椒各一钱五分,桂心一钱八分,茱萸一钱二分,防风一两,以绛囊盛之悬于井中,至元日寅时取起,以酒煎四五沸。

古时饮屠苏酒,方法很别致。

一般人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但是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是从年少的饮起。

大概年少者一天天长大,先饮酒以示祝贺,而年长者过一年少一年,后饮以示挽留。

宋朝文学家苏辙的《除日》诗道:“年年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

说的就是这种风俗。

这种别开生面的饮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产生种种感慨,所以给人留有深刻的印象。

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

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

不少地方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都是想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枣,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

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

【正月初一】春节俗称“过年”,原名“元旦”,隋代杜台卿在《五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

“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

正月初一还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别称,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开始。

中国是个古老的多民族国家。

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不同的民族都曾经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确定过自己的元旦,即改为“正朔”,改正月初一的时间。

颛顼帝和夏代都以孟春正月为元,即使用建寅的夏历,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商代使用殷历,殷历建丑,以农历十二月初一为元旦;周代使用周历,周历建成,以农历十一月初一为元旦;秦代使用秦历,秦历建亥,以农历初一为元旦;西汉前期仍然使用秦历,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14年)改用司马迁、洛下闳创制的太初历,又重使用建寅的夏历,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

以后除王莽和魏明帝一度改用建丑的殷历,唐武后和肃宗时改用建的周历外,各朝代均使用夏历至清朝末年。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

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

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春,旧称拜年。

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

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

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

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

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

此俗始于宋朝上层社会。

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节:“是月也,片飞,空车走。”

成为时尚。

大户人家特设“门簿”,以记客人的往来和飞片,门簿的页多虚拟“亲到者”四人:一曰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岁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爷,住元宝街;一曰贵无极大人,住大学士牌楼;一曰福照临老爷,住五福楼。

以图吉利讨口彩。

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

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

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

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

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

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

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

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随着时代的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的内容和形式。

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但从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数家庭均不接待妇女,谓之“忌门”。

仅限于男外出拜年,妇女则须等到正月初六以后能外出走访。

拜年活动要延长很长时间,到正月十五灯节左右。

傍晚时分到人家拜年叫“拜夜节”,初十以后叫“拜灯节”,所以有“有心拜年,寒食未迟”的笑话。

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礼,日后补行的,谓之“拜晚年”旧时民间以进入正初几日的天气阴晴来占本年年成。

其说始于汉东方朔的《岁占》,谓岁后八日,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伟人,八日为谷。

如果当日晴朗,则所主之物繁育,当日阴,所主之日不昌。

后代沿其习,认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气清朗,无风无雪为吉。

后代由占岁展成一系列的祭祀、庆祝活动。

有初一不杀鸡,初二不杀狗,初三不杀猪……初七不行刑的风俗。

古时春节在门窗上画鸡来驱鬼怪邪气。

晋朝人著的《玄中记》里讲到了前面说到的度朔山上的这只天鸡,说是当太是刚刚升起,第一道阳光照到这株大树上时,天鸡就啼鸣了。

它一啼,天下的鸡就跟着叫起来了。

所以春节所剪的鸡,其实就是象征着天鸡。

然而古代神话中还有鸡是重明鸟变形的说法。

据说尧帝时,过方的友邦上贡一种能辟邪的重明鸟,大家都欢迎重明鸟的到来,可是贡使不是年年都来,人们就刻一个木头的重明鸟,或用铜铸重明鸟放在门户,或者在门窗上画重明鸟,吓退妖魔鬼怪,使之不敢再来。

因重明鸟样类似鸡,以后就逐步改为画鸡或者剪窗花贴在门窗上,也即成为后世剪纸艺术的源头。

我国古代特别重视鸡,称它为“五德之禽”。

《韩诗外传》说,它头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明报晓,是信德。

所以人们不但在过年时剪鸡,而且也把年日定为鸡日。

聚财,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

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

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

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正月初二】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

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

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

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

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

老北京的大商号,这天均大举祭祀活动,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今年要大财。

关于财神是谁说法不统一,主要有以下几种:赵公明,因张天师曾命其守玄坛,故又名赵玄坛。

此人来源于《封神演义》,姜牙封他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之神‘。

赵明朗,字公明,道教中的玄武之神,俗称赵公元师。

此说来源于《三教搜神大全》,圣号全称为:‘总管上清正一玄坛飞虎金轮执法赵元师‘。

比干:殷纣王的叔父,因忠耿正直,被挖心。

因其‘无心‘,故不偏倚,后世人奉为财神,此事载于《史记;#8226;殷本记》。

范蠡: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手下大臣,帮助越王打败吴国,后来经商了大财,改名陶朱公。

后人奉为财神。

关羽:三国中的关羽是个‘全能‘人物,重义气,后人把‘义‘和‘利‘等同对待,奉为财神。

一般商号供奉关羽者居多,认为他对商号有保护作用。

上述财神中,范蠡、比干等称为文财神,赵公天师、关羽为武财神。

此外还有供奉太白星者,称为‘财帛星君‘。

因为太白星亦叫金星,附会为财神。

还有以齐天大圣、招财童为财神者。

民间所供大多以赵公明居多,其印刷的形象很威武,黑面浓髯,顶盔贯甲,手中执鞭,周围画有聚宝盆、大元宝、珊瑚之类的图案,加以衬托,突出富丽华贵的效果。

【正月初三】烧门神纸,旧时初三日夜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

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

民间以为正月初三位谷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饭。

小年朝,即天庆节。

宋代宫廷节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

后来称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相同。

【正月初五】正月初五俗称破五。

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

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五日,北方叫“煮饽饽”。

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没有不吃的。

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待客也如此。

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

嫁女在这一天归宁。

一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

破五习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财神。

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

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

清代顾禄《清嘉录》云:“正月初五日,为路头神诞辰。

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谓之接路头。”

又说:“今之路头,是五祀中之行神。

所谓五路,当是东西南北中耳。”

上海旧历年有抢路头的习俗。

正月初四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恭敬财神。

初五日俗传是财神诞辰,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

五祀即祭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所谓“路头”,即五祀中之得神。

凡接财神须供羊头与鲤鱼,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是图“鱼”与“余”谐音,诗个吉利。

人们深信只要能够得到财神显灵,便可财致富。

因此,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

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

大家满怀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的一年里大大富。

路头神是吴地所信奉的一位财神。

俗以是日为他的生日,祭晒迎接,颇为壮观。

路头又称“五路神”。

据说元末有一何五路,为抵御外寇而死,人们因此祀他为神,名“五路神”。

但此五路神似乎与作为财神的路头五路神无涉。

或又以五路神实为五圣神,或曰五通神,在康熙年间汤斌毁禁上方山五通寺以后,民间不敢祀五通神,故改其名为路头而祀之。

一般以此路头为古五祀中的行神,所谓五路乃东西南北中也;财货无不凭路而行,故人们以行神为财神,谨加祭祀,冀求它引财入门,或出行获利。

古人外出行旅,祭祀路神以求平安,此为“祖道”之俗;吴俗接路头,祭祀的也是路神,而这路神变成财神。

路神变为财神,是因商业的展,财货流通的加剧。

财货往来于6水之间,人们直观地认为,路在冥冥之中主宰了财货。

俗以为接路头,越早越好,早接到的是真神,特别灵验,因此叫“抢路头”。

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抢路头”了,且相沿成俗。

既然路神已不再是行旅的保护者,人们便不再在赴旅时祭祀它了。

至于人们在元月初五祭拜路头神,并以此日为其生日,乃五路神中之“五”与初五之“五”牵连之故。

北方于此日祭“五穷”也是一样。

在正月而非其他月,乃取年气象,图一年吉利,财源茂盛,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并进。

正月初五“送穷”,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

这一天各家用纸造妇人,称为“扫晴娘”,“五穷妇”,“五穷娘”,身背纸袋,将屋内秽土扫到袋内,送门外燃炮炸之。

这一习俗又称为“送穷土”,“送穷媳妇出门”。

陕西韩城一带,破五这一天忌出门,而且要将鲜肉放在锅中炙烤,还要爆炒麻豆,令其崩裂声,认为这样可以崩除穷气,求得财运。

此外旧时除夕或正月初五要吃得特别饱,俗称“填穷坑”。

民间广泛流行的送穷习俗,反映了我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而在正月初五开市。

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圣日,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

【正月初七】人日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

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

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

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上。

此外还有登高赋诗的习俗。

唐代之后,重视这个节日。

每至人日,皇帝赐群臣彩缕人胜,又登高大宴群臣。

如果正月初七天气晴朗,则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

民间此日要吃春饼卷‘盒菜‘(熟肉食品),并在庭院摊煎饼,“熏天”。

七宝羹,用七种菜做成的羹,在人日的时候食用,以此来取吉兆,并说此物可以除去邪气、医治百病。

各地物产不同,所用果菜不同,取意也有差别。

广东潮汕用芥菜、芥兰、韭菜、春菜、芹菜、蒜、厚瓣菜;客家人用芹菜、蒜、葱、芫茜、韭菜加鱼、肉等;台湾、福建用菠菜、芹菜、葱蒜、韭菜、芥菜、荠菜、白菜等。

其中芹菜和葱兆聪明,蒜兆精于算计,芥菜令人长寿,如此种种。

【正月初八】谷日,传说初八是谷的生日。

这天天气晴朗,则主这一天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顺星又名祭星。

正月初八晚上,人们无论是否去庙里进香祀星君,等天上星斗出齐后,各家都要举行一个顺星的祭祀仪式。

祭星时,要在案头、灶台、门槛、锅台等处各放一盏“金灯”并点燃,叫“散灯花儿”,有避除不祥之意。

祭星结束后,全家聚在一起吃一顿元宵。

【正月初十】石头生日,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设祭享祀石头,恐伤庄稼。

也称“石不动”“十不动”。

河南风俗这一日家家向石头焚香致敬。

午餐必食馍饼,认为吃饼一年之内便会财运亨通。

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之举。

初九夜,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大石头上,初十日早晨,以绳系罐鼻,由十个小伙轮流抬着瓦罐走。

石头不落地则预示当年丰收。

旧时民间俗信。

在正月举行的祀鼠活动,亦称“老鼠嫁女”,“老鼠娶亲”。

具体日期因地而异,有的在正月初七,有的在正月二十五,不少地区是正月初十。

山西平遥县初十日将面饼置墙根,名曰“贺老鼠嫁女”。

湖南宁远则以十七日为“老鼠嫁女”这一日忌开启箱柜,怕惊动老鼠。

前一天晚上,儿童将糖果、花生等放置阴暗处,并将锅盖簸箕等大物大敲大打,为老鼠崔妆,第二天早晨,将鼠穴闭塞,认为从此以后属可以永远绝迹。

还有的地区于老鼠娶妇日很早就上床睡觉,也不为惊扰老鼠,俗谓你扰它一天,它扰你一年。

“老鼠嫁女”的民间传说,在我国很流行。

但是,各地“老鼠嫁女”的时日有所不同。

在江南一带的民间传说中,说老鼠是害人的,不吉利,所以旧历年三十夜要把它嫁出去,以确保来年平安吉祥。

上海郊区有些地方说老鼠嫁女是在正月十六,这天晚上,家家户户炒芝麻糖,就是为老鼠成亲准备的喜糖。

在北方,老鼠嫁女是在正月二十五日的晚上。

在这天夜里,家家户户不点灯,全家人坐在炕头上,一声不响,只是摸黑吃着用面粉做成的“老鼠爪爪”、“蝎尾巴”和炒大豆。

不点灯、不出声的意思是为老鼠嫁女提供方便,生怕惊扰了娶亲喜事。

吃“老鼠爪爪”表示人们期望老鼠的爪痒,好早些起来行动;吃“蝎尾巴”即是为了老鼠嫁女出洞时不会受到蝎伤害。

吃炒大豆出嘎嘣的脆响,似乎是给老鼠娶亲放鞭炮。

在老鼠嫁女夜晚,湖南资兴一带则在屋角、过道遍插蜡烛,意思是将老鼠娶亲途经之路照得通亮。

“老鼠嫁女”、“老鼠娶亲”的年画和剪纸在我国民间视为“吉祥物”,过年过节时贴在墙上和窗户上。

四川绵竹印制的《老鼠嫁女》年画,表现一伙老鼠掮旗打伞,敲锣吹喇叭,抬着花轿迎亲。

骑在癞蛤蟆背上的是“郎”,头戴清朝的官帽,手摇折扇,双目注视着一只大金箱,显出一副贪婪的样。

正当这伙丑类大摇大摆,招摇过市之时,等待它们的却是一头大黄猫。

前面鸣锣开道的一对鼠兄鼠弟,其中之一已被猫的利爪抓住,另一只则咬在猫的嘴上。

此时,坐在花轿里的“娘”,自知末日来临、泪流满面。

这幅年画反映了人民鲜明的爱憎。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年第一个月圆夜。

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

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

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

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

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而元宵节俗真正的动力是因为它处在的时间点上,人们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时间阶段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

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间,高15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

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

南宋时,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

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

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历代人们除游灯市外,又有迎紫姑祭厕神、过桥摸钉走百病等习俗,有击太平鼓、秧歌、高跷、舞龙、舞狮等游戏。

同时,还要吃些应节食物:南北朝时代元宵节吃伴和肉与动物油熬煮的豆粥或米粥,唐代吃一种叫“面茧”的面食和焦饣追,到宋代有盐豉汤和绿豆粉做的科斗羹,并出现了“圆”,此后元宵节南北方均以吃元宵为习。

元宵灯节期间,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所以元宵节又成了中国的“情人节”。

传统社会的元宵节是城乡重视的民俗大节,在城市元宵喧闹尤为热烈,它体现了中国民众特有的狂欢精神。

传统元宵所承载的节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们逐渐失去了共同的精神兴趣,复杂的节俗已经简化为“吃元宵”的食俗。

送孩儿灯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

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迎紫姑,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

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

传说紫姑本为人家小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厕间,成为厕神,所以民间多以女做成紫姑之形,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

此俗流行于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时期就见于记载。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

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流行于贵州省黄平一带苗族的偷菜节也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

节日这天,姑娘们便成群结队去偷别人家的菜,严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性朋友家的,因为偷莱与她们的婚姻大事有关。

所他的菜仅限白菜,数量够大家吃一顿即可。

偷菜不怕被现,被份的人家并不责怪。

大家把愉来的菜集中在一起,做白菜宴。

据说谁吃得多,谁能早得意中人,同时所养的蚕壮,吐出的丝也好多。

彝族的传统节日巴乌节在农历正月十五。

“巴乌”意为“打猎归来”。

见于云南鹤庆彝族支系黑活人居住区。

时此节原本是欢庆狩猎归来的习俗话动,无固定节日。

旧时人们狩猎归来收拾猎物,兽头给狩猎的指挥,兽皮给猎获人,肉则烧烤,其间兽头前、兽皮跟、众人从,围火堆重现打猎动作。

肉熟以后,众人分食。

后来逐渐演变成固定的节日。

节日中的巴乌舞由十二面木鼓、十二面铊锣和十二支唢呐(闰年各用十三件)组成乐队伴奏,由三十六名年轻女披上虎、豹、熊、鹿、虎、兔、狐等的毛皮或者头插锦鸡和各种鸟雀的羽毛。

装扮成飞禽走兽,围绕火推踏歌起舞,表现各种动物的姿态,模仿各种动物的叫声。

猎手们则手持弓弩或钢叉,将“猎物”围住,朝“猎物”们旋转的相反方向,表演各种狞猎动作。

节日期间,还要进行耍龙灯、狮灯、白鹤灯等活动。u

...

目录
新书推荐: 雷御万极 高武水滸:从武大郎开始破境成圣 种菜骷髏的异域开荒 力量,正是我为王的理由! 巅峰武道:斩尽星空万族天骄 多子多福,我的子嗣遍布诸天万界 词条种田:从北荒领主到帝皇 女帝师尊,我真的只是个普通人啊 武道通神:他怎么又又又逆袭了? 笑我华夏无神?我开局觉醒亿万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