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确立导官制度(2/2)
场地依旧因陋就简,除了那处充当伙房的茅草屋,还可以牢靠地遮风避雨。
集训人员的帐篷“宿舍”,只是比上次练兵多了可靠的排水沟,夜里听着雨点叩响乌布,甚至滴几滴渗水到脸上都是正常的。
就餐区域多了几十个凉伞般的马皮棚,算是较为人性化的设施——好歹能保证不用吃着泡上雨水的饭食!
就餐区对面的候餐区,由于碳末撒就的圆圈经不住雨水冲刷,有人拿锄头挖了圈浅沟。候餐者可以露天站在那儿等待进餐,而不至于发生混乱。
另外摒弃唐末愈演愈烈的所谓“避讳”实为**般的文字游戏,毫不忌讳唐太宗李世民名讳地写下:“临阵能战,屯驻能耕。对敌当勇,与民当亲。”
制作成灌输导官主旨的牌匾,以各类文字书写,舍区有,餐区有,训练场上、田间地头也都有,人手一本的粗纸学习本封页上更是朱红字体印刷着。
有木匠做枷枷自己嫌疑,读书人自己兴起的文字“避讳”往往弄死他们自己,“进士”与“李肃”都能扯上犯禁关系的大唐读书人,大概算得上是后世脆骨病文人的靠前位置祖先。
率先从这边荒“粗俗人”起,逐步打破这种遗患无穷的“读书人”恶疾,免得中华文化落入专好以宫笑角、无病呻吟的祸害境地,为煌煌盛唐奠定基石。
毕竟导官集训不仅要将之前练兵的一切科目完成,还要进行生产、文化、战略战术解析、与民关系等课目学习。
一千二百人被分成四个大队,十二个队。
每天清晨,先集合朗诵《导官歌》,随后就是环草场晨跑、早餐、扛大梁。
之后视天气情况,无雨时日进行弓弩、骑术训练,遇上雨天则可以支起几十个硕大的帐篷,进行文化、战略战术解析等室内课目。
午后无论刮风下雨,都是一个时辰的兵器格杀训练、一个时辰的战阵对抗训练,然后是半个时辰的耕作、生产、器具制作。
“唉!幸好是夏天……”一位从长安来的小厮颤抖着双手,捧着一碗热气腾腾的炒米姜汤,小呷几口晃着脑袋感叹。
“现在算好的啦!一身泥水甩甩,就可以换上干爽衣裤喝着姜汤。俺们练兵那会,吃了上顿愁下顿,大冷天一身衣裳汗唧唧的……嘿,躺倒就睡,早上起来,都挂着冰碴子!”一位参加过练兵的老兵,心满意足地喝罢一碗,抹着嘴知足地笑。
“伏咄,陈丁回长安说,公子也是一直和大家一起练兵,是真的吗?”另一位小厮曾到过几次李家堡子,跟伏咄厮混得熟悉,探听起来少了不少顾忌。
“还真的假的?嘿嘿,陆淮愈,我可好心提醒你!你以后可别问这样的蠢话,免得老弟兄们又揍你!”伏咄一阵冷笑。
“嘿,就他陆淮愈多嘴!格亦结朗早就揍过他一次了……”边上那位小厮喝完姜汤,拿着空碗做出劈头盖脑胖揍手势。
“耿四,你就没被格亦结朗揍过啦?”陆淮愈一脸的不屑,翻着白眼揭对方老底以示不满。
他是李煊逃至陇右道东来之前最为倚重的小厮,处于小团伙中狗头军师的位置,本来和耿四在十一队。
前些天与耿四两人八卦心态发作,悄悄探问一些极为不该问的问题,惹恼性格暴躁的格亦结朗,挨了一顿痛揍,又被训导长徐格洛踢到现在的十二队。
他们俩都挨揍了,真不止他陆淮愈一个,故而觉得是五十笑半百是可忍孰不可忍!
“别争啦!也不想想,若不是公子下狠劲苦练,钻进深山密林几天几夜,既要躲过敌斥候拦截,又要连续作战,扛得住吗?今晚由公子给我们队讲解战例,你们看看他穿戴些什么,就知道了。”
伏咄不以为意,比起暴躁的格亦结朗,他更像宽厚沉稳的程怀慎,不屑动手教训同袍,倾向于以事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