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军事理论和技战术的可笑之处二(2/2)
2、吴璘的垃圾阵
宋吹们吹嘘宋朝阵法多么多么精妙,常举吴璘的叠阵,还引军事史的老昏聩比如王曾瑜之流作为自己的靠山。本兵家就来扒扒这个所谓妙阵法的皮,宋史等是这样记载的:
璘曰:“有新立叠阵法:每战,以长枪居前,坐不得起;次最强弓,次强弩,跪膝以俟;次神臂弓。约贼相搏至百步内,则神臂先发;七十步,强弓并发;次阵如之。凡阵,以拒马为限,铁钩相连,俟其伤则更代之。遇更代则以鼓为节。骑,两翼以蔽于前,阵成而骑退,谓之‘叠阵’。”
(1)说白了,吴璘的叠阵只是一个用拒马固定的难以迅速移动的死阵,用来防守有屏蔽的地域还可以;用在空旷的平原战场,那是走不了跑不脱,其配合的骑兵也没有两翼可言,因为四面八方都是空旷战场,纯粹就是给游牧骑兵集团送人头的。
历史事实也是如此,吴玠吴璘兄弟,也就是借着陇西秦岭的山险打打胜仗,真到了和金兵平原对决,就多半吃瘪,终其一生,没有夺回陕西关中的希望。
(2)早在春秋战国的兵书《六韬》里,就介绍了使用拒马的野战阵型:
《六韬·犬韬》末:武王曰:吾无丘陵,又无险阻,敌人即至,既众且武,车骑翼我两旁,猎我前后;吾三军恐怖,乱败而走,为之奈何?
太公曰:令我士卒为行马、木蒺藜,置牛马队伍,为四武冲阵。望敌车骑将来,均置蒺藜,掘地匝后,广深五尺,名曰‘命笼’。人操行马进步,阑车以为垒,推而前后,立而为屯,材士强弩,备我左右,然后令我三军,皆疾战而不解。
由此可见,《六韬》里的阵更为合理,它用“行马、木蒺藜”,但并不是长枪兵坐不得起,而是要求士兵能抬着行马行进,以各个高大战车为堡垒,前后左右形成移动的堡垒营地,大力士操控强弩在各处提供火力,然后三军疾战,以打退敌人为最终目标。
需要说明的是,《六韬》里对战车有介绍,大战车是有大型弩装备的,也就是车弩,能对敌人车骑以一击必杀的打击。
(3)笔者已经清晰地证明了,就算是被宋吹们吹上天的吴璘,也不过是个水平低下的垃圾,放到中国古代兵家里,如果严格考察其实践和理论,吴璘兄弟根本就不入流。
岳飞也是一样,英勇顽强武艺高,都可以说,要评兵法韬略、战术素养、战略指挥调配,还是免了吧,免得丢人。
3、所以,这十几年,在网上和媒体上吹嘘宋朝的,都一群垃圾。本兵家在《兵家论史之宋之衰亡》里早就指出,这里面有深刻的现实政治需求在内。中国会不会再次彻底走宋朝的路,在于现在活着的每个人的选择。
兵家纵横法道墨代言人、荣誉掌门东篱剑客
无王无帝无年号农历丙申年五月初三