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家论史之宋之衰亡(3)(2/2)
剑客评:先说“策点检为天子”这句传言,究其实质原因,就是五代时兵变较多,“殿前都点检”这类职务是容易造反的高级军职。按《旧五代史卷一百一十九·世宗纪六》里的说法来推测,这个传言的传播方式是和“陈胜、吴广”策划的“狐鸣鱼书”一样的伎俩,这是不是赵匡胤早就策划好的,也值得怀疑。因为,当时的“殿前都点检”是后周的外戚“驸马都尉”张永德。所以,周世宗柴荣临死前就把张永德的殿前司职务去掉,由赵匡胤代替。周世宗在军队主力——禁军的要职的人员安排上煞费苦心,但百密一疏,他唯一不能了解的,还是人心。看历史的人,和在社会上经历多的人,都会有心得:人心难知,人性不可高估。拥立赵匡胤的将领中,有所谓和赵匡胤结拜的“义社十兄弟”,如果这条传言属实,则赵匡胤之心,早就潜伏了。
其次说整个拥立过程,虽然《续资治通鉴》里描绘得好像是诸将逼迫赵匡胤兄弟一样,但怎么看都有点“露马脚”的味道,一句“夜遣衙队军使郭延赟驰告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殿前都虞候王审琦,守信、审琦皆素归心匡胤者”,把赵匡胤兄弟的准备有素暴露得可以。而赵匡胤和赵光义与众将士约法谈条件时,众将的服从又显得有些怪,因为这和五代时乱兵拥立的情况明显有区别。写史的人固然想表现赵匡胤兄弟在军中的威信,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真的遵守长官命令的将士又怎么会这么大胆地集体谋变?况且,之前说过,周世宗柴荣把赵匡胤提拔上来,就是让他整顿军纪的(主要是对直接下属殿前司的部队)。
正式兵变的这一天,史载是甲辰日,甲辰是干支记法。如果发散思维的话,这个日子也许都是选好的,东方阳木甲、辰龙起,不是个安分的日子。当然,这可能是封建糟粕五行迷信,纯属扯淡。
赵匡胤陈桥兵变事起突然(对皇帝和朝官而言),所以进京城后很顺利地摆平朝廷上下。赵匡胤痛哭流涕(甭管是真哭还是假哭)地对宰相范质说:“吾受世宗厚恩,为六军所迫,一旦至此,惭负天地,将若之何?”
这话一说,算是为后事处理定了调,反正言下之意就是会讲点脸面,能表面和气就和气过去,不会寻旧丑、报新怨。但是,还是出了意外(是不是真意外,不好说):王彦升把韩通全家杀了。
王彦升是员猛将,外号“王剑儿”,名声如此,说明他剑术好。韩通不是个小人物,他是“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按本朝的话说,大概算是军委副主席,还兼领“天平节度使、同平章事”的官职。说白了,只是个“散员都指挥使”的王彦升把韩通杀了,而且把他妻子也都杀了。这事,做得太不讲究。
所以,《续资治通鉴》里说:赵匡胤恼怒王彦升的“专断杀戮”行为,但因为开国之初用人之际,所以隐忍不发,没追究王彦升的罪过。
韩通有多重要,《续资治通鉴》也透露了:“初,通与帝同掌宿卫,军政多决于通。”这也说明,周世宗对权力平衡问题是有安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